程國輝
摘 要:廣西毛南族儺面具是毛南人時代思想觀念的一種物化形態,其中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并且具有特殊表現性質的象征符號,反映了毛南人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及美學觀念?;诖耍仨氁谖幕瘎撘猱a業背景下,加強對毛南族儺面具藝術特征的分析,找準有效措施保護并傳承儺面具藝術,并促進其得到創新性發展。儺面具作為一種原始藝術形態,在毛南人生活中廣泛存在,例如分龍佳節慶祝活動及還愿法事等活動。廣西毛南族儺面具還具有社會功能與藝術功能,能強化儺神性格,進行儺戲氣氛的烘托渲染,并且還對毛南族審美情趣起到了傳遞作用。
關鍵詞:藝術傳承;廣西;毛南族儺面具;創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基金項目:本文系作者主持河池學院藝術專業碩士點建設學科基金項目資助“毛南族儺面具民間工藝傳承與創新研究”(2018YS009)成果之一。
廣西毛南族儺面具是毛南族儺活動中至關重要的道具,是毛南族不可或缺的民間藝術。廣西毛南族儺面具具有獨特的社會人文背景及自然生態環境,毛南人生活的地區大多為山區,物產豐富且耕地奇缺,并且還存在其他多個民族,多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相互影響,很大程度上使得毛南族面具具有了跨民族與跨文化的特點,同時毛南族民間文藝以及風俗習慣均影響了儺面具 [1]。廣西毛南族儺面具歷史發展極具特色,這主要與毛南族起源與發展有著緊密聯系,并且也與儺文化的傳播發展緊密相連。儺面具在發展長河中,不斷在新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中融合當地文化,經過歲月的洗禮與不斷傳承發展,其自身的民族與地域特性十分顯著。
一、廣西毛南族儺面具藝術特征
(一)儺舞藝術分析
儺戲還愿活動 “肥套” 最具特色,該綜合性祭祀儀式在家庭中舉辦,通常是毛南族師公班子進行表演,是一種合念誦、說唱、舞蹈及法事為一體的請神、祈神、頌神、酬神的祭祀儀式。“肥套”是毛南語,有“儺戲”“還愿”的含義,周邊其他民族將其稱作“毛南儺”“儺愿”。在毛南語中“肥”意為舉行、舉辦、做等,而“套”是指舞蹈、朗誦、說唱等祈神成分的綜合儀式。通常情況下毛南儺戲具有四人舞、三人舞、雙人舞及獨舞等表現形式,并無大的舞蹈場面。每一段舞蹈是一個場次,各段舞蹈大多以出場神名為舞蹈名稱,例如《瑤王揀花踏橋》《三元召度》《雷王坐殿》《家仙賀筵》等[2]。祭祀活動時舞者佩戴儺面具,每個儺面具具有不同的造型,是由專門雕刻儺面具師傅及師公完成,并且很多儺面具都是按照古彩畫形象進行雕刻的。舞者帶著不同色彩、表情的儺面具跳著多種不同形式的儺舞,這是毛南人美好愿望的一種寄托,展現了其民族特色。
(二)色彩藝術分析
毛南族儺面具通常是使用普通毛筆蘸水粉顏料進行色彩的繪制,完全干之后再進行清漆的涂刷,因此儺面具具有十分炫麗的色彩,其中紅、白、黃、黑最為常見。黑面主要是挑夫。紅面有梁吾、莫二、六曹、魯仙、雷王、師公、魯班、雷兵。黃面有家仙、瑤王、土地、鑼鼓官、瑤婆、萬歲娘娘。白面有太師、三界、社王、三光、靈娘、三娘、上元、神像團、中元、蒙官、光童、莫一、覃九官、花靈仙官、仙橋、下元、歐官、鴻傲、鴻遠、鴻石。不同色彩代表著不同的人物性格、人物身份以及人物的年齡,一般情況下白色代表的年齡層為年輕群體,同時白色還表示年齡稍長者,主要使用紅色與白色進行身份的區分[3]。白色與紅色還代表了文神與兇神。在還愿儀式中,紅色主要營造了濃烈、神秘及恐怖的氣氛,白色主要帶給人一種冷靜之感。但其中有一個例外便是“蒙官”,白色代表兇神,而“蒙官”在整個還原儀式中地位十分重要。毛南族儺面具色彩運用進行了現代色彩學原理與毛南人美學觀念的結合,在“雷王”和“莫二”面具上使用了零星小色點綴結合大面積大色塊,又給予一些小面積的輔色,對整體進行配置與調和,保證儺面具能夠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同時不會給人一種突兀感,確保色彩關系十分和諧。
二、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保護并傳承廣西毛南族儺面具藝術的措施
(一)結合國家戰略做好儺面具藝術的創新與開發
想要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儺面具藝術需要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加大開發文化創意產業的力度。政府需要加大資金扶持,打造儺面具的核心企業與龍頭企業,鼓勵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模式,充分結合高校資源研發特色文化產品,確保能夠突出其觀賞性與獨特性,使其成為旅游過程中特色的文化紀念品。同時政府還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儺面具產品品牌,促進企業得到規?;c產業化的集中發展,對銷售平臺不斷進行優化與完善,進一步拓寬市場 [4]。除此之外,需要做好規劃工作,進行儺戲表演舞臺的搭建,加強儺文化民俗村鎮的建設,招商引資建設儺文化民俗商業街。確保旅游項目經營開發過程中有投資商的參與,集中展示獨特的毛南族儺戲、儺面具以及儺技等產品文化,吸引游客參觀。
(二)建立儺文化數據庫,優化傳承藝人培養方式
組織專家學者進行田野調研訪談工作,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充分利用,收集并整理儺面具的雕刻技藝、儺文化的舞蹈動作、戲曲、文字以及儺技表演等,從而制作出精良的宣傳片,鼓勵學者對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并將其轉化為文化產業。國家對民族手工藝給予了高度重視,相關部門投入了大量資金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對傳承人給予了資金補貼,通過對高校資源的充分利用,開設級別不同的非遺管理干部及非遺傳承人培訓,加強非遺保護的宣傳[5]。儺面具雕刻技藝的傳承需要從青少年抓起,將雕刻技藝以自修課程或者選修課程的形式納入到中小學生或者高校課程中,聘請非遺傳承人進行授課。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也可以增加儺面具文化創新設計課程,這種培養方式才更具有生命力,才能確保民間藝術能夠得到有效健康的傳承。
三、文化創意產業下促進廣西毛南族儺面具藝術創新發展的途徑
(一)品牌企業的構建
企業想要建立品牌產業,需要在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基礎上進行。政府需要通過儺面具旅游產品企業的建設,推動儺面具文化的發展。通過儺文化創意,加大對當地特色文化產品企業的培養力度,創新并設計儺面具藝術,使用民族傳統文化引導消費者,讓人們重新認識民族藝術,并且保證人們能夠重新接受,形成特色文化產品品牌,促進企業更好地將儺面具藝術文化產品推向市場[6]。除此之外,政府需要做好城市文化品牌建設工作,對儺面具藝術文化符號進行挖掘,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做好宣傳工作,從而塑造出儺面具的城市品牌。除此之外,政府可以與當地具體情況相結合,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將以往小作坊與中小型企業進行集中,挖掘其文化潛力,促進其抱團發展,并且定期派遣核心工作人員學習發達城市的經營經驗,將自身文化產業鏈進行完善與優化,擴大創意產業規模,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對企業品牌優勢進行充分發揮,以此來影響整個城市品牌的發展[7]。
(二)培養創意人才
首先,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學歷低及年齡較小的設計人員進入高校學習。其次,提高創意人才待遇,積極引進創造力較強的設計人才。再次,增強企業與高校的的合作,通過訂單培養模式,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創意型人才。最后,設立人才培訓機構。企業可以選擇重點高校進行儺面具文化創意產品研究室的設立,促進高校對自身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研發新產品,實現互利共贏。同時企業聘請文化經營管理學者、高校創意設計專業及非遺傳承人,加強培訓機構的教學工作,促進人才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從而儲備充足的設計人才[8]。除此之外,產業可以嫁接文化旅游市場,促進產品知名度的提高。在逐步開發儺文化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有效融合旅游市場與儺文化產業,加強儺文化宣傳,并建立銷售點,在旅游市場上確定儺面具旅游產品的銷售渠道,促進產品知名度的提升,在廣西旅游業不斷發展中,實現旅游業與儺面具文化旅游產品的互動雙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廣西毛南族儺面具藝術的傳承及創新發展,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需要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在原有藝術文化精髓保持基礎上進行產品的創新設計開發。通過加強各區域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廣西毛南族儺面具文化走出廣西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文章主要圍繞著廣西毛南族儺面具藝術特征、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保護并傳承廣西毛南族儺面具藝術的措施、在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促進廣西毛南族儺面具藝術創新發展的途徑三個方面展開了論述與探討,以期有效保護并傳承毛南族儺面具的傳統文化瑰寶,促進人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曾志鞏.中國儺面具的凸目造型與太陽神崇拜——從三星堆青銅縱目像看中國儺面具的主要特征與文化內涵[J].民族藝術研究,2018(3):52-68.
[2]杜皓.貴州儺面具與非洲木雕面具——民族藝術價值成功商業化的因素探討[J].文化學刊,2018(6):13-15.
[3]何小溪.古面具紋樣對現代設計的影響研究——以儺面具與印第安面具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7(12):195,197.
[4]鐘巧靈,毛攀云.梅山文化藝術系列之六 ?陳竑藝術設計 ?梅山儺面具圖形的現代運用[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6(4):129.
[5]田紅云.湘黔邊區山地民族的“面具之道”——兼與列維-斯特勞斯的面具觀對話[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39-44.
[6]耿坤.儺從遠古一路走來——記“儺魂神韻——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策展[J].文物天地,2015(8):49-51.
[7]李靜,蔡宇安,龔雯莉.“神”、“奇”的假面——祁門蘆溪儺面具特征的文化人類學解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3(7):31-35.
[8]藍水萍,藍長龍.儺面具在形式美法則引導下的對比分析——以廣西桂南“跳嶺頭”儺面具和泰國“皮大坤”鬼面具為例[J].新西部(理論版),2016(22):21.
作者單位:
河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