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全勝


摘 要:根據傳統價格理論,價格對供求的作用是線性的確定關系,因此,價格的靈活變動可以使供求達到均衡,從而實現稀缺資源的優化配置。從市場交易的過程對供求與價格的因果作用關系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供求是決定價格的根本原因,而價格對供求的本質作用是反饋作用,既有負反饋作用,也有正反饋作用,因此價格對供求的作用結果是不確定的,從而否定了傳統價格理論的均衡分析。價格根據形成方式可以分為內生價格和外生價格。內生價格由市場自由競爭形成,外生價格由自由市場以外的政府干預、制度習俗等外生因素形成。基于此,將外生因素引入市場競爭行為的分析中,嘗試提出“新價格理論”,以期建立一個從效率與公平的綜合角度分析經濟行為的微觀理論基礎。
關鍵詞:反饋作用;預期效應;內生價格;外生價格
中圖分類號:F045.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7-0001-09
引言
新古典經濟學的價格理論(以下簡稱“傳統價格理論”)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上漲,需求將會減少——需求定律。在此基礎上,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價格的靈活調整可以使供求達到均衡狀態,從而實現稀缺資源的優化配置。這是價格機制的根本作用。
但是,需求定律一直受著“吉芬物品、投機物品、奢侈物品”的困擾,這些物品的需求與價格之間并不存在確定的反向線性關系。對于這些物品,經濟學界一直存在著分歧。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些物品的需求發生變化,是由于價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如收入、偏好等發生了變化。不過,另一些經濟學家如弗里德曼、薩繆爾森、舒赫拉發、克魯格曼、曼昆等人,都不否認需求定律存在著“例外”的情況。①斯蒂格利茨提出了S型勞動力供給曲線(1976),甚至提出“拋棄供給和需求定律”(1987);②貝克爾則提出了S型需求曲線(1991);黃有光認為,混合鉆石性商品的需求曲線斜率可能為正(2005);③唐毅南、陳平分析了產生S型需求曲線的原因(2009)。④
作為一門學科的基礎理論,這種“例外”是不能被容忍的。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方法論認為,一只黑天鵝的出現,就可以證偽“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結論。需求定律的這些“例外”現象,直接證偽了需求定律,爭論由此而生。
產生這些爭論的根本原因,在于傳統價格理論沒有深入研究價格與供求之間的因果作用關系,也就沒有認清價格對供求的本質作用。
本文從因果關系的角度對價格與供求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供求決定價格(這與傳統價格理論的認識相同),供求是因,價格是果。但價格對供求的作用屬于反饋作用,⑤分為負反饋作用和正反饋作用。價格的負反饋作用使供求系統趨于均衡,而正反饋作用會使供求系統遠離均衡,因此價格的變化并不必然會使供求達到均衡狀態,從而否定了傳統價格理論的均衡分析。
一、傳統價格理論的謬誤
(一)傳統價格理論簡述
價格是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客觀現象,因此價格的形成與作用機制是經濟學研究的基礎問題。關于價格的形成主要有三種觀點:(1)勞動成本決定價格;(2)邊際效用決定價格;(3)供求決定價格。
斯密在《國富論》中區別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認為勞動才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從而提出了勞動價值論,并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的理論。李嘉圖進一步發展了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但馬克思認為李嘉圖并沒有把勞動價值論貫徹到底,進而提出了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度量價值的思想,并以此來決定價格。
19世紀下半葉出現的邊際效用學派以邊際效用遞減律來論證商品價格的決定,并且把數學方法引入到經濟分析中,引發了經濟學上的“邊際革命”。邊際學派的代表人物瓦爾拉斯提出了一般均衡決定價格的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后來由阿羅、德布魯等人加以改進和發展,利用數學方法在嚴格的假定條件下證明:一般均衡體系存在著均衡解,而且這種均衡可以處于穩定狀態,并同時滿足經濟效率的要求,從而使稀缺資源得到優化配置。
馬歇爾將生產成本論與邊際效用論進行了調和,他一方面把邊際效用遞減律運用于需求曲線——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價格上升,需求將會減少;另一方面,他又把李嘉圖的生產成本理論運用于供給分析,用它來決定供給曲線——價格上漲,供給將會增加。兩條曲線相交,也就是“剪刀差”,形成了均衡價格,從而建立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后來的經濟學家在價格理論的研究上基本沿用馬歇爾的分析框架。
本文所指的傳統價格理論,主要是指建立在邊際效用理論基礎上的價格理論,該理論認為價格對供求的作用是確定的線性關系:價格對需求是線性反比作用關系,對供給是線性正比作用關系。
(二)需求定律的邏輯謬誤
需求定律認為價格上漲需求將會降低,如果把價格看作成本,其邏輯含義是:當人們付出的代價增加,會降低人們得到這個物品的意愿。這是因為,作為一個理性而自私的經濟人,當付出的代價增加時,顯然會減少對該物品的需求。
但是,這個邏輯推理是片面的,僅僅分析了成本在人們供求決策中的作用。從邏輯上說,人們愿意付出代價,必然是因為想要得到利益。因此,需要從成本和收益的綜合比較來分析人的經濟活動。
從成本與收益的綜合比較來看,當人們獲取某物品的代價增加,即使收益不變,但只要有收益,人們不會減少對某物品的需求意愿。直觀地說,代價是5,收益是10,即使代價上升到8,還有2的收益,雖然收益減少(邊際收益遞減),但還是有收益,顯然,只要有收益,經濟人的需求就不會減少。因此,需求定律的“正確”表述是:當成本超過收益時,人們的需求才會減少(為零,甚至為負,就是從需求轉為供給了)。
由此可見,僅僅分析成本的變化,是不會知道人的供求行為的變化的。需求定律的錯誤就在于此,僅僅分析了成本的變化,就預測人的需求行為會發生什么變化,而忽略了對收益的分析。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收益是對未來的預期,具有不確定性。在經濟活動中收益和成本往往不是同時產生的,具有時間上的不一致性,當收益延后于付出的成本時,就需要人們在付出成本時對未來的收益做出預期判斷,因而預期的收益具有不確定性,這是因為一些收益要在未來的經濟活動完成后才能確定。比如,人們購買樓房,自己住則居住的收益是確定的,如果是為了投資,收益就取決于未來價格的變化,當人們預期未來價格將會上漲,即使當前價格上漲,人們投資樓房的需求也會增加,因為預期未來收益的增加大于成本的增加,這就是投機行為。投機行為產生了投機需求,投機需求取決于人們對未來價格變化的預期。
因此,不能片面地說是成本決定了供求,而是成本收益共同決定了供求行為。但是收益與成本具有時間上的不一致性,是對未來的預期,從而產生了收益不確定性的問題,僅僅成本(價格)發生變化,也就無法預測供求行為會如何變化。傳統價格理論的錯誤就在于此,僅僅從價格(成本)變化,就確定了供求行為的變化。
(三)傳統成本分析的漏洞
傳統價格理論的供給曲線,來自于成本分析,經濟學家從邊際成本遞增律和邊際收益遞減律,推出了向右上傾斜的供給曲線。①
可是,供給定律在進行成本分析時只分析了供給者的生產成本,而沒有分析銷售成本。我們知道,有些商品的銷售成本甚至遠遠大于生產成本。供給定律忽視和遺漏了對銷售成本的分析,并以此推出向右上傾斜的供給曲線,顯然是不全面的分析結論。如果在成本分析中加入銷售成本,那么,供給曲線的方向就是不確定的。
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銷售成本和銷售數量有密切關系,如張伯倫認為銷售成本產生的原因是為了增加需求②(銷售量)。這是因為,當產品生產出來后,進行銷售也是有成本的(如廣告、店鋪、銷售人員費用等),由于銷售量是不確定的因素,那么每個產品的銷售成本就是不確定的,邊際銷售成本也就是不確定的。因此,邊際銷售成本隨著銷量的增加,既可能減少,也可能增加,當邊際銷售成本減少時,邊際銷售成本曲線是向右下傾斜的。同時,邊際生產成本曲線向右上傾斜,兩者疊加,總邊際成本曲線的方向就是不確定的。如圖1所示。
正是由于邊際成本的不確定性,才會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的現象,這是因為存在邊際銷售成本遞減的情況,如微軟的操作系統軟件。
傳統成本分析,僅僅從邊際成本遞減率就推出向右上傾斜的供給曲線,遺漏了銷售成本及銷售量的影響,這種分析是不全面的成本分析。
傳統成本分析的這個漏洞,與薩伊定律的錯誤如出一轍。由于薩伊那個時代物質貧乏,需求大于供給,生產出來的產品可以很快銷售出去,銷售成本相對生產成本很少,所以不用考慮銷售成本的問題,因此傳統價格理論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下,也就沒有分析銷售成本。可是,隨著科技發展和生產水平的提高,很多產品供大于求,這時銷售成本大于生產成本的情況也是很常見的,對于不同的市場情況要進行不同的分析。
從成本產生的原因來看,成本分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從成本產生的時間來看,成本分為歷史成本和將來成本。歷史成本是已經發生的成本,將來成本是還未發生的成本。當前的價格不僅由歷史成本所決定,更主要的是由將來的成本決定。而將來成本又是由未來的銷售量來決定的,當未來的銷售量是不確定的,將來成本也就是不確定的。傳統價格理論僅僅從生產成本的角度去分析供給行為,忽視了銷售成本的影響,顯然是錯誤的。
由此可見,由于銷售量和銷售成本是不確定的(交易成本和搜尋成本,類似于銷售費用,是對傳統理論的遺漏進行的補充分析),供給曲線的方向也是不確定的。如克魯格曼(《微觀經濟學》)、伯南克(《中級宏觀經濟學》)認為,勞動力供給曲線有時向下。
(四)完全競爭假設和稀缺資源優化配置的邏輯矛盾
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如何實現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即效率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新古典經濟學給出的答案是: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下,價格的靈活變動可以實現稀缺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可以達到帕累托最優。
但是,傳統價格理論在稀缺資源的假設條件上存在著根本性的邏輯謬誤。所謂稀缺資源,必然是供求不均衡,供大于求或者求大于供。而完全競爭假設,是指供給和需求是無限的(可以隨著價格的變化隨時調整),信息是完全的,供給一旦發生變動,需求也會跟著變動,也就意味著供求始終是均衡的,即完全競爭=供求均衡。
因此,在完全競爭的假設條件下,資源始終是不稀缺的。如果資源是稀缺的,就不存在完全競爭;如果假設完全競爭,就已經意味著資源是不稀缺的。新古典經濟學在假設完全競爭時,資源就已經不稀缺了,供求已經均衡了,還需要市場機制去解決什么“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問題呢?傳統價格理論的均衡分析,存在著循環論證的邏輯謬誤。
新古典經濟學理想化的完全競爭假設,與稀缺資源的現實情況存在著根本的邏輯沖突,是一個脫離經濟現實的假設條件,因此傳統價格理論也就無法應用于現實的市場活動分析,無法預測價格變動時,供求會發生什么變化,也就無法進行經濟預測。新古典經濟學在論證的過程中,把稀缺資源優化配置的問題,轉換成了供求均衡存在的問題,已經完全忽略了原來資源配置的問題,對市場機制的認識存在較大的缺陷,也就無法認識到市場機制的運行規律。
二、價格的形成過程和本質作用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傳統價格理論對價格與供求之間的作用關系分析是錯誤的。產生這個錯誤的原因是其沒有深入分析價格與供求的本質作用關系,僅從表面現象就得出了“價格漲,需求減”的結論。
在科學史上,這樣的錯誤并不少見,如亞里士多德觀察到輕重不同的物體下落時間不一樣,就得出了“物體重、下落快”的觀點,而這個觀點沒有經得住伽利略的邏輯分析和實驗檢驗。因此,人們需要進一步分析“物體為什么會下落”“價格為什么會變化”的問題,去尋找事物之間本質的因果作用關系。
價格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會發生變動?下面從價格的形成過程及對供求的作用機制方面,來分析價格與供求之間本質的因果作用關系。
(一)價格形成的第一個因素:價值
價格是物品交易的比例。在市場自由交易過程中,甲的A物與乙的B物進行交易,甲認為A的價值小于B的價值,甲才會同意交易;同時,乙認為B的價值小于A的價值時,才會同意交易。①因此,從價值比較的角度來看,價格決定的第一個準則就是:付出物品的價值<換回物品的價值。其實,這個準則就是“價值決定論”。但是,由于人對物品的價值大小判斷不僅具有客觀性,還具有主觀性,交易雙方很難對其進行客觀的比較,也就無法根據這個準則來具體確定雙方的交易比例——價格。斯密試圖用勞動成本來比較價值的大小,以此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用勞動價值來決定價格,這個辦法被證明是行不通的。因為,勞動價值論無法解釋土地、資本、機器的價值,也就無法解釋地租、利息和利潤等經濟現象。
由于勞動價值論無法解決價格決定的問題,經濟學家進一步從邊際上來比較使用價值,這就是“邊際效用論”,當付出物品的邊際效用等于換回物品的邊際效用,這時候的價格就被決定了。但是,如果交易雙方連價值都無法客觀地直接比較,又怎么去進一步比較“邊際效用”呢?邊際效用同樣是無法客觀測量的。況且,邊際效用遞減律并不適用于所有物品,只是適用于滿足自身需求的物品,但不適用于非自身需求的物品,如投機品、奢侈品等。
由于價值判斷具有主觀性,價值和邊際效用在客觀上是不可測量的,人們無法客觀地通過價值比較來決定價格。
(二)價格形成的第二個因素:市場競爭
由于通過價值比較無法確定價格,交易也就無法達成。為了達成交易,人們還是有其他辦法來確定價格,這個辦法就是市場競爭。
當交易雙方無法確定物品價值的時候,人們可以通過第三方參與交易(市場)競爭的方式來進行比較,誰愿意付出更多代價進行競爭,就說明物品對誰的價值更大。因此,市場經濟競爭的原則是“價高者得”,價格是市場競爭的標準。
從需求的角度看,需求者的支付能力和價值判斷共同決定了需求者的最高支付,因此,價格始終小于需求者的支付能力,否則交易無法進行。
從供給的角度看,價格始終大于供給者的成本。需要注意的是,在前面的成本分析中,供給成本不僅僅包括生產成本,還包括將來成本。
因此,在供求自由交易的情況下,價格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如下式所示:需求者的支付能力=價格=供給者的成本。當“需求者的支付能力=價格=供給者的成本”時,這個價格就是傳統價格理論中的均衡價格,這個時候的價格體現了價值,物品的價值達到了最大化,稀缺資源配置實現了最優。
但是,通過價格競爭發現價值的前提條件,是人們的收入大致相同(競爭的起點大致相同),這樣人們才能通過價格競爭,發現物品對誰的價值更大,從而將物品分配給價值最大的人,使物品的價值達到最大化,最終實現稀缺物品的最優配置。如果人們的收入差距較大,那么物品對高收入者的價值并不一定比低收入者大,從而導致價格與價值的偏離,無法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
因此,當收入差距較大的人進行市場競爭時,競爭的起點是不公平的,僅僅通過價格競爭并不能實現價值的最大化,而且,收入差距越大這種競爭越不公平。如舉重比賽,會把不同重量的人分在不同的組,這樣的競爭結果才是相對公平的。同樣,收入(資本)不同的人進行價格競爭,最終物品的分配可能會按“資本”分配,而不是按“價值”分配。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思想從根源上重視效率的分析,而忽略了公平的分析,從而可能導致“按資分配”的結果。而馬克思的《資本論》,其實質就是反對這種“按資分配”的資源配置方式,從而提出了“按勞分配”的思想(當然個人認為這個思想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里不做進一步的討論)。
另外,由于人們的收入不同,低收入者不傾向于采用價格競爭的方式,更可能會采用其他競爭方式,甚至動用武力參與競爭,那么,市場競爭就需要法律作為保障,禁止人們采用其他非市場競爭的手段,這就是市場經濟必須有法制作為基礎才能發展起來的原因。但是,禁止人們采用其他非市場的競爭方式,就需要對人們做出卡爾多補償,這就是市場經濟需要福利制度的根本原因。
(三)價格形成的第三個因素:量
通過價值比較和競爭,價格被限定在一個區間范圍內,交易可能在這個區間內的任何價格成交,因為在每次交易中,每個需求者的支付能力和供給者的成本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討價還價、價格歧視等現象產生的原因,需求者會想盡辦法去試探供給者的成本底線,而供給者也千方百計去爭取需求者付出更多,這就是市場信息成本。
另外,價格作為市場競爭的標準,并不是供求者追求的根本目標,供求者追求的是成本收益比,即用最小的付出換取最大的收益。當價格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時,需求者和供給者都可以通過交易量的變化來調整成本收益。這是因為對需求者而言,成本=價格×購買量,收益=購買量×單個物品價值;對供給者而言,收益=價格×銷售量,成本=生產成本+銷售成本。
因此,需求者和供給者可以通過購買量與銷售量的變化來調整各自的收益。
對于需求者來說,有一個“實際購買量”,為了論述方便,在這里把“實際購買量”稱為“需求量”。需要說明的是,這個“需求量”和傳統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有本質的區別:傳統價格理論中的“需求量”是心理之量,不是現實存在的量,是無法計量的量,而這里的“需求量”是實際購買量,是可以實際統計的量。
對于供給者來說,實際上能夠統計的量是:生產量、銷售量、庫存。“生產量”可以稱為“供給量”,這也與傳統價格理論中的“供給量”有區別:傳統價格理論中的“供給量”也是心理之量,無法實際統計。對于供給者來說,實際上能夠統計的量是:生產量、銷售量、庫存。“生產量”可以稱為“供給量”,這也與傳統價格理論中的“供給量”有區別:傳統價格理論中的“供給量”也是心理之量,無法實際統計。銷售量、生產量和庫存的關系為:銷售量=生產量-庫存。因此,當需求量小于供給量時,供大于求,這時的需求量=實際購買量=交易量=銷售量,由上面的等式可推出下面的等式:需求量=供給量-庫存。當需求量D大于供給量S時,供不應求,上面等式中的庫存就為負庫存,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排隊、搶購等現象。
按照上述分析,當需求量和供給量發生變化的時候,由于市場自由競爭的原因,根據經濟人“自私逐利”(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特點,可以推出以下結論:(1)供給量不變,需求量增加,價格上漲。這是因為供給量沒有變化,而需求量增加,價格上漲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可以淘汰一部分需求者。同時,供給者的收益=供給量×價格,供給量不變,價格上漲可以增加供給者的收益,同樣的邏輯分析也可以推出以下結論。(2)需求量不變,供給量增加,價格降低。(3)需求量和供給量都增長,需求量增長的速度低于供給量增長的速度,價格就會下降。(4)需求量和供給量都降低,需求量降低的速度小于供給降低的速度,價格也會上升。(5)需求量增加,供給量卻降低,價格會上漲。(6)需求量降低,供給量增加,價格會下降。
這些結論簡單的說就是:供求決定價格。
按照上述分析可以推出新的供求曲線,新供求曲線與傳統供求曲線相比較,由于價格和供求相互作用的因果關系不同,完全是“翻轉”的,如圖2所示。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價格在一個區間內波動,當供給和需求達到均衡時,形成了均衡價格。這就如同一個天平,隨著天平左右兩邊物體重量的變化,如果要達到均衡,支點也跟隨發生變化,這個均衡支點的位置是由天平左右兩邊的物體重量來決定的,而不是這個支點決定了左右兩邊物體的重量。因此,供求是決定價格的原因,而不能反過來說價格是決定供求的原因。
(四)價格對供求的本質作用——反饋作用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價格是交易的比例,是由供求者經過市場自由競爭形成的。因此,供求是決定價格的原因,價格是供求自由交易的結果。
當然,本期成交價格的結果反過來又可以對下一期的供求行為產生作用,這個作用從本質上來說屬于反饋作用。
價格對供求的反饋作用,是指價格不是引起供求變化的初始原因,而是供求的變化引起了價格的變化,價格的變化反過來又會對供求產生作用和影響。從本質上來看,價格對供求的作用是一種間接作用,是人們通過分析成本收益比后來調整供求,對于需求者來說,會綜合比較收入支出、替代品成本收益以及人們對未來收益的預期(如適應性預期和理性預期)來產生作用的。因此,價格對供求的這種間接作用不屬于直接作用的因果關系。
當價格發生變化,傳統價格理論認為會對需求者產生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這兩種效應使需求與價格呈現反向關系,使供給與價格呈現同向關系。因此,當收入和替代品價格不變時,價格對供求的作用是確定的線性關系。
但是,傳統價格理論的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由于人們的收入不同,價格的變化對每個人的收入效應不同,一般來說,價格上漲對低收入者的收入效應較大,這就是為什么奢侈品價格上漲,高收入者還是愿意購買,因為價格高才有炫耀價值,以此顯示自己的高收入,從而獲得炫耀收益,這就是炫耀品出現與需求定律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收益發生了變化。
另外,價格的變化還會對供求者產生預期效應。當價格上漲時,有的人會預期價格還要上漲,反而會增加需求,減少供給,從而使價格繼續上漲,這種預期效應是一種正反饋作用。這種正反饋作用產生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對未來收益的預期,而人們對未來收益的預期又取決于人們對未來供求的預測。如當前價格上漲,顯然是供不應求,對于一個機敏的商人來說,如果囤貨減少供給,未來的價格還會上漲,以更高的價格出售貨物顯然獲利更多,因此,當價格上漲,供給者可能出于對未來供求情況的預期,反而會減少供給。這個現象往往出現的災荒時期,糧商往往囤積糧食而不是馬上放開供應,而糧商減少供給又加劇了糧食的短缺,糧商直到價格漲到心理滿意的價格為止,從而遭到人們的反對,稱其為無商不奸。中國房價在上漲過程中出現的“捂盤”現象也是這個原因。
因此,價格對供求的反饋作用既有正反饋作用,也有負反饋作用。如在價格上漲的過程中,一些需求者由于價格超出了自己的支出預算(收入效應),或者尋找到其他替代品(替代效應),會減少需求,促使價格降低,這是價格對需求的負反饋作用。同時,還有一些需求者如果預期價格還會上漲,就會增加需求,反而引起價格繼續上漲,這種作用是一種正反饋作用。同樣,在價格上漲的過程中,一些供給者看到價格上漲,利潤增加,就會增加供給,從而使價格降低,這種作用稱為負反饋作用;另一些供給者如果預期價格還會上漲,就會出現惜售現象,囤貨居奇,從而減少供給,促使價格繼續上漲,這種作用是一種正反饋作用。
價格對供求的負反饋作用和正反饋作用對供求系統的穩定性具有相反的作用。負反饋作用會抑制或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原因所發生的變化,它的作用是能夠使供求系統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正反饋的作用正好與負反饋的作用相反,即供求系統中某一原因的變化所引起的價格變化,反過來會加速最初發生變化的原因所發生的變化,因此正反饋的作用往往是使供求系統遠離穩定的狀態。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常見的正反饋例子是一個湖泊受到了污染,魚類的數量就會因為死亡而減少,魚體死亡腐爛后又會進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魚類死亡,從而導致魚類生態系統的崩潰。
由此可見,價格對供求的反饋作用,是由于人們對價格變化的收入效應、替代效應和預期效應而產生的,是通過人們的收入、替代品的價格、對未來的預期而產生的間接作用,既有正反饋作用,也有負反饋作用,其作用結果是不確定的。傳統價格理論僅僅分析了價格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對價格作用的認識是片面的。
(五)預期效應產生的投機價格
投機價格是指購買者或者供給者對于價格的不同預期,為了從價格的變動中套利所形成的投機需求和投機供給行為而產生的價格。投機需求和投機供給不是因為自身的真實需求或者真實供給而產生的,主要是由人們的預期效應而產生的,如:囤貨居奇等行為,股票的買賣等。
著名的荷蘭“郁金香泡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16世紀中期,郁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不久,人們開始對這種植物產生了狂熱。到17世紀初期,一些郁金香珍品賣到了不同尋常的高價,而人們也競相在他們的花園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種。到17世紀30年代初期,這一時尚導致了一場經典的投機狂熱,人們購買郁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做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并因此獲利。因此,投機需求和投機供給造成了“郁金香泡沫”,這種投機交易也稱為“博傻”行為。由于投機需求和投機供給必須以真實需求和真實供給為基礎,當這種投機價格偏離實際價格時,產生了正反饋作用,形成“投機泡沫”。當投機供求回歸真實供求時,就是“泡沫”破滅之時。
從“郁金香泡沫”可以看出,許多物品都可能成為投機物品,如大蒜、白糖、豆油、煤炭、棉花等價格在一定時期出現的飛漲現象,一方面是由于這些物品的供求失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投機力量的借機炒作,從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泡沫”。
因此,投機行為往往造成“泡沫”現象,而這種“泡沫”對經濟的發展具有破壞作用,甚至導致經濟系統的崩潰,這本質上是由于價格對供求的正反饋作用造成的。
(六)外生價格與內生價格的關系
上面所分析的價格,是由供求雙方經過市場自由競爭交易形成的,稱為市場價格,這種價格實質上是一種內生價格,是由交易雙方在市場內部經過自由競爭后而形成的。
與市場價格相比較,由交易雙方以外的因素所形成的價格稱為外生價格,如管制價格、強買強賣、友情價格等。
外生價格不是由市場自由競爭而形成的,不是交易雙方根據自己的基本成本收益比較而形成的,往往違背者了經濟人自私逐利的意愿和市場自由交易的原則,對需求者和供給者都會產生作用,而這種作用與自由市場價格的作用機制又有不同,外生價格對需求者產生的作用可以稱為“需求效應”,對供給者產生的作用可以稱為“供給效應”。
當外生價格低于內生價格時,如果需求者的收入和替代品的價格不變,此時就會增加需求者的收益,因此會提高該物品的需求而降低其他替代物品的需求,反之亦然,這就是外生價格的“需求效應”。需要注意的是“需求效應”與傳統需求定律的本質區別。當外生價格低于內生價格時,即使提高外生價格,如果提高后的外生價格依然低于內生價格,人們的需求依然不會降低,如:自來水的價格是由政府管制的,當政府提高自來水的價格,如果提高后的價格依然低于市場價格,人們對自來水的需求不會減少。因此,外生價格上漲,人們的需求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傳統價格理論認為價格上漲必然導致需求減少,顯然沒有區別兩種價格不同的作用機制,因而不能很好地解釋自來水的價格管制現象。
外生價格同樣會對供給者產生影響,如果外生價格低于內生價格,供給者的成本不變,同樣的銷售量會降低利潤,因此,供給者會減少供給,這稱為外生價格的“供給效應”。同樣,“供給效應”與傳統價格理論中的供給定律也有本質的區別。傳統價格理論認為價格上漲,供給將會增加。但是,當外生價格低于內生價格時,如果外生價格提高后仍然低于內生價格,供給者在這個價格下可能還是虧損,只是比提高價格前虧損的少些而已,因此不會增加供給。這同樣也可以解釋自來水等類公共用品的供給現象。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外生價格對供求的作用是以內生價格為基礎的,本質上是人們對成本收益的計算,并不能說外生價格發生變化,供求一定就會跟著發生什么變化。由于傳統價格理論對價格的形成機制沒有進行區別,也就無法很好地解釋管制價格現象。
需要強調的是,當外生價格高于內生價格時,為了維持較高的外生價格,外生因素要同時對供給方進行數量干預,如政府為了穩定較高的糧價,在糧食市場上進行收儲;當外生價格低于內生價格時,外生因素就需要對供給者予以補貼,以穩定供給,如公共交通補貼。因此,管制價格與供求的數量干預聯系在一起,才會起到相應的經濟調整作用。
(七)產生外生價格的原因
既然市場自由競爭所形成的內生價格,是交易各方自愿達成的價格,通過市場競爭可以產生激勵作用,會形成一定的效率,為什么還存在政府管制,從而產生外生價格(另外還有強買強賣、情感因素等原因形成的外生價格,本文研究的外生價格指政府管制下形成的價格)呢?這是因為,市場自由競爭所形成的內生價格在一些情況下具有負面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確定性導致的穩定問題。由于供給和需求的不確定性,市場交易是從供求的不均衡開始的,而供求達到均衡狀態要經過一段調整時間,價格也隨之產生調整,當供求達到均衡時,產生了均衡價格,而不是價格調整使供求達到均衡狀態。但是,供求的周期性波動又會破壞這種均衡,在失衡的過程中會產生投機行為,如果發生正反饋作用,就會使供求遠離實際均衡。因此,市場自由交易所形成的均衡是一種不穩定均衡,并不具有內在的穩定性。另外,不確定的外生因素也會對供求造成沖擊,如自然因素、政治因素、技術因素(更新換代)等,也會使供求失衡。因此,供求失衡是常態的,均衡只是一種特殊現象。當供求出現嚴重失衡的時候,價格會產生正反饋作用,從而導致供求系統的崩潰,甚至發生經濟危機。為了避免經濟出現大的波動,政府在供求嚴重失衡的情況下就要采取措施穩定經濟,從而產生外生價格。
2.市場競爭中的公平問題。價格競爭是市場自由交易的競爭標準,但人們還有許多非市場的競爭標準,如武力、考試、先到先得、抽簽等,不同的人會選擇適合各自優勢的競爭標準參與競爭。那么,使用價格作為競爭的市場標準,需要做出相關的強制性規定,禁止人們采用其他的競爭方式,這就是市場經濟需要政府建立產權保護的法律基礎的根本原因。
因為,在市場競爭中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處于劣勢,不傾向于采用價格競爭的方式,并且當價格上漲時對低收入者的收入效應較大,會抑制低收入者的需求,減少了低收入者的福利,從而導致低收入者的反對。對于涉及人類基本生存的物品,政府限制了低收入者采用其他競爭方式的權利,政府要么進行價格管制,要么對低收入者做出補償(如糧食補貼、住房保障等)。
另外,價格具有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決定著分配的結果。由于價格在一個區間變化,當某種資源供求失衡時,價格會向有利于資源供給者的方向變化,導致最終的收入分配差距加大;而收入分配的結果不公平,反過來又導致競爭的起點不公平,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市場交易不具有可持續性。嚴格地說,只有當供求相對均衡時,價格競爭決定的收入分配結果才趨于公平。因此,當供求嚴重失衡時,需要政府對價格進行適當的干預。
這實質是效率與公平的問題。由于市場交易是一種價格競爭,具有激勵性,從而提高了經濟效率。但人們的收入不同,競爭的起點就不公平,而政府又限制人們只能進行價格競爭,就需要對被限制的人做出補償,或者進行價格管制,這是產生外生價格的一個根本原因。
3.自然壟斷產品的價格。自然壟斷是指由于一些產品的資源條件供給集中而無法競爭或不適宜競爭所形成的壟斷。這些自然壟斷的產品如果進行競爭,則可能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或者市場秩序的混亂。如水、電、煤氣、熱力、郵政、鐵路等行業,這些日常生活必須品的正常供給可以保持社會生活的穩定與有序,但由于這些產品的自然壟斷性質,其價格無法通過市場自由競爭來確定,因而由政府進行定價,形成管制價格。政府規制理論對這方面已經有比較多的研究,如:拉姆齊定價、線性定價、非線性定價等。
4.公共品的價格。由于一些物品的提供僅僅依靠市場的力量難以實現,就需要政府來提供,那么,這些公共品的價格就由政府來定價(甚至免費),如基礎教育、基礎交通、公共治安、公共衛生、基礎科研、大規模的基礎工程項目等。
5.具有外部性產品的價格。在交易活動中,交易不僅對交易參與者產生影響,還會對交易以外的人產生影響,這就是外部性問題。當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出現不一致的時候,就需要政府加以管制,犧牲個體的部分利益來平衡社會整體的利益。如污染問題,導致個人成本與社會成本分離,需要政府進行干預。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市場自由競爭產生的內生價格追求效率,但會存在投機、公平(公平的標準具有多樣性,羅爾斯、森等人從政治學、倫理學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標準,本文所指的公平,主要指競爭起點的公平和分配結果的公平)和外部性等問題,需要外生因素維護市場交易的公平和穩定,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政府干預市場經濟的根本原因。因此,市場和政府的作用目的是不同的,市場經濟求激勵和效率,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政府干預求穩定和公平,追求集體利益最大化。
當然,政府干預是以犧牲市場效率和個體利益為代價,來換取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集體利益的,如果政府干預不能達到這些目標,就會產生“政府失靈”——既犧牲了效率,也沒有實現公平;既犧牲了個體利益,也沒有帶來社會整體的利益。因此,“政府失靈”的危害有時比“市場失靈”更大。
如何避免“政府失靈”呢?這就要求政府政策的制定過程是透明的,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按照多數原則制定,同時執行過程是可監督的。這是因為,政府干預政策是對個人自由意志和利益的侵犯,其制定必須要經過大多數人的同意,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干預政策的執行是由人來完成的,執行過程必須受到監督,否則會存在徇私枉法等問題。
由此可見,市場經濟和政府干預是兩種不同的資源分配方式,市場經濟通過自由交易形成的內生價格尋求激勵和效率,政府干預通過強權產生的外生價格尋求穩定和公平。市場行為和政府管理的目的與作用機制不同,二者相輔相成才能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
三、“新價格理論”的應用
傳統價格理論對價格的本質作用認識有誤,因此在許多實際經濟活動的分析中捉襟見肘,甚至謬誤百出,爭論不斷。下面從排隊問題、勞動力市場、利率市場方面做進一步的應用比較分析。
(一)排隊問題的爭論
貝克爾在其1991年的論文中提出餐館“排隊問題”:美國有一家餐廳顧客需要排很長的隊,而街對面的同類餐廳質量差別不大,只是價格貴一點,但門可羅雀。問題是:(1)為什么排隊的餐廳沒有漲價;(2)人少的餐廳沒有降價,以此來達到供需平衡嗎?多年來,對于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答案能使貝克爾滿意。
“排隊問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如城市上下班時的交通擁擠、銀行大廳的排隊、春運火車票購買以及餐館排隊等,產生這些排隊現象的原因顯然是需求大于供給所造成的。
當某種產品的需求大于供給時,價格自然會上漲。但由于某些原因,價格不能夠上漲,那么排隊就是這種價格上漲的非貨幣表現形式。也就是說,當貨幣價格無法上漲時,排隊付出的時間成本也是一種“價格”成本形式,貨幣和時間都屬于需求者付出的成本。
但排隊作為需求者支出的時間成本,對供給者而言無法獲得這種支出,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是一種浪費現象,沒有達到帕累托最優,因此建議把時間成本(排隊)換成貨幣成本即漲價,將排隊這種非貨幣支付方式轉換為貨幣支付的方式,是一種更有效率的資源分配方式。
提倡漲價的經濟學者忽視了另外一個問題,排隊和漲價這兩種“價格”安排,對不同的需求者來說,利弊不同。采用貨幣的“價格”安排,有利于收入相對較高的人;采用排隊的“價格”安排,有利于收入相對較低的人(這些人的時間成本較低)。這是因為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時間與貨幣成本比率不同。
這就會產生一個新的問題,稀缺資源的分配是偏向于愿意付出時間成本的需求者還是偏向于愿意付出貨幣成本的需求者?更本質的問題就是,人們如果追求公平就會失去了效率(排隊時間是一種浪費),追求效率就失去了公平(收入不同競爭力不同)。
正因為如此,某種商品要不要漲價,就成為了兩種資源配置方式的價值判斷問題,而不僅僅限于單一的效率判斷,需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間進行權衡。如房價、藥價、糧價等基本生活用品的價格安排和資源配置,不僅僅要考慮效率,還要考慮公平的問題。
因此,對于“排隊”和“漲價”這兩種不同的價格形式,權衡的實質就是在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之間做出選擇。新價格理論從成本收益的角度進行分析,將公平納入市場機制的分析中,顯然比傳統價格理論單一的效率分析更全面。
(二)最低工資政策的作用
最低工資政策屬于價格管制中的價格下限管制,從其誕生起就引起了經濟學家的激烈爭論。
反對者認為,最低工資政策不僅不能減輕貧困反而扭曲了勞動力市場的資源配置,提高最低工資將會降低用工,導致失業增加。而且雇主會傾向選擇身體健全以及技術水平較高的工人,從而減少了弱勢群體在勞動市場的生存空間。
贊成者認為,最低工資政策會使雇主更注意技術效率,注意提高勞動生產率,不但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路徑,而且可以保證工人購買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收入,防止雇主剝削工人,維護社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