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萬玲
摘 要:以劣構問題為視角,闡述當前高校精準認定的現狀與問題。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特殊群體、學生消費等認定因素中因信息不對稱、真假難以核查以致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其他因素被忽略或設計不合理的情況,嘗試將劣構問題與具體情境聯系,提出進一步優化方案,以求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真實性、精準性和科學化水平。
關鍵詞:高校;精準認定;劣構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F32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7-0194-02
一、精準認定的背景及概念
為了切實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求學問題,國務院于2007年印發《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經過十多年的健全完善,逐步形成了以獎、助、貸、勤、減、免、補為主體的資助政策體系。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闡述了精準扶貧理念,并強調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要解決好“精準認定”、“精準扶持”、“精準管理”的問題。
教育扶貧是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精準認定是實現精準資助的基礎。精準的詞義為精煉、準確。所謂精準認定,即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狀況,建立科學的認定體系進行精確識別,實現認定結果與學生實際情況最大程度的統一,最大限度發揮資助效能。
當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地位凸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導下,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但高校資助工作還有很多問題要應對。本文結合當前高校精準認定中的實際情況,分析精準認定中的劣構問題,并提出對策,以期推進教育的公平和可持續發展。
二、高校精準認定中存在的劣構問題
美國教育專家喬納森把問題分為“良構問題”和“劣構問題”。良構問題指有清晰明確的條件界定,可運用一系列的概念、規則、方法和原理得到一個明確的、統一的標準答案的問題。與之相反為劣構問題,指無明確條件界定,問題描述模棱兩可,問題構成存在未知或不可知部分,不存在或具有多種求解方法(D.H.Jonassen,鐘志賢,謝榕琴,2003)。在精準資助中所面臨的問題大多都為劣構問題,如家庭收入中的不確定性、模糊性,提高在精準認定中劣構問題的準確性,將從根本上解決精準資助的重難點。
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中簡稱《指導意見》)中規定困難認定的依據分為六類:家庭經濟、特殊群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突發狀況、學生消費、其他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的因素,下面將展開分析。
(一)家庭經濟
目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中家庭收入來源類型主要分為:(1)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和其他勞動收入;(2)離退休金、基本養老金、基本生活費、失業保險金;(3)繼承、接受贈予、出租或出售家庭財產獲得的收入;(4)存款及利息,有價證券及紅利、股票、博彩收入;(5)經商、辦廠以及從事種植業、養植業、加工業扣除必要成本后的收入;(6)贍養費、撫(扶)養費;(7)自謀職業收入;(8)其他應當計入家庭的收入。因稅收制度不健全、收入信息不透明,以及隱性收入、地下經濟的存在,無法獲得真實、全面的家庭收支信息,在困難認定過程中,家庭經濟信息全憑學生提供的數據進行錄入,導致認定較易出現誤差。
(二)特殊群體
《指導意見》中規定,特殊群體主要指特困供養人員、城鎮低收入困難家庭、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戶、建檔立卡家庭、特困職工子女、優撫對象(含烈士子女、犧牲軍人親屬)、因公犧牲警察子女、殘疾學生、殘疾人子女、父母一方撫養、孤兒等情況。對特殊群體的認定以申請學生主動向民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扶貧、殘聯等部門請求出具的證明作為依據,但實際操作中存在個別學生因自尊心、面子問題或信息不對稱問題無法提供證明材料,導致應受助學生錯過受助機會。另外,個別學生因利益驅使提供假證明,對于材料的真實性較難判斷,并且遵循以信任為先的原則,對于學生提供的材料視為真實有效,以至于造成認定失誤。
(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申請學生生源地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著學生家庭的收支狀況,另外,高校所在地經濟發展水平也影響著學生的求學成本,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消費水平相對較高。然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影響程度較難評價,在困難認定中往往忽略該因素的評價,對國家核定的680個貧困縣(區)、680個貧困縣以外的革命老區、廣東省扶貧開發重點縣等貧困生高發地無區別對待,影響認定的精準度。
(四)突發狀況
困難認定中的突發狀況指家庭遭受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突發意外等,以受災時間為“一年內受災”、“一年以上兩年以內”兩個時間節點進行評定。在困難認定的過程中因對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突發意外無統一明確的解釋,以及對突發狀況帶來的損失缺乏定損數據,對于突發狀況的判定也是精準認定中的主要劣構問題。
(五)學生消費
學生消費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經濟實力。學校所在地的經濟水平,不同專業的學費、住宿費、資料費,以及不同的消費觀、消費方式都會影響學生的消費水平。同時,隨著消費方式的多樣化,對學生消費行為的觀測,已經不能簡單地通過調查飯卡消費情況、學雜費繳費情況進行判斷。學生消費水平的多樣性、復雜性也使得這一因素成為一個劣構問題。
(六)其他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的因素
其他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的因素包括家庭成員人數、贍養老人、在學人數、是否有大病患等。家庭人員多,子女上學人數多、收入低為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困難認定中對在學人數以“2人以上”“2人以下”作為指標區分,而對于九年、高中、中專、職高、大專、本科等未做細分分析,不同學習階段產生的成本有所不同。另外,家庭信息的錄入要求取用戶口本中的信息,實際認定工作中戶口本中諸多信息未及時更新,如家庭成員文化水平、職業等信息,嚴重影響困難認定的精準度。
目前,廣東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主要根據學生提交的家庭信息材料,由學校按統一模板要求錄入到全國學生資助管理系統,通過系統計算學生各指標分數進行認定,并根據認定結果給予不同程度的資助。表面上各項因素的標準清晰明確,操作科學規范,但實際上由于信息不對稱、真實信息難辨等原因,導致實際操作中難以對上述六個方面的信息進行真正全面的核實。另外,由于部分因素維度操作化程度不夠或被忽略等問題,而使得表面上看起來合理的精準認定在實際操作中成為劣構問題,導致認定精準度不高,影響資助的公平、公正。
三、對策
劣構問題作為困難認定中的常見問題,鑒于其解決方案的難以獲得以及解決過程的復雜性,本文嘗試將精準認定中的上述劣構問題與具體情境緊密聯系,提出以下優化方案,以期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真實性、精準性和科學化水平。
(一)完善學生資助信息管理平臺,健全困難認定評價體系
首先,完善學生資助信息管理平臺,打造政府、社會、高校等機構信息共享的信息化平臺,學生通過資助系統提出申請、提交材料,高校及相關政府部門進行審核、監管等,建立完善的稅收體系、信用體系,降低經濟困難認定難度。其次,不斷健全科學的困難認定評價體系,進一步細分和增加評價指標,如對九年義務教育、高中、中專、職高、大專、本科分別評分,提升信息獲取和分析能力,更全面精準地掌握學生家庭實際狀況。總之,應堅持解決良構問題與劣構問題相結合,通過定性分析修正量化結果,最大限度地保障困難認定的真實性、準確性、客觀性及操作性,從根本上突破精準認定的難點。
(二)強化監控和評估機制,完善監督和懲罰體系
劣構問題的解決過程一般被概括為表征問題、解決問題、監控和評估問題三個階段(Hong N.S.,杜娟,盛群力,2008)。監控和評估階段主要是持續不斷地對解決過程進行評估與監控,不斷改進完善的解決方案。因此,首先應加強對困難認定中申請、調查、評議、公示等環節進行監控與評估,對困難認定各環節進行反饋、評價,改善困難認定各環節的真實性、精準度。其次,健全監督和懲罰機制,群眾監督與抽樣審核雙管齊下,建立貧困生檔案,對貧困生進行全方位的動態管理,及時地調整和更新貧困生的基本信息,使認定工作更精準化、科學化。同時,推進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法治化,嚴懲弄虛作假,增加學生的違規成本,提高困難認定材料的真實性。
(三)構建精準育人體系,加強學生價值觀培養
解決良構問題可從認知成分中進行,而劣構問題因為情境問題的復雜性,則需要認知與非認知成分(價值觀、信念等)共同進行問題的解決。資助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劣構問題的解決思路,從源頭上改變困難認定工作方式,將育人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以價值觀培育為核心,構建精神追求、人格養成、素質培育三位一體的精準育人體系。同時,把握新生教育、畢業教育等重要時間節點,有針對性地對大一新生進行誠信建檔立卡,對高年級學生加強資助政策宣傳、感恩教育,對畢業班學生進行貸款還款教育、誠信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其自信自強、健康向上的健全人格。
結語
精準認定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確保資助政策有效落實的重要手段,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為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懷,關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問題。在資助的路上,需要把資助金按輕重緩急分檔次地給予那些最需要資助的學生,確保符合資助政策的每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應助盡助,誰貧困就資助誰,該資助的一個不能少,不該資助的一個不能有。
參考文獻:
[1] ?蔡紅建,薛單,王兵團.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問題的探索[J].中國青年研究,2009,(12):100-103,16.
[2] ?Namsoo Shin Hong,杜娟,盛群力.解決良構問題與非良構問題的研究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08,(6):23-31.
[3] ?David H.Jonassen,鐘志賢,謝榕琴.基于良構和劣構問題求解的教學設計模式(下)[J].電化教育研究,2003,(11):61-66.
[責任編輯 陳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