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昭赟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運用凱恩斯式的經濟干預模式已經無法促進我國經濟的平穩發展。因此,應該將我國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調整,進行供給側改革。如今,我國政府針對供給側的改革采取了多項措施,但是卻使我國的經濟法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為了使經濟法能夠保障市場的利益,應該將經濟法進行制度性的改革,從而使政府能夠改變原有的職能,放權讓市場發展。本文主要講述了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經濟法面臨的挑戰以及對挑戰的回應。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經濟法 挑戰與回應
引 言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經濟開始不斷地發展,但是在2011年我國經濟的增長率已經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因此,為改變這一現狀,在2015年我國提出了將供給側進行改革的政策,同時提高供給體系的應用質量和效率,這就是供給側的雙驅動變革。而進行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就是將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定義,使政府能夠降低對市場的干預。這種改革措施的推出雖然能夠合理的調節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但是會使經濟法面臨巨大的挑戰,而這些挑戰會直接反映到經濟法的制度中。因此,應該科學的研究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經濟法主體制度、宏觀調控法律制度、市場規制制度對挑戰的回應。
一、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經濟法面臨的挑戰
(一)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經濟法主體制度面臨的挑戰
經濟法主體制度就是為能夠參與經濟法律關系以及具有經濟權益的社會人制定的制度。在供給側進行改革的背景下,供給側對經濟法主體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三點挑戰:一是要求經濟法主體制度需要通過制度來激發經濟主體的活力;二是通過將經濟法主體制度進行糾正,從而保障經濟法主體地位的平等性;三是通過制度調整各個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其中需要通過制度的改革來激發經濟法主體的活力,主要是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有所下滑,而經濟下滑的原因是原本廉價的供給側因素都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如人工費、技術投入的成本等。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不僅需要調動中央、地方以及各部門之間的積極性,而且還需要承擔刺激各主體之間活力的責任。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經濟法宏觀調控制度面臨的挑戰
不論是需求拉動經濟發展,還是供給側進行改革促進經濟發展,都無法使市場攻克自身的不足,所以需要政府利用經濟法宏觀調控制度進行改革。當前,供給側改革使經濟法宏觀調控制度面臨三重挑戰,一重是需要經濟法宏觀調控制度調節供給側月需求側之間的關系,二是需要經濟法宏觀調控制度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的發展,三是需要經濟法宏觀調控制度能夠使宏觀的經濟環境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其中調節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關系需要利用宏觀調控法的功能,降低稅務的繳納以及成本的投入、支持各項產業的發展、運用社會保障法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市場規制制度面臨的挑戰
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對市場規章制度提出了相應的挑戰。其中主要有3點挑戰:一是幫助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升,二是使市場能夠公平競爭,三是科學合理的調整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使市場能夠穩定運行。當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使市場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然而,隨著供給側的改革使政府需要加強對市場的干預,從而使市場發揮能動作用,但是在此過程中需要遵循市場規制法律的相關制度。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經濟法對挑戰的回應
(一)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經濟法主體制度對挑戰的回應
將供給側進行改革首先就要對制度進行革新,而從供給側對經濟法主體制度提出的要求和挑戰中,可以分為三個主體對挑戰進行回應,這三個主題分別是:國家干預、社會中間層以及市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國家干預主體制度對挑戰的回應,如果說政府對市場的需求進行了干預,那么在供給側改革之后,政府就需要降低對市場的控制,從而保證市場能夠合理調節資源之間的關系。而經濟法的制定就是為了規范政府因控制市場而制定的制度和政策。為了使政府能夠降低對市場的管理,可以以制度的方式明確政府將會放開對市場的控制。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宏觀調控法律制度對挑戰的回應
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宏觀調控法律制度首先是對財政法律制度的回應,一般財務方面的法律制度包括稅法、預算法、投資法等等。對于稅法而言,需要從三個部分進行改進,一是將分稅制進行改革,二是簡化稅務的相關制度,并且降低稅務的收取,三是利用減稅、免稅以及退稅的方式不斷健全稅收的優惠政策。這種改進方式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預算法能夠反映國家對資源的配置能力,因此,在2014年推行的新預算法不僅能夠促進供給側的改革,而且還能夠將資源的配置透明化,但是這部新預算法依然存在著不足之處。另外,金融法律制度、產業政策法以及發展規劃法也是宏觀調控法律制度對挑戰的回應。
(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市場規制制度對挑戰的回應
市場規制制度在供給側背景下對挑戰的回應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健全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體系,從而保障市場供給物資質量的提升;二是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并制定相應的保護制度,從而提升市場的消費額度;三是保證市場能夠公平競爭,并且建立相應的競爭體系,從而使市場充滿活力。為了增強市場的活力,可以適度的降低企業商品的庫存量,并且建立相應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從而降低市場出現惡性競爭的事件。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不斷健全農業反壟斷豁免制度來推動農業的發展。如我國《反壟斷法》明確規定了農業生產者或經營者不得進行過度抬高農作物價格、壓制競爭對手等惡性競爭的行為。
結 語
供給側的改革離不開經濟主體創造的活力,而經濟主體活力的創造離不開制度的改革。制定經濟法主體法律制度首先需要保證各個主體之間處于相互平等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各個主體之間的權利能夠劃分的清楚,從而激發主體的活力。同時通過制度性的改革使政府能夠主動放權,將原有的職能進行轉變,保證社會中間層主體的獨立性,從而保障市場主體的權益。另外,經濟法的各項法律制度應該能夠適應供給側的改革,因為只有適應供給側的改革,才能夠發揮經濟法的作用,從而促進市場的發展。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僅是供給側改革對經濟法的要求,也是經濟法能夠長久發展的條件,更是推進社會發展的必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許小嬋. 經濟法怎樣為供給側改革護航[J]. 人民論壇,2018(11):86-87.
[2] 余洋洋. 新時期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經濟法面臨的挑戰分析[J]. 納稅,2018,12(33):196+198.
[3] 孫美玲. 供給側改革環境下的經濟法面臨的挑戰與回應[J]. 法制博覽,2018(3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