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航
【摘 要】隨著web2.0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產品的生產和傳播也受到了自媒體的極大影響。自媒體時代下新聞記者和編輯應如何提升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關鍵詞】自媒體? ?新聞記者? ?角色定位
一、自媒體傳播
新時代下,微信的活躍用戶已經超過10億,公眾號賬號的注冊數量已經超過2000萬,今日頭條的活躍用戶超過3億,頭條號賬號的注冊數量已經超過200萬,幾乎一半以上的用戶是通過朋友圈、公眾號或者頭條客戶端來獲得日常新聞的。此外70%以上的用戶通過優酷、騰訊、愛奇藝觀看視頻內容,以及3億以上的用戶通過抖音觀看短視頻來打發碎片化時間,還有4億以上的用戶經常瀏覽微博上的熱點話題。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借助更方便的技術手段參與到內容的生產、加工、分享和傳播的過程中來,視頻網站、社交網站、即時通信工具、新聞聚合終端以及層出不窮的新媒體手段都賦予了用戶以上傳、轉發和評論等權利,用戶與新聞事件的當事人之間、用戶與內容的生產者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與互動變得越來越順暢、快捷、公開和透明。
有專家指出,“新聞專業主義的前提——客觀與真實已經變得次要甚至是不必要,新聞僅僅是一種被消費的大眾文化,也就是說,沒有情節,沒有懸疑,沒有趣味和沒有溫度的新聞就沒有被關注和消費的價值”。顯而易見,在這個邏輯之下,我們可以不再需要專業的新聞記者,而事實也誠然如此,自媒體的小編比專業的新聞記者更懂得為新聞本身發散出更多的情節、懸疑、趣味和情緒出來。但是,成千上萬的自媒體人就一定能夠比幾個專業新聞從業者的深入調查更有效地揭示真相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二、web2.0所提供的新聞功能
事實上,用戶對于新聞事實的需求,僅僅只是用戶消費新聞這一產品的最基礎需求。在此基礎之上,無論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都需要依靠它們所提供的內容質量和獨特價值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用戶的青睞。對于用戶,媒體的功能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單一的。在某些功能方面,傳統媒體會更有優勢,而在另外一些功能方面,新媒體乃至自媒體會做得更優秀。而任何試圖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好的媒體,盡管在理論上是存在的,但在現實中幾乎是很難找到的。因此,拋開最基本的提供新聞事實,本文盡可能全面地羅列出用戶對新聞媒體所提供的諸項功能的要求,以供自媒體組織及其從業者參考,并從中為自身尋找出更明確的定位。
1.記錄新聞。用戶對于自己所處的社區、城市以及國家新近發生的各種事件都有著較為強烈的需求,媒體的存在以及它們對所發生的事件的記錄和見證在一定意義上發揮著廣而告之的作用。然而畢竟傳統媒體的容量有限,因此對新聞的記錄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在這方面自媒體可以起到有益的補充作用。更進一步的是,在傳統媒體無法觸及的區域、行業或細分市場,自媒體及其從業者甚至扮演著唯一的新聞記錄者的角色。比如,大城市的所有社區幾乎都不可能存在社區報紙或者社區電視臺,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大眾媒體專門記錄某一社區發生的日常新聞,但定位于服務社區幾萬甚至十幾萬居民的自媒體在這方面便可大有作為,它能夠采集記錄社區每日發生的重要新聞,為居民提供生活參考。
2.闡釋新聞。對新聞事件的闡釋功能并不是僅僅意味著把用戶不明白的地方解釋明白,更重要的還在于,媒體需要更清晰地闡明新聞事件本身與用戶之間存在著的必然聯系,以及它對用戶究竟意味著什么,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用戶可以采取什么樣的行動。作為新聞闡釋者的角色,傳統媒體從業者由于時間、精力、能力以及他們所接觸到的專家資源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同時又要無差別地面向廣大受眾,因此他們對新聞事件給出的闡釋更趨向于標準化和普適化。而大量的自媒體及其從業者的智慧和資源,卻可以根據他們的用戶群體屬性給出更具體、更有針對性、更能滿足用戶期待的闡釋。
事實上,媒體所具有的以上所有功能早已有之,只是在今天這樣一個新舊并存、多元互動的媒介傳播環境下它們的價值受到了越來越高的重視。尤其是在經歷了一次次傳播烏龍和新聞反轉的洗禮之后,后真相時代的公眾對新聞產品及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媒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積累下來的很多有價值的經驗并不會完全過時,尤其是上述諸條對新聞功能的認識。盡管如此,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參與卻正在創建一個全新的新聞生態,這其中,自媒體對上述新聞功能的強化和弱化以及傳統媒體對它們的堅持和揚棄,都使得今天的新聞從業者面臨的挑戰更加復雜起來。
三、自媒體記者的功能必須更加清晰化
與傳統媒體步履蹣跚的變革相比,植根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土壤之中的自媒體對當前乃至未來社會的新聞產品具有更直接的影響,它的包容性、豐富性、便捷性、互動性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傳統的新聞業態。然而,自媒體及其從業者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如同它帶來的好處一樣顯而易見。如何解決自媒體在提供新聞產品和服務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不專業性等問題,并完善或強化上述新聞功能中的一項或幾項,需要明確地理解自媒體組織本身的目的是什么、它能提供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以及它有沒有能力提供這樣的產品和服務。
無論是自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在理論和技術上都可以向所有用戶提供所有新聞,滿足用戶對新聞這種產品所有功能的需求,但在實際操作中其難度非常大。例如今日頭條可以利用自身的算法為用戶聚合大量符合其偏好的新聞內容,但它對新聞的甄別和闡釋能力并不盡如人意。同樣的,人民日報的客戶端在權威性方面的確是有了,它能夠很好地甄別新聞事實和假消息,但它在賦權公眾和組織討論方面還有很大不足。而相當一部分自媒體組織的人財物力比起傳統媒體又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把有限的資源聚焦在某一兩項功能上予以強化和放大,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便可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
四、結語
媒介融合時代,新聞產品的外延已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就對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自媒體記者要更加注重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培養創新意識,在媒介融合的大浪潮下砥礪前行。
(作者單位: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胡翼青.后真相時代的傳播.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1期.第28-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