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慶霞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實現步驟。學習習近平依法治國思想,要深刻認識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以實際行動促進依法治國。
【關鍵詞】習近平;依法治國;治國理政基本方式;實際行動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全面依法治國進行了新的論斷,把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指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要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思想融入整篇報告之中,并對深化依法治國作出全面部署,這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方向指引。
因此,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的依法治國思想,對于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是要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基礎上,將依法治國方略貫徹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建設中。
(一)長期執政經驗與歷史教訓要求我們要依法治國。這是從政治層面上看。在我們黨的執政過程中,經歷了一些彎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給我們帶來的慘痛教訓。粉碎“四人幫”之后,我們黨就面臨著一個問題,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我們應該如何來執政?通過幾十年幾代領導人的努力,總結治黨治國、執政興國的歷史經驗、教訓和執政規律,我黨得出了一個結論:依法治國才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治國之道和執政之策。只有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才能切實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各項利益,才能使中國的改革進一步深化,才能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綜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系統回顧了我黨對依法治國問題的認識歷程后,深刻地指出:“經驗和教訓使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的法家經典,多次深刻分析法治問題上的經驗和教訓,指出只有全黨和全國人民堅定不移地走奉法強國之路,中國才能夠更好地實現我們的百年目標。
(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我們依法治國。這是從經濟層面上看。市場經濟的趨利性、自主性、等價性、本位性等屬性,必然要求法律發揮規范、引導、制約、保障和服務的功能。規范的市場經濟應該是一種法治經濟,它需要法制的保障。法治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環境下,社會運行成本低,市場運行、社會生活有規可循,社會行為的可預期性強。只有建立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夠健康有序地運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的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關鍵歷史階段,任何一項改革都涉及新與舊的斗爭、利益格局的調整、體制機制的重構,意見分歧、觀點碰撞往往是常態。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比較完備的法制。所以,要確保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快速發展,就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用法律手段去規范市場經濟行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三)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多元化格局和發展態勢也要求依法治國。這是從文化層面上看。依法治國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要求的必要保證。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40年來改革開放的進一步加深,各種思潮在我國不斷涌現。特別是互聯網及各種現代通信手段的廣泛運用,媒體、自媒體的發展,大大拓展了文化交流的途徑,加快了文化傳播的速度,同時也極大豐富了文化類型。但由此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各種文化傳播良莠不齊,很多錯誤思想及一些負能量言論廣泛傳播,嚴重影響著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所以,這就要求依法治國,通過法律形式引導積極的、正能量的意識形態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遏制西方勢力利用文化對我們的滲透與蔓延,利用法律的作用去影響文化,進而影響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形成一個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深刻變化以及有效實施社會治理要求依法治國。這是從社會層面上看。改革開放40年來, 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新時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政治、經濟、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要求公平、正義、安全的法治環境。另一方面,我國的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東西部、南北部發展差距和貧富差距的存在等等,社會問題也愈加復雜,這些對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而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這就要求我們要依靠法治來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存在的矛盾,進行有效的社會治理,從而達到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目標。
二、以實際行動促進依法治國
(一)要在認識上強化法治思維。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核心理念,要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物的標準和準繩,善于運用法律手段推進工作的進行。在處理日常工作中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法律的規范。要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依法行政的基本觀念。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必須時刻保持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在工作時要自覺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時候,時刻將法律的利劍懸于自己的頭頂之上,不能做法外之人、辦法外之事,要時刻牢記,沒有人能夠凌駕于法律之上。
(二)行為規范上要堅持依法辦事。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領導干部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法治的第一位要求,就是遵守法律、重視程序。領導干部要牢記手中的權力來自哪里,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讓執法守法、依法辦事成為每一名黨員干部的行為準則。務必推行依法行使權力,確保各級黨政組織和黨員干部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開展工作。作為黨員干部,不論職務多高、資歷多深、貢獻多大,必須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按法律規范辦事。要增強法制觀念、弘揚法治精神。
(三)黨員干部要發揮帶頭作用。《黨章》明確指出,黨員必須模范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黨員干部依法辦事,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重要體現,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依法治國,必須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黨員領導干部必須要以身作則,敢于擔當,肩負起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組織者、推進者、實踐者的重任。領導干部要做知法守法的楷模。領導者是人民群眾的榜樣,所以必須要帶頭遵法守法,用紀律和法律的尺子規范自己的言行,要在法律法規的監督和約束下開展工作,把自身置于法治的陽光之下。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敢擔當、善作為,作“尊紀守法”的表率。切實履行職權和義務,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帶動全社會加強對法治的信仰,匯聚起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強大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參考文獻】
[1]人民出版社.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祝小茗.論習近平依法治國觀念[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4(2).
[3]李加坤.以實際行動促進依法治國[J].創造,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