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宜 袁顯朋

摘 要:從國際范圍來看,績效審計最早產生于政府部門,主要用于對財政等相關內容的績效審計。后來逐漸發展到企業部門,通過績效審計幫助企業發現在財務、業務和其他部門存在的問題,并督促企業及時整改。首先介紹了企業績效審計的理論基礎,包括績效審計概念、理論和意義。其次,構建了企業績效審計的理論框架,包括績效審計目標、證據收集方法、內容、評價方法和結果運用五個方面。最后,通過分析績效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得出了企業績效審計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企業;績效審計;理論框架
中圖分類號:F239.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7-0165-03
引言
1986年,最高審計機關的第十二次國際會議上,“績效審計”以書面的形式正式使用,對各種有關績效審計的名稱進行了統一。會后,世界各國紛紛開展績效審計,從對政府部門到私營企業,績效審計范圍逐漸擴大。為了與國際接軌,我國也開始重視績效審計的作用,特別是企業績效審計職能的發揮。績效審計不僅能夠對企業起到監督作用,而且能夠充分了解企業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同時,績效審計能夠發現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有利于企業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本研究的意義在于構建企業績效審計的簡單理論框架,并通過問題分析指出企業績效審計的實現路徑。希望本研究能夠豐富績效審計相關的理論。
一、企業績效審計的理論基礎
(一)績效審計的概念
關于績效審計的概念,不同的組織給出的定義略有差別。世界審計組織認為,績效審計是被審計單位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對其資源使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的審計。美國審計署指出,績效審計是依據相關標準,收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并進行評價,從而得出評價結果的審計行為[1]。通過上述定義,本文認為績效審計是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對其經營活動的合法合規情況、經營效果、管理機制等進行審計的行為。
(二)“3E”績效審計理論
早期的績效審計理論是“3E”,即經濟審計(economy audit)、效率審計(efficiency audit)、效果審計(effectiveness audit)。經濟審計指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企業以盡可能低的投入或者成本開展經營活動,避免資源浪費的審計模式。效率審計主要是對企業既定產量下投入資源是否最少進行檢查,保證企業效率的提升。效果審計主要考查企業實際產量與預定目標的偏離程度[2]。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之間密不可分,共同構成企業績效審計的主要內容。
(三)企業績效審計的重要意義
從現代發展來看,績效審計對企業來說意義深遠。首先,績效審計對企業形成有效監督。對于企業來說,無論是經營活動還是財務活動都應當有相應的監督和約束,而績效審計則是企業監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績效審計對企業資源使用的經濟性和效率性具有積極意義。通過績效審計,企業可以直觀地了解企業的資源投入和使用情況,對自身經濟性和效率性的提升具有積極影響。最后,績效審計是企業經營活動取得預期效果的有力保障。對于企業來說,生產經營活動能否取得效果是關鍵,績效審計則為企業經營效果的取得提供了保證。
二、企業績效審計的理論框架
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對國有企業績效審計的問題、對策等相關內容進行了論述,對私營企業績效審計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的寫作目的在于探索一般企業績效審計的理論框架,從績效審計過程的角度構建理論框架。
(一)企業績效審計的目標
績效審計目標是審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企業進行績效審計之前,首先應當確立績效審計目標,以目標為導向開展審計工作。在確立企業績效審計目標時,審計機構應當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企業的實際情況、績效審計所要達到的效果等等。從我國來看,企業績效審計目標主要包含3方面內容:第一,審計人員對企業相關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獨立檢查,檢查企業具體的實施過程和結果。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考察企業的財務和經營行為是否合法合規。第二,對企業完成既定目標的情況和產生的影響作出獨立性報告,從而為利益相關者提供評價依據。第三,根據“3E”績效審計理論,對企業進行經濟、效率和效果方面的審計,幫助企業發現問題并提出整改意見。
(二)企業績效審計證據收集方法
在確定了企業績效審計目標之后,審計人員會對績效審計的相關證據進行收集,便于后續績效審計工作的開展。在績效審計證據收集過程中,審計人員會采用多種方法,目的在于保證績效審計證據的全面性,從而保證審計結果的客觀性。本文主要介紹4種績效審計證據收集方法(見表1[3])。
(三)企業績效審計的主要內容
從理論層面來講,根據“3E”績效審計理論,企業績效審計的內容主要是從企業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考察。主要檢查企業的財務和業務等方面資源的投入和使用是否符合經濟性和效率性的目標,產量是否與預期產生嚴重偏離等問題。從實際審計工作層面來看,主要從審計對象、審計主題和審計業務類型來研究。企業績效審計的對象包括企業運營過程中方方面面的內容,不僅包括企業合法合規情況,還包含管理制度、經營成果等多方面內容;企業績效審計的主題則主要分為以業務信息為主和以財務信息為主,從主題上區分績效審計的內容;企業績效審計的業務類型主要包含財務績效審計、業務績效審計和綜合績效審計[4]。
(四)企業績效審計評價方法
從目前來看,企業績效審計評價方法主要有3種:關鍵績效評價方法、經濟增加值法和平衡記分卡法。關鍵績效評價方法是通過設計、抽樣、計算來對企業的投入和產出進行量化評價,需要企業各個部門的參與。此種方法有效將企業發展與個人發展融合在一起,有利于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經濟增加值法主要核算企業固定時間內資本收益與資本成本的差值。此種方法有利于引導企業關注長遠利益,避免企業短視行為。平衡記分卡法使用較為廣泛,兼顧企業目前發展與未來發展趨勢,利用財務與非財務指標對企業進行評價,有利于實現企業的長遠利益[5]。
(五)企業績效審計的結果
企業績效審計的結果是績效審計工作的重中之重,審計人員在出具績效審計結果的過程中應當保證充分的獨立性,避免被其他因素所干擾,同時出具客觀、公正的績效審計結果。績效審計結果能夠幫助企業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同時可以為企業管理者決策提供依據,有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此外,績效審計結果還應當包含對企業存在問題的整改建議。績效審計人員對企業進行全面審計和分析后,得出切實可行的審計建議,并督促企業進行后續整改。企業只有合理利用績效審計結果,才能審視自身問題,并及時糾正存在的問題,從而實現長遠發展。
三、企業績效審計的實現路徑
(一)樹立績效審計理念,明確績效審計目標
目前來看,我國很多企業還沒有樹立績效審計理念,特別對于私營企業來說,更多地是追求經濟利潤的實現,往往忽視績效審計的作用。缺乏科學合理的績效審計理念,則企業無法及時了解自身經營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同時,部分企業在開展績效審計之前,并未設立明確的審計目標,不利于后續工作的開展[6]。因此,根據上文所述企業績效審計的理論框架,企業一方面應當樹立績效審計理念,加強對績效審計的重視程度。特別對于企業管理層來說,績效理念的樹立有利于帶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促使其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另一方面,企業應當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協助審計部門確立績效審計目標,為績效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同時,科學性與合理性也是績效審計目標的要求。
(二)充分保證績效審計內容的全面性
盈利性是企業關注的重點內容,實現利潤最大化是企業追求的最終目標。所以,企業在進行績效審計的過程中,大多側重于對財務信息的審計,容易忽視對業務績效的審計和綜合績效的審計,導致績效審計內容不夠全面,審計結果必然缺乏客觀性。只重視財務績效審計,則可能導致企業粉飾財務數據等違規行為,同時容易忽視企業的合法合規性、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問題,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7]。因此,企業績效審計應當充分保證審計內容的全面性。不僅要對財務情況進行績效審計,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性,而且要對業務情況和綜合績效情況進行審計,立足全局,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
(三)進一步完善績效審計評價體系
從績效審計評價方法來看,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關鍵績效評價方法側重于定量考核,可能導致考核者對指標的過度依賴,同時該方法也不是對所有崗位都適用;經濟增加值法容易導致財務報表數據被篡改,且更加關注股東的利益,不利于進行全面綜合的績效評價;平衡積分卡法則會增加企業成本,且對數據信息技術要求比較高。三種主要評價方法各有利弊,所以企業應當進一步完善績效審計評價體系。企業在選擇績效審計評價方法時應當充分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融合各個評價方法的優點,建立全方位、多指標的科學評價體系。在選取評價指標時,不僅要選取定量指標進行精確評價,還要選取定性指標,以保證評價的全面完整。
(四)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更新績效審計方法
我國績效審計發展時間并不長,還存在諸多需要改善的方面,特別是對于相關技術的引進和更新。從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績效審計方法不夠科學,容易受到審計人員主觀因素的影響,進而影響績效審計結果的客觀性。所以,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更新績效審計方法才是關鍵。一方面,對績效審計證據收集方法進行更新。目前還有部分企業采用比較傳統的審計證據獲取方法,還沒完全實現現場審計向遠程審計的轉變。所以,企業應不斷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技術更新提高績效審計質量。另一方面,對績效審計技術方法進行更新。將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融入到績效審計中,對現有審計軟件進行更新,不斷創新審計技術方法,這樣才能實現績效審計的目標。
結論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企業績效審計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績效審計注重考察企業資源使用的經濟性和效率性,以及企業產量與預定目標的差異性。通過績效審計,企業可以發現自身存在的風險點并及時糾正,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依據相關理論,從績效審計目標、績效審計證據收集方法、績效審計內容、績效審計評價方法和績效審計結果五方面構建了一般企業績效審計的理論框架。同時,通過對相關問題的分析,得出了企業績效審計的實現路徑,包括:第一,樹立績效審計理念,明確績效審計目標;第二,充分保證績效審計內容的全面性;第三,進一步完善績效審計評價體系;第四,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更新績效審計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素梅.中美政府績效審計比較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0.
[2] ?楊中昭.消費者導向下現代企業績效審計的路徑構建[J].市場研究,2018,(4):58-59.
[3] ?方小珍.我國國有企業績效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8,(16):157,159.
[4] ?鄭石橋,冷媛媛,周敏李.企業績效審計:一個理論框架[J].會計之友,2019,(8):156-160.
[5] ?王浩亮.企業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有效構建探討[J].經濟師,2016,(10):148-149,152.
[6] ?褚威.我國績效審計發展問題研究[J].財會學習,2018,(26):132,135.
[7] ?張偉.國有企業績效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財會學習,2017,(20):133-134.
Study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alization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HU Yi,YUAN Xian-peng
(Xijing College,Xian 710123,China)
Abstract:From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the performance audit was first produced in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mainly used to audi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lated content,such as finance.Later,the enterprise gradually developed to the enterprise department,and through the performance audit,the enterprise found problems in the financial,business and other departments,and urged the enterprise to timely rectify.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uditing,including the concept,theory and significance of performance audit.Secondly,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uditing is constructed,which includes five aspects:performance audit goal,evidence collection method,content,evaluation method and result.Finall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erformance audit,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udit is obtained.
Key words:enterprise;performance auditing;theoretical framework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