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景姿 曾鳴
摘 要:在供給側改革的浪潮推動下,能源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深化。在此長期過程中,必須建立以有效供給滿足需求以及供需協同轉化的新一代能源系統。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則需要大力發展綜合能源服務,通過綜合能源的協同轉化,為能量供方提供服務,實現能量和能量服務的有效供給;同時,通過綜合服務將能量的供需兩側聯結起來,充分利用供需雙側資源。在此基礎上,從投資、經營、激勵三個角度提出能源服務規劃建議,以期為實現經濟、環境、安全的綜合平衡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綜合能源服務;能源服務規劃
中圖分類號:F426.2;F426.6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7-0177-03
當前,在全經濟領域開展供給側改革的浪潮中,作為我國能源供應結構中的主要成員,煤炭行業成為其中最先通過削減產能參與供給側改革的行業之一,并獲得了良好成效。但與此同時,我國能源產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能源總體供需失衡,其中石油天然氣依賴進口,尤其是天然氣階段性價格畸變,導致嚴重的負面影響,國家能源安全受到威脅;同時,我國還面臨著能源生產與消費過程中的碳排放超標問題,亟須改變。
基于以上問題,為配合整個經濟領域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與高環境污染型的能源利用方式。而要將能源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深化,則需要采取以能源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多元能源進行平衡與協調的綜合能源治理方式,把關注的重心從能源開發、轉化、與輸送等環節的單獨運行轉移到能源的整體管理上,即通過能源服務供應實現以供應需。因此,解決能源問題歸根到底還是需要通過綜合能源服務規劃提高能源服務供應質量。
一、能源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是相對于我國原有以刺激需求為主的經濟政策而言,是將關注點放在供給側。一方面,通過供給結構的調整,縮減傳統消費的過剩產能,滿足升級需求和新興需求;另一方面,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摒棄原有的以消耗資源為主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發展新的以提質增效為主的精細型經濟增長方式。其中的供給側,并非狹義的商品生產環節,而是在到達消費者之前的生產、運輸、分銷等所有環節,供給側所有環節的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個不斷循環運作并與其他系統交互影響的供給子系統。此外,真正的供給側管理是不能割裂需求側的單純性供給管理,而是要與需求側進行綜合管理的整體系統優化。總結起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的是通過供給組成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有效供給,其著重點在于供給的有效性和供需動態平衡(曾鳴,賈景姿,2016)。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針對當前經濟新常態提出的國家發展戰略適應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有利用解決我國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因此,能源行業迫切需要進一步將供給側改革向縱深推進,以配合整個經濟領域的供給側改革。
首先,能源行業同樣面臨著經濟活動中的普遍問題,煤炭產能過剩,首當其沖與鋼鐵行業一起開展了去產能的改革活動。原油、天然氣依賴進口,國家能源安全受到威脅,價格起伏不定,等等。這一切能源問題都需要在供給側開展改革,通過能量的有效供給,使供需有效連接,實現供需平衡(劉強,王恰,2017)。
其次,能源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產業,能源作為必需的生產資料,使能源行業成為各行各業的供給方,對整體經濟領域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重要影響。因此,能源供給側改革更要深入開展,以滿足服務消費新需求引領改革,從而支撐其他各行各業的供給側改革(吳玉萍,張云,2017)。
能源供給側改革指的是通過能源服務促進能量供給與能量消費相配合的整個能源開發生產側、運輸配送側、消費利用側各個子系統的整合,關注兩個問題,一個是供給有效性上,另一個是通過服務協同管理雙側資源(曾鳴,等,2016)。在能源供給側改革這個長期調整的過程中,創建以提高供給有效性滿足需求、生產側與需求側的協同轉化為特征的目標能源系統。
基于能源供給側改革的定義,分析能源問題發生的根源。煤炭、煉油產能過剩并非是真正的供給過剩造成的。實際上,隨著經濟的增長,我國能源需求一直在增長,整體能源供給并不能滿足需求。煤炭、煉油產能過剩,一方面是由于我國響應國際碳減排呼聲開展的煤改氣及以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行動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我國天然資源稟賦少油氣,同時原油、天然氣進口都受到國際關系影響造成的。而電力行業火電利用小時數持續下降,棄風、棄水、棄光現象的發生同樣并非供給過剩造成的,而是由于地方政府無序擴建火電,導致火電巨量機組的超計劃籌建,以及電網布局不合理導致窩電現象發生,而因清潔能源的間歇性和波動性導致其并網能力差的問題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此外,煤改氣工程的超期建設,是導致2017年底天然氣價格畸變、供需嚴重失衡的主要原因。盡管在電力行業開展了需求側響應,但由于服務供給乏力,需求側對參與調峰意識普遍不足,導致高峰時節限電斷電現象發生。
因此,通過能源供給側改革,可以通過服務供給,充分調動需求側資源,將供給側資源與之對接,滿足消費需求,實現有效供給,從而改善我國能源供給結構,改變我國能源利用方式,解決能源供需結構性失衡問題,實現供需的長期平衡。
二、綜合能源服務及能源服務規劃
綜合能源服務最初以節能服務的形式在電力行業出現,主要是由電網組建的服務公司向客戶提供擇時、限量用電服務,為客戶降低成本,也稱之為需求側響應。隨著客戶需求的多樣化和復雜化,綜合能源服務已不再局限于電力系統中的需求側響應,而是包含綜合能源供應和綜合服務供應。綜合能源供應涵蓋電力、石油、天然氣、冷、熱等不同能量形式的轉化、輸送。綜合服務供應則包括配送服務、節能服務、運營服務、信息服務等不同服務形式的提供(李揚,等,2018)。因此,綜合能源供應商作為能源服務供方,不僅為能量的最終需求用戶提供服務,還為能量供方提供服務。
隨著能源互聯網的推進,能源各行業間與行業內出現了融合現象,使一次和二次能源、能源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界限被打破,推動了綜合能源服務供應商的出現。因此,綜合能源服務存在的基礎首先在于能源的互相轉化性,例如,冷熱空調把電能轉化為熱、冷能,三聯火電機組把煤轉化為電、熱、冷能,等等,從而使能量流動在供方集體參與的供給子系統內進行;其次在于能源利用的可調節性,不同能源需求的形式、時點、地點、數量等可以調節、削減;再次,在于能源供給與需求的互相轉變性,例如聯網型微網系統,發電量充足時可以作為能量供給方通過主網供電,不足時作為能量需求方由主網輸電(曾鳴,2016)。
基于此,綜合能源服務能夠為能源供給側改革提供力量,倒逼能源供給側變革,通過能源服務供給,實現能量與服務的有效供給,滿足新興服務需求和傳統能量需求,并最終獲得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其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服務供給也是供給子系統的一部分,它與能量供給有機結合成一個和諧運作的整體系統,從而在新興服務需求的引領下形成能量的有效供給。隨著時代的發展,服務消費成為新需求中的重要一分子,有服務需求就意味著必須有服務供給,才有可能滿足需求,同時能源服務需求主要在于實現用能的低成本、高效率,因此,通過能源服務的有效供給可以實現有效的能量供給(彭鈺茗,等,2018)。
其次,綜合能源服務可以通過為能量供給方提供服務實現供給系統的合理規劃。綜合能源服務供應商為能量供給方提供的服務類型主要有大數據等信息服務,也可以利用大數據為供給側客戶提供能源生產與輸配規劃服務,甚至可以投資增量配電網,進行微網開發建設,提供能源配送服務和網絡經營服務。提供服務的同時,則通過滿足用能客戶的需求,以有效供給實現了供需雙側的聯結(何平,等,2018)。
第三,綜合能源服務可以通過為能量需求方提供服務把供給側與之有機聯系起來。綜合能源服務供應商為能量需求方提供的服務主要是針對需求側客戶提供用能規劃,包括什么時候用能,用什么能量載體等,降低用能成本,提高用能效率。提供服務的同時,引領供給側進行能源結構調整,促進供給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電力能源方面,綜合能源服務引導需求側響應,為顧客開展節能服務的同時,也可以削峰填谷,提高系統運行的安全系數,保證能源供給的有效性(楊錚,等,2017)。
要系統解決當前的能源問題,則需要通過能源供給側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開展。而能源供給側改革的開展則基于能源行業的特點,需要構建新一代的綜合能源系統。而要使綜合能源系統順利運行,需要綜合能源服務有效協同供需雙方的力量。因此,只有開展全面的綜合能源服務規劃,促使綜合能源服務發揮作用,才能保證高效、經濟、合理地整合和利用供應側和需求側資源,推動能源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深入,并有效解決當前能源問題。
三、能源服務規劃建議
能源服務規劃要充分考慮綜合能源服務的特點,融合綜合能源供應與綜合服務供應,在投資、經營等環節建立全面的激勵機制,促使更多的投資主體愿意加入綜合能源服務供應商的行列中,并在其中堅守經濟有效滿足能源持續性需求的服務目標。
(一)投資環節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售電市場放開,并允許社會資本進入增量配電網,以逐步形成市場化電價。因此,引入多元投資主體,可以加大競爭,促進合作,推進能源市場建設。此外,為了消納可再生能源,需要建設互聯互通的能源互聯網平臺,以儲能的接入、網絡的構建、大規模即時數據處理等解決其間歇性、波動性導致的并網問題。這一系列綜合能源服務設施投資規模宏大,單一主體無法負擔全部投資。除此之外,邊遠地區的微網服務建設項目,主要目標是實現電力的普遍服務,投資回報率很低,甚至是無。采取多元化投資主體模式則會大大降低風險,并吸引更多的投資。
(二)經營環節
綜合能源服務包括綜合能源供應與綜合服務供應,使能源種類多元、載體變換和服務類型多樣,因此,憑借單一行業知識無法實現有效的服務供應,必須通過能源企業的跨界運作,融合各行業知識,并在完善的信息管理過程中,實現資源共享、有效的能量和服務供給。
最后,綜合能源服務供應商需要利用價格信號為客戶選擇經濟高效的能量載體和合適的用能時間、地點。這種價格信號一方面得益于敏感的價格機制,另一方面則源自全面的激勵機制。在現有電力需求側響應激勵方法的基礎上,需要建立可再生綠色能源的獨特激勵機制,在推動需求側資源主動追蹤綠色能源的同時,也激勵能源服務供應商堅守環境保護和可持續性發展的服務方向。
參考文獻:
[1] ?何平,劉聰,遲福建,葛磊蛟,徐威,崔迪凡.電網企業向綜合能源服務供應商轉型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J].供用電,2018,(10).
[2] ?李揚,宋天立,王子健.基于用戶數據深度挖掘的綜合能源服務關鍵問題探析[J].電力需求側管理,2018,(3).
[3] ?劉強,王恰.中國的能源革命——供給側改革與結構優化(2017—2050)[J].國際石油經濟,2017,(8).
[4] ?彭鈺茗,曾方迪,李更豐.綜合能源服務商參與多能源市場的決策建模研究[J].供用電,2018,(11).
[5] ?吳玉萍,張云.中國能源供給側改革的路徑選擇與政策設計[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8).
[6] ?楊錚,彭思成,廖清芬,劉滌塵,等.面向綜合能源樓宇的電動汽車輔助服務方案[J].電網技術,2017,(9):2831-2843.
[7] ?曾鳴.基于能源互聯網平臺的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響應[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16,(10):38-41.
[8] ?曾鳴,賈景姿.能源行業中的供給側改革[N].中國能源報,2016-01-11(002).
[9] ?曾鳴,張曉春,王麗華.以能源互聯網思維推動能源供給側改革[J].電力建設,2016,37(4):10-15.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