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宇 安小環
摘要: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本文結合實際,從網絡環境的大背景入手,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問題進行分析,并且提出相應的科學解決對策。
關鍵詞:網絡 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影響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2-0014-02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比以往有所成熟,根據教育部2018年所做的調查發現,91%的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比如“誠信、孝、友愛”等價值態度積極,79%的大學生對當前社會的不良風氣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總的來看,我國大學生的價值觀積極向上,大多數大學生可以做到理性學習、理性生活。但是我們同時發現,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部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出現了不同類型的問題,并且似乎愈演愈烈,已經成為社會日益關注的問題。
一、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影響
1.思想政治觀念中夾雜了功利觀念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較之以往并不“單純”,其中夾雜了一些不同類型的功利觀念。有的大學生認為個人利益優先于集體利益,甚至會主張“沒有個人利益的存在,就會損失集體利益”這樣的論斷;有的大學生的政治立場不夠堅定,不能正確面對西方不良思想的腐化侵蝕。
2.政治信仰認知不足
“政治信仰是人們對自己的國家、民族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前途的基本態度,在人生信仰中居于核心地位,影響和制約著人生價值取向和道路選擇。”部分大學生對于政治信仰的認知度非常低,不知道什么是信仰,不知道什么是政治取向,沒有認識到“政治的人”的身份內涵。同時,多數在校大學生在課上曾存在玩手機、交頭接耳等現象,尤其是在專科技術學院或者是一些教育層次比較低級的學院所占比重更多。
3.參政議政意識不夠
根據教育部2018年的調查問卷分析統計,42%的大學生不清楚自己是否應該參政議政;16%的大學生熱衷于參政議政。從這個數據結果可以看出,幾乎一半的大學生缺少參政議政的意識,他們不清楚自己是否應該去參政議政,調查發現大部分大學生并不是非常關心政府頒發的有關政策,沒有多少學生主動了解其具體內容。由以可見大學生在參政議政方面的意識沒有達到合理的預期。
4.人際交往能力的不足
以互聯網為平臺的人際交往主要是以計算機為中介的,缺乏現實生活的真實的人際互動和交往。這種情況長期發展,必然會改變大學生的交往方式,產生交往障礙。如果長時間上網而缺乏正確引導的話,易使學生養成冷漠自私的性格,不愿意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不愿與人交流,產生苦悶壓抑的情緒,最終對其學業和生活產生極其嚴重的不良影響。
二、網絡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問題形成的原因
大學生出現思想政治素質問題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多元文化,二是學校自身工作,網絡的生活方式。
1.多元文化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呈現出了多元的形態。這種多元化的思想浪潮必然催生多元價值觀。許多大學生過度追求物質生活,放松了精神要求,價值觀比較混亂,價值排序不一,有的大學生認為學習最重要,有的大學生認為人際關系最重要,在價值的排序上面,呈現出混亂的局面。學習是一件理性的事情,每一個大學生都應該在上學期間培養自己的理性思維模式。尤其是面對新生事物更要冷靜對待。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的思維恰恰相反,呈現出一種非理性的狀況,認為只要是新鮮的事物,就是好的,就是值得追求的。這種狂熱的非理性思維非常可怕,無疑是背離了大學教育的初衷。
2.學校自身有關工作的不足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工作方式的落后、工作理念的陳舊、工作內容的脫節三方面。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填鴨式”的教育,課堂上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教學效果并不顯著,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另外,老師主要講解課本內容,沒有很好地將書本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在學習上花費了很多時間,打消了學習的積極性。教學內容不能和現實結合,甚至相互脫節,這的確是現在學校教育工作所面臨的難題。
3.網絡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
互聯網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許多大學生無論生活還是學習都喜歡使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工具。網絡上豐富的信息對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擴大了大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量。但是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而言無法進行有效、理性地判別和取舍,久而久之,就會過度享受虛擬世界帶來的樂趣,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美好。比如有些大學生染上了不良的嗜好,沉迷于網絡游戲;有些大學生為了滿足其過度消費,參與了網絡借貸,造成了信用方面等不良事件。
三、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對策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要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就必須利用互聯網有利的方面,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創造有利的條件和環境。而要實現這一點,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培養大學生對時事政治的關注意識
關注時事對于大學生認識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思想政治意識要從時事入手,建立大學生時事意識培養的平臺,引導大學生進行時事研究和交流學習。首先,可以多組織一些學術活動,比如報告會,教師講座,企業家論壇等。學術內容要結合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切合他們實際生活,比如互聯網犯罪、互聯網金融貸款等,針對當前大學生貸款事件,舉辦專題講座,勢必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還可以根據大學生的興趣,比如創業等話題展開學術討論,讓大學生清晰地了解到創業的知識和要點。同時,在學術活動結束后,可以讓大學生進行學習總結,以此來提高大學生的認識能力和知識水平。
2.適應網絡時代要求,提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意識
互聯網的“O2O”模式是指互聯網線上和線下的交易模式。它與傳統理念不同,無需面對面就可以完成采購、支付、交易等行為。傳統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是一種權威式的指導,處在居高臨下的地位,大學生只能被動服從,只能被引領,被服務,被選擇,被指導。這種工作模式,其實是單向度的,忽略了大學生的意愿和想法,因此這種“交易”其實是名存實亡的,只有雙向的意愿一致,“交易”才可能促成。這就是“O2O”模式帶來的啟示。因此,工作創新,首先就要有這個意識,認識到“O2O”的思想精髓,從中汲取養分。學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意識,應了解學生的意愿與想法,達到學校與學生雙方意愿一致。學校想達到預期的效果,與學生形成一致的觀念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問題,不能只從學生方便出發尋找解決方案。因此,學校通過改變原有傳統固定思維,在教育工作中引入創新意識,與時俱進,就能夠解決現有問題,同時也可減少一些潛在隱患。
3.依托互聯網技術搭建校內教育平臺
依據互聯網技術,將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納入互聯網平臺,主要涵蓋大學生的資料庫、服務平臺兩方面,其中服務平臺是在大學生數據庫上形成的一個網絡服務矩陣,服務內容有黨務管理系統、教育培訓系統、創業就業系統、社交活動系統、新聞發布系統五大模塊,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需求提供服務,滿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實際需求,及時發現問題,科學合理地進行化解。整個信息管理數據庫包括大學生的基本信息資料、興趣愛好、人際關系網絡、性格特色、工作、發展趨勢及規律等。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平臺,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開展工作,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新型模式。大學生綜合服務平臺是在大學生數據庫上形成的一個網絡服務矩陣,通過綜合服務平臺的建立,可以在團務管理系統、教育培訓系統、創業就業系統、社交活動系統、新聞推送系統、社會資源綜合系統方面開發相應模塊,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進行管理、服務,以科學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4.樹立“以大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歷來把“以人為本”放在首位。大學里講“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要求把學生的思想工作放在首位,密切關注學生的精神需求。同時,工作中要注重方式方法,特殊問題特殊對待。“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還體現在要堅持環境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應該只是由專人進行說教,還要提升軟硬環境條件。校內圖書館設施、文化體育場所等環境的改善都會對育人產生積極作用,對于大學生群體的性格改善、品格培養、習慣養成、素質提升發揮積極作用。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感召力,將青年大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二慶.關于大學生逃課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9).
[2]習近平.跟黨走在時代前列[J].青年工作縱橫,2013(3).
[3]張果,李家富,等.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現狀、原則及路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2016(6):54.
[4]團中央青運史工作指導委員會等.中國青年運動歷史資料[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429.
[5]宋元林,陳春萍,等.網絡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8-19.
[6]張再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8-131.
[7]王學儉,等.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唐緒軍,等.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9]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N].2013-01-15.
[10]明義敬.論高校網絡輿情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D].蘇州:蘇州大學,2010.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