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艾岑
【摘 要】本文選取《c小調奏鳴曲Op.13“悲愴”》為研究對象,經過對其創作背景的介紹、情感分析,并聯合貝多芬的鋼琴演奏實踐,進一步闡明演奏理論實踐中作為鋼琴演奏者需要關注的問題。該曲是貝多芬早年創作的頂峰之作,體現了貝多芬在青年時期滿腔熱血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關鍵詞】貝多芬;悲愴;情感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9-0077-01
18世紀中期,隨著啟蒙運動、工業革命運動的產生,歐洲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音樂方面也展現出異同尋常的面貌,古典音樂進入繁盛時期。巴洛克時期的奏鳴曲大部分是與小提琴有關的,可是在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中,以鋼琴作為主體背景來創作、演奏的奏鳴曲更為多見。這一時期的音樂體系結構較為簡單,通俗易懂,相比之前的風格,對比主題愈發強烈,反應激烈、沖突的奏鳴曲形式逐漸成為比較重要的音樂形式。
一、貝多芬《c小調奏鳴曲Op.13“悲愴”》的創作背景
(一)貝多芬與他的音樂背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1770-1827),生于波恩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和祖父都是宮廷里的樂師。他的父親脾氣比較暴躁,經常吵罵貝多芬,他的童年并不快樂。20歲那年,在波恩大學上課的貝多芬受啟蒙運動的影響,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不久后,法國大革命爆發,激發了他對這個時代的諸多看法,緊接著創作了奏鳴曲以示心態。
(二)貝多芬奏鳴曲創新特點。貝多芬奏鳴曲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了繁榮鼎盛的地位,同時也向浪漫主義過渡。在此,筆者將貝多芬所創作的鋼琴奏鳴曲特點大致分為四類。
第一類,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的篇幅往往比第三樂章的篇幅較大。第二類,音樂語言更加豐富。在貝多芬創作的晚期,由于耳疾,他已經完全聽不到聲音了,這也成為他寫作復雜夸張的原因之一,大量使用震音、八度、柱式和弦、調音,表情記號強弱對比分明,忽強忽弱,音區忽高忽低。第三類,感情表達更加細膩。因為貝多芬所處的社會環境相對于巴赫、亨德爾來說更為動蕩起伏,他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啟蒙運動,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所以他的作品就是以時代為背景的音樂譜寫,加上他的耳疾,經歷了痛苦的思想斗爭,頑強的心態,反而使他的作品展現出獨特、抽象的音響效果。這些都是他創作的靈感和源泉。第四類,貝多芬的音樂體裁風格多變,個人藝術風格的多元性,其對于演奏技法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他引入了雙手交叉技巧、大跳技巧、快速重復音技巧、雙音技巧、裝飾音技巧等。
二、《c小調奏鳴曲Op.13“悲愴”》情感分析
(一)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第一樂章較為陰森,引子標記Grave 莊板,演奏速度較緩慢,三個降號,是樂曲的重心。第一小節左右手兩個和弦彈下去,陰森的音樂氛圍立刻就飄了出來,減七和弦就像對命運的威脅, 勾住了聽者的心。第5小節右手一連串的下行音階,就如同作者的心情一樣,低沉悲壯。第10小節,右手從小字三組的E快速級進下行,最后一個音上方的延長記號和sf的特強符號,更為精妙地引出后一部分的快板,這小節的attacca subito il Allegro 意為接下來為快板急速的樂章。接下來第二段的右手為跳音級進上行,音程和和弦的音型使旋律更加飽滿,堅定不移,有力地與命運對抗。第51小節,左手像圓舞曲一樣的分解和弦節奏型,有條不紊地烘托右手。137小節調式轉為E大調,右手漸強,音區從低到高。隨后為g小調,好像說黑暗還在,惡勢力也隱藏在了黑暗之中。299小節為再現部,第305小節至309小節的5個和弦,好比扼殺了惡勢力,贏得了光明勝利。
(二)第二樂章回旋曲式。第二樂章開頭寫著Adagio慢板。本樂章是慢板的音樂,是充滿希望的一首緩慢溫柔的曲子。這一樂章連線較多,大體連貫柔和,但是第42小節出現了三連音,使曲子聽起來稍微有一些緊張,不過第51小節之后又回歸平穩。第二樂章旋律簡單優美,深受大眾喜愛,仿佛生命的力量在召喚。這一樂章抒發了貝多芬真誠的感情,緩慢的節奏使人舒心。
(三)第三樂章奏鳴回旋曲式。第三樂章是三個降號的回旋曲,為c小調,拍子為2/2拍。開頭標記有Allegro 快板。第 61小節進入第二主題,降 E大調,風格明朗,對位精準,賦予戲劇性和幻想,在法國大革命時代,人們勇于追求自由,追求幸福,反抗惡勢力,充滿著滿腔熱血和熱烈追求的激情。
三、結語
我們不是為了音樂而生存,但是我們的生存不能沒有音樂。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像音樂一般承載如此多的情思,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給予我們安慰和鼓勵。貝多芬的作品不僅帶給我們美的感受,而且將我們引入了他的內心世界。貝多芬的作品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他的音樂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藝術精神和財富。
參考文獻:
[1]朱延麗.西方鋼琴藝術教程[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