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更樂于通過旅游來提高生活品質,更傾向于遠離喧囂,走進自然。地質公園符合現代旅游理念,是一種新的旅游載體,被定位為“高層次、高品位、高起點和低開發、低介入”的融可持續性旅游、生態旅游等最新理念的一種高品位科普性旅游行為,是旅游發展的高級階段。內蒙古巴彥淖爾國家地質公園,融山脈、高原、平原、沙漠等多種地貌單元于一體,擁有豐富的地質遺跡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是旅游度假的勝地,也是內蒙古西部具有深厚發展潛力的地質公園之一,必將帶動本地相關產業,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歐洲成立地質公園網絡,目的是 “以發展地質旅游來促進地質遺跡保護,以地質遺跡保護來支持地質旅游開發”。但是國內大部分地質公園仍然在以一般旅游區進行開發,忽視了生態資源的保護,造成地質遺跡景觀破壞、科普價值不能體現,科研價值、美學價值和觀賞價值喪失等諸多問題。內蒙古巴彥淖爾國家地質公園于2013年10月步入國家地質公園行列,以國家地質公園標準逐步完善公園建設,但旅游開發還處于探索階段,沒有形成獨具特色的保護和開發模式。
一、生態資源保護現狀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地質公園旅游發展的重要基礎。巴彥淖爾地區最早在西漢年間就開始生態環境保護。建國以后,采取人工造林、流沙治理等措施不斷加強生態治理。目前,巴彥淖爾國家地質公園依托火山遺跡、古生物化石、沙漠、湖泊、水流等遺跡資源,逐步推進旅游開發,但是游客食宿產生的生活垃圾,游覽配備的機動車輛、船只排出的廢油、廢氣等,對公園內大氣、水體等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園區保護力度不夠,旅游者生態環境意識薄弱,也對生態環境構成了威脅。雖然現在還不足以對公園內的生態環境構成太大的威脅,但考慮到巴彥淖爾國家地質公園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和旅游發展的可持續性,從長遠來看還是應該進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構建科學合理的旅游開發模式,防止公園內的生態環境狀況惡化。
二、巴彥淖爾國家地質公園旅游開發適宜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實地調查法,分別在平季、淡季和旺季,進入園區調查,分析得出客源市場現狀。根據調查,游客主要來自于巴彥淖爾本市及周邊地區,比如寧夏、甘肅及內蒙古其他盟市等,也有少部分國外游客。客流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以自助旅游為主,團隊出游為輔,游客停留時間較短,消費水平較低。游客職業主要為科研人員、教師、專業技術人員、學生、政企管理人員和自由職業者。游客性別比例差距很小,年齡跨度較大,各個年齡段的游客都有。游客對巴彥淖爾國家地質公園的了解主要通過網絡宣傳,對生態資源的科研和科普價值評價較高,但對其觀賞價值評價較低,普遍認為還有待開發。
據游客情況分析,巴彥淖爾國家地質公園現有的旅游開發程度遠遠不夠,知名度較小,但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開發應綜合考慮游客需求,突出科普教育功能。旅游產品應針對季節性、游客停留時間,游客經濟狀況等設計。
三、旅游產品開發與推廣
巴彥淖爾國家地質公園生態資源類型豐富,但比較脆弱,旅游開發應以保護為先。本研究根據巴彥淖爾國家地質公園生態資源,設計了科研科普旅游產品、觀光休閑旅游產品和特色旅游產品。
1.旅游產品
(1)科研科普旅游產品突出打造科研基地,突出科普功能。巴彥淖爾巴音滿都呼恐龍化石園區內,含恐龍化石的地層剖面和古生物化石,都具有極大的科研科普價值,在原地建立科考站和保護性玻璃地臺,既能保護資源又便于觀賞。園區設立科研區、科普區、休息區。科研區允許有資質的科研機構或科研人員入駐;科普區允許普通游客游覽;休息區供游客休息。
(2)觀光旅游產品突出休閑娛樂功能。依托黃河水流遺跡、沙漠湖泊、石林、陰山、陰山巖畫等地質景觀,結合黃河水上游樂項目,沙漠康體項目等開發旅游產品。
(3)特色旅游產品突出文化傳承功能。依托巴彥淖爾悠久的宗教歷史,開發宗教旅游產品;依托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的草原那達慕、中國河套瓜果節、沙雕和垂釣比賽、等,開發節事旅游;依托農家樂、牧家樂、觀草原、祭敖包等活動,開發民俗旅游。
2.市場推廣
市場推廣主要通過聯合營銷和專題宣傳。聯合營銷要與兄弟單位合作,通過與周邊省(自治區)及內蒙古其他盟市進行合作,提升巴彥淖爾國家地質公園國內知名度。專題宣傳要有針對性,把握游客需求心理,尋求旅游產品和生態資源最佳組合方式。
四、結語
本文通過實地調查,分析了巴彥淖爾國家地質公園客源市場現狀,對生態旅游產品設計進行了定位,設計了三種類型的旅游產品,提出聯合營銷和專題宣傳市場推廣方式,為地質公園生態旅游開(作者單位:巴彥淖爾市自然資源局 巴彥淖爾市地質公園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