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雙 姚保興
現今社會,各項科技創新發明像雨后春筍一樣蓬勃發展,各個國家正在進行著社會經濟結構快速持續調整的變化過程。二十世紀中期以來也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科技革命用它眾多標志性的重大創造發明極大程度上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的生活、生產方式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結構大變革,這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大變革對于全球產業轉移的時效性和生產要素流動配置的合理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促進作用,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區域科技的創新二者之間的關聯程度愈來愈強。
一、影響區域科技創新績效的關鍵因素
對于科技創新績效的評價指標反映了這一地區投入科技創新的產出結果,同時也反映了該地區科技創新體系運行過程中的效率與業績,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干擾,能夠客觀、系統的分析科技創新績效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評價創新績效的前提,也是區域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重要根據之一。
(一)經濟基礎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不僅僅會因為資源質量的約束影響科技創新活動的進行和參與者的創新行為,而且會對科技創新文化與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明顯的制約或者促進作用,這將會間接地影響到科技創新的效果和效率。
(二)創新主體
科學創新的主體包括科研機構、大學、企業以及政府部門,他們各個方面需要形成統一協作的整體,既要充分的發揮各個部分的自身作用,又要齊心協力為實現更高的科技創新績效而不斷努力。各個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與聯系是決定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績效評價的關鍵因素。
(三)環境基礎
科技創新的外圍環境主要包括區域經濟制度、政策法規、企業的創新文化與價值觀念、地區產業的集群程度、政府創新機制等,創造出良好的區域科技創新氛圍是提高一個地區科技創新績效對經濟發展貢獻的關鍵,區域性的產業集聚對于專業化分工和科技創新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共享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于科技創新績效和科技創新的轉化能力都有著較為重大的影響作用。
二、構建評價體系的指導思想
績效評價體系所構建的指標模型要把數量化的指標作為基礎,需要能夠做到將該地區科技創新的績效指標量化性表示,使得經過計算的評價結果能夠較為準確直觀地反映出該地區科技創新的效率以及各階段所產生的績效,以便于在各個地區之間相互比較,這樣能夠發現各自地區的科技創新體系和其他地區相比的明顯優勢與存在的不足。
績效評價體系所構建的指標模型必須能夠反映出該地區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內涵。通過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反映出的地區科技創新水平是一個有多個創新主體共同參加的、存在相互作用的繁冗過程,該過程能夠較為科學地反映出地區科技創新的階段性進程。
績效評價體系所構建的指標模型需要盡量多的考慮地區科技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盡可能的提升區域科技創新的績效是構建地區科技創新績效評價體系的最終目的。更重要的一點是,評價體系的結果需要反映出地區科技創新的績效偏低主要是由于哪些原因造成的,以期望能夠在接下來的創新階段提出針對性改善不利因素的方案,不斷提升該地區科技創新所產生的績效作用。
三、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地區的科技創新所涵蓋的區域技術與科學的創新,經過科學技術的產出和科技研究轉化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兩個階段,績效評價指標的構建也會分成兩個階段。所構建的績效評價指標必須要盡可能全面地反映出影響區域科技創新績效的主要因素,體現該地區的科技創新體系的改善過程。實驗與研究的發展是進行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但非全部重心。
把科技活動的人員和經費作為區域科技創新所產生績效的投入指標應該較為科學,把科研活動參與人員和科研活動內部支出的經費劃分為兩個部分,實驗和研究的發展部分可以作為第一階段的經費投入,剩下的研究部分和后期實驗的發展成果以及應用轉化、科技服務可以作為第二階段的經費投入。
政府對于所轄地區科技創新體系的支持力度和區域科技創新的規模,也能夠反映出科研經濟活動的開展情況。地區財政對于科學技術發展研究的撥款占財政總支出中的比例指標可以充分說明地方政府對于科學技術研究活動的投資力度和重視程度。
(一)建立遞接層次結構
區域內科學技術創新的績效評估體系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也即指標層、準則層和目標層。在這三個層次之中,最高層為目標層,也就是建立遞階層次的最終目標,建立地區科學技術創新評價體系;中間層為準則層,指一級行政指標;最低層為指標層,指二級行政指標。
準則層這一層次分別從管理績效、科技創新社會績效、科技創新轉移績效、科技資源配置績效、財政科技投入和科技創新經濟績效這五個維度選取相對應的指標,指標層次一共包括20個具體內容,其中有科技活動人員數量、科學家工程師數量、一定時期的經費投入增長率、科技成果數量、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專利申請授權量、高技術產業規模企業增加率、高技術產業規模企業產值、高技術產品貿易系數等。明確所有層次之中的組成因素并將其依據對應關系互相聯結這樣就建立了遞階的層次結構。
(二)構建判斷矩陣
建立判斷矩陣的主要目的是針對遞階結構的模型中上一環節影響元素與這一環節中的相關元素進行二者相對重要性的對比。通常填寫兩兩比較判斷的矩陣方法是向記錄人多次詢問,同一個層次的不同影響元素兩兩比較的過程中,哪一個更凸顯其重要性以及相較另一個更重要多少。
(三)進行層次排序
地區科學技術創新績效評價體系研究分析中主要運用層次單排序的方法。單排序法需要記錄用作判斷的矩陣特殊值及特殊向量,尤其注意記錄清晰判斷型矩陣的最大特殊值和相對應比較的特殊向量。所選取向量需要進行歸一化處理,經過計算的向量的分量就可以作為相對應影響元素順序排列的權重值。
四、構建績效指標評價體系的意義
從國家層次來看,堅定不移地推進國家科學技術自主創新急切需求建立一個相對科學合理的地區績效評估體系。明確創新目標和導向至關重要,該體系的確立將政府管理部門的法律政策科學化,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則和方向量化。為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有效保障。
五、結語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最明顯的差距便是科技發展的水平,同時也是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實力競爭的重要指標。美日等國均已將大力發展科技作為提升自身國力的主體策略,構建適合實際發展狀況的科學技術政策是富國強軍的必經之路。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階段性十年以后,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信息技術等的融合溝通程度開始進入到一個相對較高的層次,知識型經濟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所占比例日益提高,結合各地區科技創新現狀,按照指標選擇原則,有針對性構建評價體系并做出實時調整。(作者單位: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基金項目:2016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區域科技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江西為例”(編號:GL16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