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東 何云
摘 要: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生長學生勞動素養。以一年級下冊《折筆帽》為例,就創設情境、教學設計、激勵評價等展開探索,尋求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勞動與技術; 折筆帽;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8?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094-001
綜合實踐活動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其重要的學習領域,它以學生獲得各種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增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強調動手與動腦相結合,以探究性、操作性為特征的一門實踐活動課。
《折筆帽》是一年級下冊《勞動與技術》“開學了”單元的第二課,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折筆帽”這一項目,學習自己動手解決使用文具時出現的小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勞動習慣。通過筆帽的制作,可以讓學生學會卷、貼、折等紙工基本技法,并獲得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樹立“勤儉節約、勞動光榮”的意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樂于探究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如果只是簡單的將教材教學按圖索驥、分步呈現,不僅使課堂效率低下,而且無益于學生能力的生長。筆者在教學時,并沒有讓學生按書上要求準備好所需的工具、材料,依圖而為,而是創設了相應情境,將本次教學設定為簡單的故事,以故事《小鉛筆歷險記》串聯教學:
一是上課伊始,出示哭泣的鉛筆動畫形象,播放錄音:我是鉛筆,我的筆帽不見了,害的我呀老是摔斷了腿!筆袋大哥也討厭我,說我把它弄得臟兮兮的。小朋友們,你們能幫幫我嗎?學生頓時興趣盎然,紛紛響應:有的說買筆帽,有的說制作筆帽。這種切入方法直觀形象,能夠吸引學生的目光、引起學生的思考。
二是制作完成,集體展示評價后,以戴了筆帽的快樂的鉛筆動畫形象展示給學生: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感謝小朋友的心靈手巧,幫助我解決了煩惱……首尾呼應,設計短小精悍,極其獨特,又和教學密切相關的情節,既形成一個簡單的獨立故事,又凸顯了教學目標,也給予了展示創造能力的舞臺,這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產生探究的志趣,生長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
二、分層設計,深度探究,生長技能
勞技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引導者。在《折筆帽》一課中,筆者在帶領學生學會觀察、了解構造;了解部件、感知做法的基礎上設計了活動闖關的環節,讓學生在主動幫助小鉛筆脫險這一解決問題的需求下,層層過關,主動探究,動手操作。學習的制作過程是這樣的:
1.量一量
引導觀察:PPT出示3幅圖片,學生觀察哪一張紙條的長度最適合給鉛筆做筆帽。
小組討論:在紙上量出合適的長度,并給它做出記號。
實物投影、展示交流。
思考探究:確定好了長度,怎樣可以很平整地把它剪下來呢?
學生演示(折疊一下再展開,就可以平整地剪下來了)
2.卷一卷
思考質疑:合適的紙有了,接下來,我們該怎樣做呢?
觀察思考:展示2個明顯不合適的紙卷,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明確要求:要卷的緊一點,粘貼得牢固一點。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生小結:要想卷出合適的紙卷,最棒的方法就是包住實實在在的東西,緊緊的卷出來。
3.封封口
播放視頻,了解封口技巧。
主動探究、學生完成封封口環節。
4.變變美
PPT展示各種各樣的筆帽,開闊思維,裝飾筆帽,學生完成筆帽的裝飾,教師巡視指導。通過討論,小組合作,一件件富有智慧的作品呈現出來。
有效的課堂教學首先在于教師教學的理念以及教師對設計教學過程的把握程度。學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取決于新知是教師的給予被動“學得”,還是自身探求而努力“習得”。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努力優化教學過程,實施開放式教學,因勢利導、適時調控,把勞動技術知識的學習運用過程設計成一定的活動,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掌握勞動技能。
三、規范操作,手腦并用,促進發展
培養與提高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與思維創新能力是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的本質。只有將“學”落實于“做”,才能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做到以學促做、以做促思、以思促進,手腦并用,達到共同進步的良好成效。
在《折筆帽》的制作過程中,學生經歷觀察范作——拆解分析——動腦思考——初步嘗試——探究完成等環節,勞技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就從學生基本的主動參與知識的構建開始,點燃學生探究制作的熱情,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實踐,得出真知。首先,教師的操作須規范。在學生經過自學對教材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師就要對知識給予詳細而精準的講解和示范,以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在示范時,教師一定要按照科學的順序安排示范動作,并且盡量干凈利落、清楚明白,不僅要保證所有學生都能看見教師的操作,還要保證每一個學生能夠認真仔細地看清每一個動作步驟。其次,學生的實際操作須規范。實際操作的過程,學生不僅可以完全掌握勞動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動手和動腦的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對于實際操作,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般的步驟學生可以獨自完成,教師在教學時,在關注技能習得與訓練的同時,教師還需要注意及時幫助學生查找和糾正動手操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同時認真分析錯誤問題,查找致“錯”因素,引導學生在錯誤中積累經驗和教訓,以進一步提升動手實踐能力。當然,學生是一個積極的生命體,在學生對教學的內容己經有了深刻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充足的時時間和空間,讓其自由發揮,給他們探究與發現的空間,這樣,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制作出獨樹一幟的作品,還可以積累豐富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技能,從而促進多方面素質的提升。
以生為本,聚焦學生動手、動腦的對接點,通過創設情境、合作探究、規范操作等策略來促進學生手腦并用,進而實現技巧與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掌握從多渠道攝取知識及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
參考文獻:
卞文霞.讓技術融入課堂——談勞動與技術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苑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