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提要:本文首先對寧夏地區的回族建筑作了一個初步的剖析和闡述,接著就回族建筑上的裝飾紋樣的種類和寓意進行了一個淺簡的梳理,最后著重就寧夏回族建筑裝飾元素—抽象的幾何紋樣如何傳承、轉換成具象的具有寧夏回族建筑裝飾外形的當代建筑藝術等問題提出了個人的一些看法。
建筑是眾多元素的結合,不僅與環境有關,還與其自身的功能、建筑技術以及相關藝術有關。每一個地區的建筑風格與當地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聯系。建筑裝飾是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此種實踐活動是人類眾多特有行為中的一種,更是人們的審美形態具體化的一種表現。經了解,我們會發現裝飾是建筑工作開展中的重要步驟,其中包含了眾多的元素。尤其對于少數民族來說,他們的建筑裝飾風格會更加明顯。寧夏地區的主要民族為回族,由于宗教信仰的關系,當地經常舉辦一些活動,為此寧夏當地的標志性建筑以清真寺為主。從其建筑風格的角度來看,該地的清真寺與其他地區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不僅具有清真寺原本的特點,還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特色以及阿拉伯建筑的風格,從而形成了當前專屬于寧夏地區的建筑風格。其建筑物上所使用的裝飾藝術,大多是以非具象的紋飾來表現,這是屬于寧夏回族人民的信仰以及藝術表現方式。
有特色的地區才有靈魂,有靈魂的地區才有魅力,有魅力的地區才有吸引力。寧夏是以省為單位的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有其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較為突出的民族特色。已舉辦三屆和即將舉辦第四屆的“中阿博覽會”也正是全方位地向世界詮釋了寧夏回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體現。筆者出生并成長在寧夏這塊土地上,對于寧夏的回族文化——回族建筑裝飾或多或少有點印象,不是很系統的了解。本人想圍繞著寧夏回族文化之建筑裝飾藝術這方面為切入點進行較為淺簡的思考和理解。
在寧夏好多回族建筑中的裝飾紋樣和全國其他回族地區建筑裝飾紋樣都有相似之處,追求以“智慧”為美的精神貫徹到建筑裝飾藝術中,并把這種審美精神充分表現出來,最突出的就是強調建筑裝飾藝術的紋飾美和色彩美。他們的紋飾主要形式為:書法裝飾紋飾、植物裝飾紋飾、幾何裝飾紋飾等。
其中書法裝飾文是以阿拉伯文字為紋樣,但是因為種類較多,所以文字紋樣會因為字體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風格。在寧夏的建筑裝飾紋樣中隨處可見阿拉伯文書寫的字體。書法的字形會根據不同的寫作手法產生不同的感覺,所以可以利用有些字體來裝飾壁面,從而達到美化環境的效果,還能夠提高壁面的觀賞價值。
在寧夏的建筑裝飾中,工匠非常擅長利用植物為原型設計裝飾紋樣,其中較為常見的有蘋果、藤蔓以及葡萄等,這些植物大多寓意人們未來的生活幸福美滿可以獲得豐收等。通過這些紋樣較為直接地傳遞著人們的美好愿望。在設計過程中民間藝術家會對植物的形態進行變形,以抽象、夸張的形式對其進行裝飾。從形式的角度來看,其色彩豐富,能夠與建筑本身融為一體,并且通過這些裝飾反映出回族人民的思想以及向往。
幾何紋飾在寧夏建筑裝飾藝術里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由基本的幾何形狀如圓形、三角形、方形等通過各種交叉組合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幾何形圖案紋飾并由此繁衍出其他類型紋飾。這些幾何形狀采用二方、四方、單獨、適合、角隅紋樣方式組合成各種優美繁復的裝飾紋飾,通過這些繁復的裝飾紋飾,從中可感到循環往復的世界,思索生命的回旋與更迭。幾何紋以星形圖案為主,人們透過星形圖案,可以聯想到天空和宇宙萬物的無限和博大。
任何主體和空間設計都需要通過外在的色彩表現出來,無論色彩的作用是附庸的,還是主要的,總有一種特殊的映射力。色彩是建筑造型外在裝飾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與建筑造型相比,裝飾色彩在情感的表達方面有非常明顯的優勢。裝飾色彩作為人類的一種共同語言,作為人類對世界審美把握的一種方式,它具有簡練、純樸、含蓄、浪漫、夸張的審美特征。色彩的表達以有形承載無形,以“物”反映“神”的內涵,對色彩的選擇,暗示著我們對文化的理解,表達不同地域的文化情節。寧夏回族建筑裝飾藝術的色彩是比較復雜的,而大殿內部用色是樸素簡潔的。因此,不同的空間環境都會引導我們的視覺在不同的色彩中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
著名設計師雷圭元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圖案有兩個根: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理性是數字之美,感性是人情之美。前者指的是利用線的數量以及線的變化來使整個設計產生美感,此種設計與線的多少、濃淡以及粗細等有著一定的關系,通過不同的手法能夠將其呈現出多種形態,有虛有實、有剛有柔亦有靜有動。所以從總體來說線的表現形式更豐富,無論是從何種角度出發,都能夠設計出符合整體造型的紋樣。另一種指的是從植物的角度出發,通過植物的大小、長短來形成律動的美感。一般情況來說,通過重復可以增強律動感,從而達到振奮人心的效果。但是將律動與間隔同時進行配合,會降低律動感,使人產生困乏的感覺。所以,從整體來看律動能夠為藝術帶來活力,能夠使其充滿生氣。身為旁觀者,我們常被一些畫作吸引,但是也會從一些畫作中感受到消極的情緒。所以對此要進行合理使用,通過設計賦予畫面一種裝飾美感。
而在寧夏的這些個建筑裝飾美中正好與阿道夫·盧斯提出的“裝飾是罪惡” 和米斯的“少即是多” 的審美原則相抵觸,所以我認為原有的、復雜的裝飾紋樣在建筑中有它一定的裝飾美的價值,但是在現在的建筑中顯得有些繁瑣。
人們的審美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變化,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對于回族建筑上的裝飾美已顯得審美疲勞了,他們更加崇尚的是時尚、現代、科技和智能。如何把傳統的裝飾紋樣換成時尚、現代、科技和智能的建筑設計,既要保留回族建筑裝飾美的功能,又要給人耳目一新的高層次的審美理念。我認為銀川火車站的設計方案就是一個將抽象的幾何紋樣如何轉換成具象的現代建筑的很好案例。
銀川是我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首府,地域特征和民族風情都十分獨特。由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的寧夏銀川火車站設計方案我認為是具有幾何級數重復時所產生的律動感強的韻律美和節奏美的建筑。

圖1 銀川火車站方案合影設計
(一)此建筑在外部空間和穹頂造型上不再是洋蔥狀的半球頂,而是順著尖拱形門、窗隆起的豎向尖頂和橫向長條穹頂交叉成“十”字狀。
(二)在裝飾上則提煉了寧夏回族建筑及其裝飾的文化元素,利用了線條的靈動和飄逸貫穿于整個建筑的各個方面,如門、窗,頂部及其倒影和鋪列在地面上的瓷磚的線型裝飾紋樣,像光譜一樣由內往外擴散著,延伸著。當這些線條貫穿并交織起來時你會發現它又間接地形成了含有“吉祥如意”的中國結,既有傳統文化的元素又有現代的設計理念,而且這些線條既是裝飾構件又是結構支撐體。
(三)在色彩方面充分運用了材質的本色,如玻璃、鋼材、石材、水泥、瓷磚等不同材質組合了一個建筑群,它們的顏色既不艷麗張揚也不沉悶壓抑,而是統一中有變化,既莊重又含蓄。色彩已不再強調豐富“五彩遍裝”,而是更著重新的建筑材料本身的顏色,肅穆而格調高雅。
(四)在工藝方面,選擇性地利用舊有的工藝和科技含量很高的新技術、新工藝的鏈接和嫁接于建筑之上了。
(五)在材料方面,利用新材質以一定的間隔、配列、編排,或者是新材質有規則的堆砌從而形成的幾何倍增的裝飾紋樣,就像光譜似的由內向外地擴散著、延伸著,這也同樣能體現寧夏回族建筑本身的文化內涵(如圖1 所示)。
從銀川火車站的內部建筑裝飾上看,穹頂也是利用原有新材料如鋼架、混泥土、磚石、玻璃等材料形成了大的幾何造型的立體構筑來做的。穹頂以及外圍的尖拱門都是幾何造型,而窗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其中的結構支撐體,此種設計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裝飾與結構的脫離造成的浪費。該設計充分地與環境結合,突出了大跨度、高空間的特點,不僅保證了功能的實用性,還為整個建筑設計增加了一份民族韻味。既表達了寧夏回族文化之建筑裝飾文化“循環往復的世界,思索生命的回旋與更迭”也不影響人們透過幾何圖案,可以聯想到天空和宇宙萬物的無限和博大(如圖2所示)。
總之,和諧是寧夏回族建筑文化藝術的理念。這一理念內涵與外延非常豐富,也是社會的關鍵因素。寧夏回族建筑裝飾與其周圍的人、環境非常和諧,沒有嚴格的規矩去左右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審美取向的轉變,寧夏回族的眾多建筑都在使用新的建筑材料進行穿插、伸縮、凹凸的堆砌使之產生不同的立體的雕塑效果、形成了威嚴而又神秘的空間光影氛圍來表現寧夏回族建筑文化和特征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計、新的建筑設計方法的運用已不再注重做表面文化了(如圖3 所示)。

圖2 銀川火車站方案設計

圖3 銀川火車站方案廳內設計
正所謂,“越是全球化,地域文化就越是珍貴,地域文化不是與全球化抵觸的,而是互為依存互為補充的。”所以,在建筑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還要注重功能與裝飾之間的融合。這也正是寧夏回族文化——回族建筑裝飾文化理念所體現和發揚的,為數眾多的人正在這條路上探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