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高等學校作為非盈利事業單位來說,主要收入是教育事業收入,其最重要的來源是學生繳納的學宿費。J學校的辦學特點是錄取大量的港澳臺僑及境外學生,因此其學宿費收入面臨的風險也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
以J學校2018年實際收入數據為例,教育事業收入占總收入的77%,其他收入20%,經營收入3%。其中教育事業收入由本科學費、研究生學費、非學歷教育、住宿費、成人教育、考試費和其他學歷教育收入等組成。
1.匯率風險按照風險的內容來看屬于財務風險,而按照能否為企業帶來盈利等機會可以歸類為控制性風險(不確定風險),對于非盈利事業單位而言,不確定性風險可能帶來的盈利不是其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其帶來的損失則才是其需要重點考慮和應對的。以2018級新生為例,本科生內地生3061人,臺灣、外籍、華人、華僑及留學生共955人,學費為人民幣標價,香港澳門學生總人數為2515人,學費為港幣標價。香港澳門學生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達到38.51%,這個比例還在不斷擴大,2019年將達到40%。所以,港澳學生占總人數的比例越大,這部分港幣標價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越大,在面對匯率風險的時候,J學校的財務風險就越大。
2.以2018級新生學宿費收費為例進一步討論匯率波動對J學校教育事業收入的影響。每年的5月,J學校將對新一屆港澳新生設定學宿費收費標準,學宿費標準跟內地學生一樣是在物價局備案的人民幣標準,由于港澳新生在香港澳門銀行采用港幣繳費,于是學費將根據過去半年時間的人民幣對港幣平均匯率測算出當年采用的兌換匯率,并且通過逐層審批的形式最終確定下來。
3.為了進一步闡述匯率波動對J學校港澳新生學宿費收入的影響,我們截取了2016-2018年3年的月度平均匯率中間價,并按照2018年招生規模測算出近三年港澳新生學宿費在不同匯率下的收入情況:
每年5月確定匯率后,港澳新生將在6-8月于香港澳門銀行使用港幣標價的學宿費標準進行繳費,然后實際繳納的費用將會在10月按照人民幣兌港幣中間價的即期匯率匯入國內并進行入賬。此時,測算確定的匯率與10月即期匯率之間的差額會導致實際收到的人民幣收入與應收標準產生差額,產生匯兌損益。


表1匯率波動情況下學宿費收入的變動情況 單位:萬元
由此可見,匯率的劇烈波動以及難以預測,將對學校最重要的教育事業收入產生較大的影響。對于非營利的事業單位來說,在不考慮通過機會風險意外獲利的情況下,匯率風險的監控和應對顯得尤為重要。
1983年10月17日起,香港政府正式實施7.80港元兌1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并通過外匯儲備支持著貨幣的供給與流通,以確保港幣與美元進行無限制兌換。在此制度下,香港政府無法通過貨幣政策實現經濟調節的效果,而是需要跟隨美國的貨幣政策,為了維持匯率而調整利率的手段未必能順應香港的經濟周期,容易產生套利空間,引起貨幣市場波動,甚至容易被國際游資盯上。根據聯系匯率制度的特點,J學校可以通過長期盯住美元的走勢,關注美國經濟數據以及美聯署公布重要數據的時點(每年3、6、9、12月美聯署最重要的4次議息會議)作為測算時機,建立港幣匯率的預測機制,從而對港幣標價的學宿費標準形成科學的定價機制,降低匯率風險。從圖1可以發現近3年來4、7、10、次年1月都呈獻出上一個趨勢的結束或者拐點,或者說下一個趨勢的開始,美聯署加息后香港的利率和港幣匯率變動也許有一定的滯后性,但是趨勢上是同向的,也就是說只要盯住美國經濟數據和加息政策、對于港幣匯率的測算或者后續調整有積極的意義。匯率預測機制的有效性受到更多復雜因素影響,通過盯住美元、美國經濟數據和美聯署重要數據確實對與匯率預測和定價有正面的影響,但是并不是影響港幣匯率的唯一因素,還需要綜合考慮包括美國、香港和中國利差、貨幣市場套利行為等更多因素。
簡單而直接的辦法是J學校通過銀行撮合與需要支付外幣的進口企業進行貨幣掉期交易對沖匯率風險。貨幣掉期交易是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期間內相互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等價經濟價值現金流的交易。2007年8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開辦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業務,進一步滿足不同市場參與者的資產管理和規避匯率風險的需要。
此外,控制性風險(不確定風險)管理的典型方法就是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保險等風險對沖或轉移措施。金融衍生品的形式主要有遠期合約、互換交易、期貨、期權、套期保值和保險。對于匯率風險而言,比較常見的是遠期外匯協議、套期保值交易和外匯期權交易。遠期外匯協議是指雙方約定在講來某一時間按照約定的遠期匯率買賣一定金額的某種外匯的合約。套期保值交易是指分別在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上做相反的交易,在一個市場上出現虧損的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上實現盈利,從而互相抵消,對沖匯率風險。以J學校為例,因為收到的是外幣(港幣)收入,如果預期未來外幣貶值,人民幣升值的話,即未來收到的港幣能換得的人民幣減少,可能存在匯兌損失。此時,J學校可以與銀行訂立遠期外匯協議,鎖定港幣的遠期匯率;也可以在期貨市場賣出港幣期貨合約,在到期日從期貨市場買入期貨合約對沖平倉,并且在現貨市場賣出現貨,以規避港幣匯率下跌的風險。J學校也可以在看跌港幣的時候,支付小額的保證金和期權費,買入港幣看跌期權,如果到了10月港幣如期下跌,J學校則有權以期權約定的價格賣出港幣,以達到規避匯率風險的目的。J學校甚至可能利用人民幣和港幣之間的利率差,或者外匯期權獲得套利的機會。
J學校這兩年致力與國內龍頭商業銀行及其境外分支機構洽談合作,希望實現學生境外購匯直接使用人民幣結算學費的設想。今年,雙方在技術水平、外匯管制和具體交易流程的磋商上均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有望在今年秋季港澳新生乃至境外新生都能直接采用外幣付款人民幣結算的方式,徹底規避匯率風險。
以上三種風險應對策略分別能達到降低風險、對沖風險和規避風險的效果。從結果來說,對沖風險和規避風險的效果最佳,但是綜合從收入、風險應對成本和風險之間的平衡來說,信息化建設的策略則是最優選擇。因為,制定更為合理的定價機制和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都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必須設置專人專崗,從業人員屬于專業人才,制定相關的配套制度。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交易還有專門的會計處理準則,對于財務人員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另外,這兩個策略的復雜性和信息不對稱性,還有國內外經濟環境的瞬息萬變,很可能導致預測錯誤,不但影響風險管理的效果,甚至會擴大風險的范圍,產生巨大的損失。國家明確要求,交易主體在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時必須有配套完善的制度,有專業的從業人員,有專門的會計準則,加強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培養,時刻關注國內外相關風險,制定止損和退出機制。結合實際,在J學校的案例中,前兩個策略的效果未必能如預期,甚至可能擴大風險,并且實施過程中付出的成本過大,因此不是J學校的最優選擇。而方案三的信息化建設,能實現港幣標價模式轉變為直接采取人民幣結算的模式,是最能從根本上規避匯率風險的方法。盡管信息化建設在初期投入的成本大一些,但是投入使用后每年的維護成本相對較低,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有所降低,比較符合J學校的實際情況。
匯率風險已經對J學校的教育事業收入乃至總收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必須采取必要的風險管理措施。而眾多的風險應對策略中,以信息化建設為代表的風險規避對策是目前最優的策略。相信今年J學校一定能積極推進信息化進程,進一步做好高校的風險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