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 黎美薇
在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如何把握“課堂”環節才能使其更有效地立足于課內,輻射于課外呢?現結合我區低年部教研組設計并實施的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擺一擺,想一想》一課,談談我的點滴思考和粗淺認識。
《擺一擺,想一想》這一實踐活動,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之后安排的,其主要內容是通過讓學生把一定數量的圓片分別擺在數位表的十位和個位上,得到不同的數的活動過程,鞏固學生對100以內數的認識,體驗位值制思想,同時讓學生有所發現,并利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教材呈現的內容主要是探究1到5個圓片分別能擺出哪些不同的數以及提出問題:“不用擺,9個圓片可以擺出哪些數?”這里雖沒有出現用10個圓片擺數的要求,但由于用10個圓片擺數所出現的情況與前面所得到的規律不同,因此,這一實踐活動的內容應當包括用10個圓片擺數,由此明確前面所發現的規律的適用范圍。一年級的學生年齡比較小,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難免“快不起來”。為了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進行實踐和探究,教師把10個圓片擺數的活動放在了課后,避免在課堂上的活動“走得太快”而最終流于形式。
教師設計了用5個圓片擺數的活動。這一層次的活動具體是這樣設計并實施的:
活動要求:用5個圓片在數位表上擺一擺,比一比哪個組能又快又準地把所有不同的數擺出來,并把擺出的數記錄在活動報告單上。
學生經過合作交流及動手操作后,在全班展示以下四組有代表性的擺法與擺出的數。


分享擺法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組A和組B的同學擺得又準又全又快,現在你們知道秘訣了吧?秘訣是什么?”經過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后,學生得出答案。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小結。小結后,引導學生先不動手擺圓片,先用有序的思想在腦海中想“用3、4個圓片分別能擺出哪些數”,然后再動手操作進行驗證。之后,通過觀察和交流,引導學生發現有關的規律,進而解決“9個圓片能擺出哪些數”及生活情景下這一類型的問題。
本節課只是《擺一擺,想一想》的起始環節,其目標之一是學會發現規律并能用規律解決問題,但規律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在課后,學生還會繼續開展用10個甚至更多圓片擺數的活動,因此,在課堂的最后,教師并不是讓學生泛泛地談幾句收獲就匆匆下課,也不是強調我們這節課發現了哪些規律,而是預留了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對這一節課的活動過程進行回顧,配合多媒體演示,讓學生進一步清晰“操作——對比——反思——優化——建模——運用”的活動過程。在回顧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反思:“在用5個圓片擺數的活動中,我們學會了有序地擺,那在后面的活動中,大家可以學以致用嗎?”學生紛紛表示,在后續的擺數及運用規律直接說數的活動中,他們都是有序思考的。承接著有序思考的“東風”,教師順勢把活動向課外延伸:“用10個圓片能擺出哪些數呢?課余時間我們繼續擺一擺,想一想。”
通過回顧,讓學生更清晰自己參與過的探究活動的過程與步驟,為今后進行問題探究式的實踐活動積累有益的經驗。通過反思,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有序思考的價值,培養有序思考的意識和習慣。掌握了方式和方法,課后解決“用10個圓片能擺出多少個數”的問題就水到渠成了。
歸根結底,開展綜合與實踐活動應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合理安排課內與課外的活動內容,設計并實施有價值的活動。在課堂上,應重視學生實踐活動與思維活動的有機結合,引領學生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探尋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重視活動的回顧、反思及延伸,做到“畫龍點睛”,從而才能更好地做到得法于課內,運用于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