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雪晴
面對21世紀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快速變化,高等教育還不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客觀要求。因此,有必要反思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明確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這是國家頒發的關于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文件。該文件針對全面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問題,新時期我國教育發展中亟須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聚焦到育人方式改革這一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上來。
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高質量應用型本科標準化人才,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伴隨著科技進步和區域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農業、農村、工業、服務業、社會領域、生態保護與節能減排領域、文化領域、政府管理等重點領域對標準化需求越來越迫切,急需建立與完善標準化體系,急需大量應用型標準化人才。因此,加大應用型標準化人才培養,成為一種必然抉擇。
高等學校作為培養標準化人才的基地和搖籃,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廣東理工學院根據自身應用型辦學定位和民辦本科院校的實情,確立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專業建設為出發點,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指導思想,打破傳統以理論教學為主的課程體系,建立基于教育發展力且與行業實踐、區域發展、學科基礎相適應的動態化、系統化、分層次、多模塊、實用型標準化課程體系,構建適應教育發展力培養需要的“一體、兩支、三層次”的應用型實踐教學新體系和自主研學體系。提出了基于教育發展力的以互聯協同、整合提升的能力為根本,以協同聯動、互惠共贏的運行機制為保障,以在職培訓、授徒傳藝和在校培養相結合為路徑,以科學合理的課程建設為平臺,以培養緊密對接產業需求的應用型本科標準化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根據珠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的創新驅動和產業集聚等特征,以及產業升級對標準化畢業生能力的要求,以產學研合作為載體,形成了“依托教學改革,突出工程實踐,加強創新教育,建設高質量標準化人才培養與創新教育基地”的改革思路,提出了基于教育發展力的應用型本科標準化人才培養理念,構建以互聯協同、整合提升的能力為根本,以協同聯動、互惠共贏的運行機制為保障,以在職培訓、授徒傳藝和在校培養相結合為路徑,以科學合理的課程建設為平臺,以培養緊密對接產業需求的應用型本科標準化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面向珠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根據行業實踐和學科基礎,基于教育發展力,對標準化課程內容進行合理取舍,構建動態化、系統化、分層次、多模塊、實用型的標準化課程體系。
根據“立足專業特點、面向工程實際、注重能力培養、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教育思想和“理論與實踐、技能訓練與素質教育、實習與實驗、課內與課外、漸進學習與研究探索、產學研合作”相結合的實踐原則,打破壁壘,對標準化實驗課程、實訓環節進行重組,構建了開放式、自主研學型、適應教育發展力培養需要的“一體(實踐教學總體系)、兩支(課內實踐教學體系和課外實踐教學體系)、三層次(專業基礎層訓練學生初步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與技能;專業提高層通過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工程實訓及課程設計,加強學生工程意識,提高產品標準編制能力;專業綜合創新層通過課外科技活動、科技競賽、職業技能培訓、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實踐教學新體系。
基于“創新始于問題、源于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從低年級開始,應該貫穿教學全過程、貫通課程內外”的指導思想,突出創新能力培養環節安排的及早性、內容的漸進性,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創建了適應“教育發展力”素質養成的自主研學體系。
通過系統的計劃與實施,改革教師主導的實踐教學模式,從認知實踐、實驗教學、項目實踐教學等多層次實踐環節,推動以學生為主體的漸進式主動實踐模式。以研究型課程實踐項目、主題項目實踐、科技創新實踐、項目競賽、畢業環節等為載體,以團隊形式進行實踐,從工程問題挖掘開始到方案設計與實施,按照企業工程運作模式,在老師指導下自主完成項目。
創造性提出面向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調整的基于教育發展力的應用型本科標準化人才培養理念,教育發展力包括核心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協同力、聚合力和發展潛力,其中核心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構成核心發展力。這六種能力互聯協同、整合提升,是標準化人才培養的根本。
基于教育發展力,考慮其受行業實踐、區域發展、學科基礎的影響,對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取舍,構建與行業實踐、區域發展、學科基礎相適應的動態化、系統化、分層次、多模塊、實用型標準化課程體系。
以互聯協同、整合提升的能力為根本,以協同聯動、互惠共贏的運行機制為保障,以在職培訓、授徒傳藝和在校培養相結合為培養路徑,以科學合理的課程建設為平臺,以培養緊密對接產業需求的應用型本科標準化人才為目標,構建以教育發展力為基礎的應用型本科標準化人才培養新模式(如圖1)。
標準化人才培養的主體涉及到政府機構、高校、企業、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等多個層面。自2014年以來,廣東理工學院與肇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廣東省粵科標準化研究院、肇慶市標準化計量協會、肇慶市質量計量監督檢測所、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廣東萬和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新寶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鴻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培養主體,建立與健全多方協同聯動、互惠共贏的運行機制,從機制層面保障標準化物流人才培養工作有效開展,各方遵循互惠共贏的原則,尋求各自利益匯合點,制定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和培養方案,利用各自的優勢資源和渠道,協同發力,形成良性循環的標準化物流人才培養運行機制。廣東理工學院于2018年5月設立標準化與質量發展研究院,并以此為平臺,進一步加強與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協同合作。

圖1 基于教育發展力的應用型本科標準化人才培養新模式
廣東理工學院在標準化人才培養路徑方面,堅持在職培訓、授徒傳藝和在校培養相結合的方式,這種結合是各方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結合。有計劃安排在校生去廣東新寶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肇慶市質量計量監督檢測所等企事業單位進行見習、頂崗實習、做學徒等實踐活動,企事業單位員工來學校進行標準理論、學術前沿動態等方面的理論培訓,教師親臨企事業單位進行理論授課與掛職實踐活動,企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受聘于高校擔任客座教授、外聘教師等角色。
廣東理工學院標準化工程專業立足珠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基于標準化工程專業行動體系,考慮其受行業實踐、區域發展、學科基礎的影響,對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取舍,構建與行業實踐、區域發展、學科基礎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比如應用統計學課程,從學科的角度講屬于學科基礎課,應用型本科應當突出其運用科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特點,在課程內容選擇上適當減少概率與概率分布、統計量及其抽樣分布、參數估計、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多元線性回歸等方面的內容;同時,增加了一些農業、工業、流通業、服務業方面的案例以適應區域發展的需要。為掌握標準化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根據區域發展的需要選擇課程內容。如產業相關知識,農業方向開設農作物標準化生產概論、食品安全法、國際農業標準等課程,服務業方向開設旅游標準化、服務業標準化導論、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標準化概論、國際服務貿易等課程。
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采用理論講授法、案例討論法、任務驅動法、參觀教學法、現場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練習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在“基于教育發展力的應用型本科標準化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引導下,標準化工程專業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師生申報一系列項目,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2015年以來,項目組承擔省級教研教改項目2項,校級教研教改項目6項,發表教研教改論文5篇,主持承擔廣東理工學院特色專業“標準化工程”建設。
指導學生開展目“雜志訂閱與書籍回收平臺——志遵寶”、“萌寵e家”校級項目2項,“萌寵e家”被推薦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引導的課程建設新理念、新成果在教材中得以固化,多門課程已形成包括紙質、多媒體課件等多種媒介在內的系列化教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