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培勇,李小霞,竇全麗
(遵義師范學院生物與農業科技學院,貴州遵義563006)
教材具有鮮明的教學特點,主要體現在五性:完整性、嚴謹性、新穎性、通俗性和藝術性[1]。原教育部長何東昌就曾強調要努力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啟發性、先進性和適用性。微生物學是生物學的重要內容,是高等院校生物學專業或相關專業本科生必修的一門核心基礎課,其主要任務是給學生提供基礎的、系統的、前沿的微生物學知識和理論[2]。
由北京師范大學黃秀梨和辛明秀老師主編的《微生物學》教材,是我國高等院校尤其是師范類院校常選用的微生物學教材,如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遵義師范學院從2002年招收第一屆生物科學本科專業以來,也一直使用此教材(第1版-第3版),該教材第3版較第1版和第2版,做了較大的修改和補充,與前兩版相比更具有實用性、科學性、先進性和可讀性,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但仍有不少明顯瑕疵甚至科學性錯誤。鑒于教材作為教育教學的藍本,理應具備其科學性、嚴謹性、指導性和權威性,筆者結合多年來在微生物學教學中積累的經驗和發現的錯誤,冒昧對該《微生物學》(第3版)教材中存在的瑕疵和錯誤指正一二,以喚起同行的關注,并希望引起教材編審人員的注意,在新版教材中加以更正和完善。
在教材第23頁介紹細菌細胞壁成分肽聚糖時,教材原文說“短肽借其肽鍵連接在聚糖鏈的乙酰胞壁酸的乙酰基上”。為了理清這個問題,引用Waldemar Vollmer等(2008)[3]發表論文中的原圖,見圖1。乙酰基化學式為CH3-CO-,是一個由甲基和羰基組成的酰基官能團,是由乙酸脫去1-羥基生成,有2個C原子;乳酰基化學式為CH3-CH(OH)-CO-,是一個由羥乙基和羰基組成的酰基官能團,是由乳酸脫去1-羥基生成,有3個碳原子。圖中箭頭所指即是我們要討論的酰基官能團,從圖中不難看出該官能團含3個C原子,應為乳酰基,而非乙酰基。
圖1 大腸桿菌肽聚糖結構(引自Waldemar Vollmer等[3])
在教材第35頁介紹細菌鞭毛時,原文說“鞭毛絲……是由數條鞭毛蛋白微管并排螺旋狀排列圍成的一個中空圓柱體,橫切面的微管排列是9+2式,即中心有一對由中央鞘包裹著的微管,外圍環繞以兩兩連接在一起的9組微管二聯體。”微管為細胞質骨架三大成分(微絲、微管和中間絲)之一,真核生物才存在細胞質骨架,原核微生物并不存在。并且在國內985高校常選用教材[4,5]中也沒有提及細菌鞭毛和微管有關,所以筆者認為教材中有關鞭毛絲結構這一部分存在明顯錯誤。
在教材第64頁介紹酵母菌時,表中列出酵母菌細胞核的直徑約為2nm,這是一個典型的常識性錯誤。本教材中說酵母菌的大小長5-20m,可達50m,寬1-5m,可達10m以上。在另一部大學本科教材[4]中,說最典型和最重要的酵母菌——釀酒酵母的細胞大小為(2.5-10)m×(4.5-21)m。根據細胞和細胞核大小的關系——細胞核的大小一般是細胞的十分之一這一常識,細胞核最小也應該是 100nm或250nm。所以說2nm是一個明顯的錯誤。遺憾的是國內其他常見的微生物學教材中也沒有提及酵母菌細胞核大小問題,難以比較和印證。國外 Paul Jorgensen等(2007)[6]研究了酵母菌細胞核的大小,用不同細胞大小的突變酵母菌株進行的研究表明,酵母菌細胞核的大小和細胞大小的比例相當穩定,細胞核約為細胞大小的7%。這再次說明細胞核的大小為細胞大小的1/10左右是可信的。
在教材第87頁介紹病毒分類時,教材列出了DNA反轉錄病毒一類,有失嚴謹。反轉錄病毒即逆轉錄病毒,是RNA病毒的一種,其遺傳信息不是貯存在DNA上,而是存錄在RNA上,此類病毒具有,可以RNA為模板反轉錄出DNA。所以提出“DNA反轉錄病毒”并不是創新,而是一個科學性錯誤。
教材中存在的問題還有:1.在教材第9頁緒論部分,有這樣一段話:“在生命的起源方面,通過比較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線粒體DNA,發現它們的遺傳密碼不同,從而對生物進化中的共生學說提出了挑戰。”眾所周知原核生物沒有線粒體,推測應為“通過比較原核生物的 DNA和真核生物的線粒體DNA”。2.在教材第64頁酵母菌部分,表3-2中說微體內含DNA,在細胞生物學中微體是指過氧化物酶體,不含DNA。3.在教材第91頁病毒的結構與化學組成部分,教材中說“破壞宿主細胞膜與細胞壁:如噬菌體的溶酶體與流感病毒的神經氨酸酶。”噬菌體并不具細胞結構,何談真核細胞才具有的細胞器溶酶體,推測應為“溶菌酶”。4.在教材第108頁介紹新興病毒時,表4-4中說甲型流感病毒的流行地“牙周炎”,這是一個低級錯誤,推測應為“亞洲”。5.在教材第113頁介紹微生物的營養和培養基的英文大綱(Synopsis)部分,hydrogen應為nitrogen。在第117頁,“生長因子Rpf(resuscitation2promotingfactor)”中“2”是一個復制粘貼錯誤,應該為符號“-”,即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
教材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必備工具和材料,一部優秀的教材除了完整性、新穎性、通俗性和藝術性之外,還應當特別注重科學性和嚴謹性。作為大學教師要認真細致的研讀教材,要善于發現教材中存在的錯誤和瑕疵,避免傳授給學生錯誤的知識。既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不人云亦云,不以錯傳錯。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包括專業知識和與專業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