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晴
摘要:舞蹈是以表演者的身體為媒介,以動作為語言,在舞臺等空間中傳遞編舞者思想感情的藝術表達形式。本文對舞蹈的數字化傳播方式進行了研究,對如今最為普遍的電視媒介和網絡媒介進行了簡要說明,并將這種數字化的傳播方式與傳統言傳身教的方式進行對比研究,比較了三者之間的受眾面、傳播效果和傳播內容。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表達;數字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6127;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099-01
當代的舞蹈藝術傳播運用的媒介包括錄像、電影電視、網絡甚至是移動設備,大眾通過多種渠道獲取到舞蹈表演及教學等信息。對舞蹈本身而言,技術的融入使舞蹈的傳播有了本質的改變。新媒體媒介在過往的傳播方式上有了較大的變化,其表現的主體不僅限于表演者的肢體語言,還包括新媒體技術所塑造出的虛擬空間和人物,其傳播的途徑主要以網絡及移動設備為主。總體而言,隨著人們對藝術追求品位的提高,新媒體舞蹈的藝術形式和傳播特點不僅滿足了大眾更高標準的欣賞水平,也符合時代發展的規律。
一、電視媒介
從舞蹈傳播發展的角度來看,電視媒介的興起對舞蹈而言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舞蹈作品可以拋開時間和地點的制約,通過一臺電視機就能傳遞給大眾,觀眾的視角隨著攝像機的鏡頭穿梭于舞臺中的不同角落,并且通過一系列拍攝技巧來表達不同的藝術視覺效果。在這個過程中,舞蹈具有更豐富的傳播量和更大的傳播深度與廣度,在鏡頭中得到了重構和重組,也被賦予了攝影師對于舞蹈的二次解讀。
二、網絡媒介
當下網絡的普及速度之快和普及范圍之廣使得網絡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藝術傳播媒介,在此背景下,舞蹈藝術理應順應時代的潮流并通過網絡將更多作品傳播于大眾。網絡傳播的最大特征是其傳播的自由性與隨意性,受眾人群可以不受時間及地理位置的限制,在網絡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資源進行點播,這樣的傳播方式摒棄了固定時間和位置的劇場,及固定播出時段及固定頻道的電視。但網絡媒介仍然有其相應的弊端,網絡上對舞蹈及其他藝術資源的審查力度相對薄弱,這就為一些“低級”的資源傳播提供了渠道,所以,相關的監管部門理應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來凈化網絡中的舞蹈資源,使這種高雅藝術能更好的服務、陶冶觀眾。
三、傳播媒介的對比研究
l.傳播受眾面比較。最早的舞蹈傳播采用的是口傳身教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受眾面大多是學習舞蹈的學生、演員或者舞蹈愛好者,該類群體對于舞蹈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識或表演功底,所以這種傳播更多的是專業上的傳播。此外,與之相對的傳播方式就是數字化傳播方式,以電視作為傳播媒介的受眾對象多為家庭主婦或年齡稍大的群體,該類傳播對象尚未具備獲取互聯網資源的能力,且對于舞蹈藝術的鑒賞能力有限,但電視的普及率高,所以傳播范圍更廣。對于以網絡傳播媒介而言,受眾群體多為年輕人,具備通絡獲取電子資源的能力,并且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與接受能力,所以該類受眾群體具備著一定的藝術鑒賞水平,并且由于網絡的普及不斷加速,所以這類媒介的傳播速度是較快的。
2.傳播作用效果比較。傳統的劇場傳播方式,是最具有藝術感染力和視覺效果的傳播方式,觀眾可以近距離感受舞者的氣場和舞臺上的藝術氛圍,觀眾和編舞者以舞蹈作品為橋梁進行著情感上的交互,雙方都達到了精神層面上的交流。相反,數字化的傳播方式雖很難達到上述的效果,但其也具有傳播的范圍廣等特點,通過電視為媒介觀看舞蹈作品,可以使一些偏遠地區的觀眾同樣有欣賞藝術的機會,這種門檻較低的傳播方式極大的提高了舞蹈藝術的普及率。網絡媒介相較于電視而言,其傳播范圍更加廣泛。電視上舞蹈節目有限,但通過互聯網,舞蹈愛好者可以欣賞到世界各地的舞蹈表演,所以,網絡媒介是覆蓋范圍最廣的傳播方式,其對于舞蹈藝術的傳播具有無與倫比的效果。
3.傳播內容比較。對傳統的言傳身教傳播而言,因其受教者需具有一定舞蹈基礎,所以其傳播的內容是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專業性。但對于當今的數字化傳播方式而言,其傳播的內容更趨向于大眾,通過電視或網絡的方式對舞蹈作品進行傳播,是舞蹈藝術真正走進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中,不僅為大眾生活增添了藝術的色彩,更提高了大眾的藝術鑒賞能力。當然,電視媒介和網絡媒介所傳播的內容也不盡相同,確切來講,通過網絡所傳播的舞蹈作品更多,題材更為全面,由于電視媒介需要考慮收視率等因素,所以其相對于網絡媒介而言是一種被動的傳播方式。但無論是何種傳播媒介,傳播內容的選擇不能脫離人民大眾的接受程度,提供健康向上、能夠陶冶情操的舞蹈藝術是任何傳播媒介都不能違背的原則。
在現代科技力量的影響下,新媒體轉型時代不僅為舞蹈的表達方式帶來了變革,并且舞蹈的傳播媒介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舞蹈的傳播與發展,仍然面臨著許多機遇與挑戰,在保護傳統舞蹈文化的同時,也希望新媒體能夠給舞蹈藝術帶來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