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
摘要:漢服,顧名思義,即為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衣冠、華服等,自黃帝制衣服起,至明末滿清入關,在強令剃發易服后,漢服經歷了四百年的斷層。21世紀初,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在復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漢服重新走進大眾的視野,廣大漢文化愛好者開始了漢服復興之路。漢服不僅僅是一件簡單的衣服,同時,他蘊含著中國古老的文化之美,是中國傳統精神的體現,漢服復興如同國學的復興,是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認同感的必要之舉。
關鍵詞:漢服;復興;現狀;發展
中圖分類號:TS94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137-02
一、前言
《春秋左傳正義》中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黃帝制衣服,舜帝在衣服的基礎上作十二章紋,殷商時期,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步完善,在之后納入了“禮治”的體系,成為了禮儀的表現之一。
廣義的漢服,包括首服、足衣、妝容、配飾等等,狹義的漢服,便指身上所穿的衣服。鑒于篇幅有限,本文討論的漢服,僅指狹義的漢服。漢服在每個時期,都對前朝服飾作了改良,并加入了當朝的流行元素,因此漢服在歷朝歷代,都有其獨特之處。
二、漢服的形制
上衣下裳制是漢服的最早的形制之一,即上為衣,下為裳,也就是裙。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文化繁榮發展,出現了深衣制,即上下通行之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日:“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深衣制多流行于秦漢時期。與深衣同時出現的還有胡服,衣身緊窄,便于騎射,趙武靈王為強化軍隊,首次將護膚作為戎裝。
秦漢時期,服飾以深衣為主,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裾”指的是深衣的衣襟的邊,(襟,指衣服的前片,左邊的一片叫左襟,右邊的一片叫右襟)如果衣襟是直的邊,穿上深衣以后,衣襟有一條邊垂直于地面,就是“直裾”;如果衣襟的邊構成尖角狀,穿衣服時將衣服在腰間盤曲纏繞后再用腰帶固定,就是“曲裾”。西漢以前,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內衣存在,人們所穿的內衣其實是一種上下一體的袍子,而不是后來所說的“裈”。為了不至于一時走光,才會有反復纏繞的曲裾。深衣因距今年代久遠,出土文物較少,所以現在難以完全復原。現代漢服體系所承認的且具有出土文物證明的形制多為魏晉以后的服裝。
魏晉南北朝時期,無論男女,衣服大體分為三層,外層上穿襦,下穿裙,襦是長度在膝蓋以上的夾層短襖,有腰裥,(腰裥,即在腰上裁一道,重新縫上另一塊布,裥,指衣裳相連的意思,是深衣制的延續。)分裁制,兩邊不開叉,具有御寒的性質,可以穿多層。襦的領型有曲領、直領,袖型有窄袖、直袖、半袖等。下身間色裙走紅,片數少,色塊大。中間一層,上穿裲襠,下穿禱(褲)。裲襠,最早作為內衣(相當于現在的背心)使用,由鎧甲演變而來,西晉末,裲襠穿到了衫的外面,作為衣服的中層;禱,有單層和雙層,開檔,起保暖作用。內里上穿衫,下穿裈,衫是貼身衣物,也被稱作“單襦”,裈,相當于現在的內褲,形狀和褲子區別不大,多為單層。魏晉時期多個政權并立,文化交融,社會環境較為開放,人們為了追求美,所以在服飾上加入小心思,例如,魏晉時期流行厭腰穿法,就是裙掩衣,衣服塞入裙中;而到了南北朝時期,流行外出穿法,就是衣掩裙,衣服露在外面。
至唐朝時,上衣多為有魏晉的襦發展而來的半臂,短衫,圓領,下衣褲同魏晉,裙多為一片式交窬裙和破裙,與魏晉時期差別不大。半臂,分裁制,腰下接裥,短袖或無袖,一般為男子穿著,但唐朝女子地位較高,女子在扮男裝出去游玩時也可著半臂,但女裝時則不著。半臂一般穿在袍的下層,通常為顯男子魁梧,采用偏硬的材料制作。短衫,有直領、曲領、圓領,袖有長有短,通常作為內搭使用。圓領,屬于一體式窄衣長衣,材質上分為衫、襖和袍,衫是單衣,襖和袍是夾衣,二者長度不同,襖一般長度在膝蓋上方,穿在袍或半臂的下面,起保暖作用;袍長度在膝蓋下,穿在外面,且有開叉和不開叉之分,開叉的叫褀袍,也叫缺胯袍,不開叉的叫褀袍。
宋朝時,衣服多為褙子,宋褲,百迭裙。褙子是兩邊開叉的過膝長袖,直領對襟;宋褲是兩條褲子合在一起穿,內層是開檔的禱,外層合襠,兩邊開叉至褲頭;百迭裙類似于如今的百褶裙,褶子較細,裙門窄。此外,還有沿襲唐朝的半臂、圓領等等。
明朝因距離年代較近,出土文物較多,所以明朝的服飾形制基本沒有什么爭議。明朝常見服飾有襖、道袍、披風、馬面裙等,領型有直領、方領、圓領、豎領等,袖型有直袖、窄袖、琵琶修等,風格多樣,襖為上衣下裳,男女皆可穿;道袍是直領大襟,頸上多有護領,道袍并不專指道士穿的袍,在當時,道袍穿著簡便,且便于行動,人人可穿;披風,由宋代褙子發展而來,多為大袖;馬面裙,有四個裙門,打活褶,裙上多有膝裥和底裥做裝飾。
漢服發展到明朝已經具備了完善的體系,但清朝建立后,統治者強令漢族人剃發易服,漢服至此出現了四百多年的斷層,民國時期,出現了參照清朝服飾并結合西方元素的改良旗袍和中山裝,21世紀,漢服又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
三、漢服的特點和意義
漢服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具有漢民族傳統的特點和象征意義。
首先,在平面結構上,漢服裁剪追求中庸,以中縫為中線,左右對稱,直線裁衣,整齊端莊,大氣含蓄。
其次,交領右衽,即漢服左右側衣襟交叉于胸前,形成“Y”字形,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于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和中國的傳統追求有關,儒家的傳承加之古人重禮節,右衽顯得更優雅,又左衽在古代有消亡的意思,自然而然右衽成了正統,但是我們不能直接說左衽是給已經去世的人穿的,某些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常為左衽,在某些歷史階段,漢族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偶爾也會出現左衽的情況。
第三個特點是袤衣廣袖,一般情況下,漢服衣長越長,袖長越長或越寬,地位越高,衣服越正式,袖又稱“袂”,漢服袖子的標準樣式就是圓袂收祛,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且在西方用胸甲和裙撐束縛著人們的身體之時,中國人已經有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衣服都是大袖,直袖、窄袖依舊存在,并隨著朝代特色不同,袖型也各有特色。
最后一個特點是系帶隱扣,漢服一般無扣,多以繩帶作結固定衣裳,即使偶爾有扣,也要將扣子隱藏起來,不會顯露在外,造型嚴謹,剛柔并濟。
四、漢服復興的現狀
現代的漢服運動是華夏文化復興運動的一部分,始于2002年,在2003年11月22日,王樂天先生將漢服穿上街后,號召了許多漢服愛好者加入復興運動,(漢服愛好者推廣者被稱為“同袍”)11月22日被漢服愛好者定為“漢服出行日”,在十五年的時間里,漢服被快速推廣。
2005年10月1日一7日,首屆漢網漢服知識競賽暨十一北京聚會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四十多位漢網網友參加了這次和活動;
2006年7月18日,關于漢服的第一首主題曲《重回漢唐》最終定稿;
2006年7月21日,中國政府網將“漢族”詞條的圖片改為漢服,不久之后新華網隨之更改,這意味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承認漢服為漢民族傳統服飾,這是漢服回歸的里程碑;
2007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提議葉宏明將漢服定為國服,并且在中國的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時,穿著漢服式的中國式學位服,這是漢服第一次進入全國兩會議案;
2009年3月7日,英國同袍聚會,以巡游方式宣傳漢服,是第一次被報道的海外漢服宣傳,也拉開了全球漢服運動的序幕;
2010年6月16日,南京漢服端午祭祀活動在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臺報道;
2011年2月3日,首屆漢服春晚發布;
2012年6月20日,江蘇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典禮,師生著漢服,行漢禮,奏漢樂;
2013年11月1日,西塘漢服文化周召開,從此成為慣例,一年一次,至2018年為第六屆;
2015年4月25日,中國漢服博物館在青島開館;
2017年6月13日,漢服亮相于“2017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21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
2018年4月13日即農歷三月三日上巳節,由共青團中央發起的漢服活動在西安舉行,三月初三被同袍定為“中國華服日”。
此外,各大高校都成立了漢服社;在中國傳統節日,有同袍自發發起的漢服活動。復興漢服,我們一直在路上。
五、對漢服復興的展望與思考
關于漢服復興,筆者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復興不是復古,完全復原古時的衣冠制度是不現實的,漢服在遵循基本形制的前提下,必然要跟隨時代潮流加入時代的流行元素,從而使其更好地融入現代服裝體系。
其次,先復原再改良,必然要通過文物等將漢服進行復原,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否則,若漢服基本形制是錯的,也就無從談改良了,畢竟,形制一旦錯了,也就無所謂漢服了。
最后,復興漢服,并不是要搞什么大民族主義,所謂“衣食住行”,衣服的文化也是流淌在漢族人民的血液中的,我們只是為了尋回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東西罷了,只是為了穿著自己民族的服飾外出時,不會被別人指著說“你這是穿的韓服/和服嗎?”至于具體如何推廣漢服,我認為應該將漢服日常化,讓漢服融入生活,以平常心對待,才能使漢服走得更快更廣。當然,我們要有強烈的文化自信,要對漢服有自豪感,而不是優越感。
在文章結尾,僅以《重回漢唐》一曲,作為勉勵。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廣袖飄飄今在何方
幾經滄桑幾度彷徨
衣裾渺渺終成絕響
我愿重回漢唐再奏角徵宮商
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我愿重回漢唐再譜盛世華章
何懼道阻且長看我華夏兒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