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斌
摘要:作為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象腳鼓舞以其獨特的形態特征備受推崇。本文對傣族象腳鼓舞舞蹈形態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探究了其社會文化價值,以供參考。
關鍵詞:傣族;象腳鼓舞;舞蹈形態;類型;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J7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145-01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公眾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和關注越來越高,審美水平不斷提升,對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下,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化和民俗等受到關注,為豐富公眾日常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資源支持。作為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傣族象腳鼓舞既有舞蹈形態的共性特征,同時也具有典型的區域特征,類型豐富多樣,且伴隨歷史時代發展變化,體現了舞蹈形態的多元性,背后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加強傣族象腳鼓舞舞蹈形態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傣族象腳鼓舞舞蹈形態的基本特征與類型分析
追溯傣族象腳鼓舞的起源,從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云南南部、西部、西南部等傣族地區逐漸流傳至今的,目前隸屬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普洱市、臨滄市、保山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州管轄。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傣族象腳鼓鼓舞形態豐富,主要呈現的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上下屈伸的動律模式
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傣族舞蹈的基本動律方式,在傣族象腳鼓舞方面得以完整地體現,通過運用膝部的伸屈來帶動全身有規律地進行運動,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寺廟壁畫、佛龕雕像的體態是一致的。這一特征和當地的民俗文化有關,當地的傣族男孩從小就在寺廟參與小和尚活動,對經文、傣族文化等進行學習,當地一些宗教活動和行為活動等影響著傣族舞蹈的演繹,長久以來在審美標準、身體形態方面形成的半蹲造型是顯著的特征之一。從動作演繹視角分析,勾腳后踢落地換腳做相同動作,需要一個與落下的腳順勢下屈的膝部動作,這樣有助于對膝蓋進行保護,與人體的運動規律相吻合。上下屈伸的動律模式是傣族舞蹈的基本表現特征。
(二)賦予邊舞蹈邊擊鼓的演繹模式
象腳鼓舞作為一種舞蹈形式,兼具藝術性和技術性特征,除了強調動作的協調性和動律以外,還要注重演繹形象的表達,所以在表演形式方面也注重藝術感染力的渲染,通過演繹象腳鼓舞,可以調動氣氛、抒發內心的情感,宣泄情緒。同時傣族跳象腳鼓舞的演繹,群眾在豐收季節體現熱情洋溢的幸福表情,彰顯一年稻谷豐收的美好景象。
(三)彰顯積極向上的文化精神
通過不同形式來演繹傣族象腳鼓舞,從老一輩開始就注重舞蹈技藝的傳承,那時候主要是進行泰拳功夫訓練,人人精神爽朗、身體康健,這種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風貌正是傣族象腳鼓舞內在精神的生動體現。此外,傣族象腳鼓舞通過左臂、左手控制掛于左肩的象腳鼓的穩當,與右臂上下掄拳(掌)擊打象腳鼓配合,整體體現了上身舞動的協調性,在這一過程中既有力量功底的展示,也有藝術美的表達,整體上呈現一種韌性、昂揚的精神。
根據體型大小,象腳鼓可以分成長、中、短三種類型,傣族象腳鼓舞舞蹈形態也有多種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靈活型。該類舞蹈形態演繹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勐臘一帶,通常應用短象腳鼓,由于鼓身體積小、重量輕,所以比較靈活,上下肢進行配合,用輕盈的步伐進行展示舞蹈和武術表演。
二是歡快型。該類舞蹈形態演繹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景谷一帶。該地區通常應用中象腳鼓進行表演,上身動作不多,步伐比較少,每一步基本上都需要跳躍演繹,所以表達出一種歡快熱鬧的場景。
三是穩健型。該類舞蹈形態演繹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滄源一帶,使用的往往是體型比較大的中象腳鼓,在進行表演時鼓通常置于表演者身體中下部,呈半蹲狀態,步伐要求比較緩慢、沉穩,體現張力,所以屬于沉穩強勁型表演模式。
四是技巧型,該類舞蹈形態演繹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盈江一帶,使用的往往是體型比較修長的中象腳鼓,需要表演者綜合應用腹部、腰部和北部的力量來進行演繹,借助身體前俯后仰以及橫擰、劃8字的方式,注重表達象腳鼓舞的甩鼓技巧。
五是鼓語型,該類舞蹈形態演繹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瑞麗、芒市一帶,使用的是長象腳鼓,既可以應用掌、拳、肘、膝、頭和鼓進行撞擊演繹,也可以通過舞蹈動作等進行綜合表達傳遞舞蹈的形態美。
傣族象腳鼓舞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傣族地區比較流行的舞蹈,之所以產生和不斷發展壯大,主要和以下因素有關:
一是受到當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影響,當地大部分群眾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舞蹈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和地區宗教文化具有緊密的聯系,隨著佛教的傳播和影響,在舞蹈演繹方面也呈現出獨特的地區風格,當地的統治者對民族地區的動作特色等也比較關注,也促使傣族象腳鼓舞體現一種典型的民族特征。
二是受到公眾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念的影響。舞蹈是由人來演繹的,不同的人對舞蹈的精髓理解不一樣,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公眾的審美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促使傣族象腳鼓舞也不斷進行創新,呈現不同的表現形式,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當地的文化等進行不斷改進,從而將身心協調運用起來,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當地人的心里,傣族象腳鼓舞代表著堅強、向上的民族精神。
三、傣族象腳鼓舞舞蹈形態的文化價值
可以看出,傣族象腳鼓舞舞蹈形態各異,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
一方面作為一種跨民族、跨族群的舞蹈,象腳鼓舞舞蹈形態從南到西南發生漸進變化,呈現不同的地域文化差異,多樣化的舞蹈形態存在于云南傣族地區,也體現了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共存的發展態勢,為促進地區民族社會和諧發展夯實了基礎。
另一方面傣族象腳鼓舞舞蹈形態維系民族情感和文化認同的價值,通過舞蹈,舉辦多樣化的文化活動,人類進一步增進了交流,也成為了維系民族情感的紐帶,代表公眾美好的祖國統一愿望,增進了互相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結語
總之,傣族象腳鼓舞蹈形態各異,與地區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等息息相關,在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下演繹不同的形態,代表了公眾良好的期許,相信隨著文化傳承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傣族象腳鼓舞也將進一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