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新
摘要:近年來,廣西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建設工作,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形式和特點分別建設了一批包含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戶等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保存、展示、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平臺
中圖分類號:G8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195-02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傳承場所、設施建設,專門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承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近年來,廣西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建設工作,利用和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采用真人、圖片、實物、音像展示、宣傳長廊等形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變成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直觀活態文化,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效。
一、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建設基本情況和基本要素
(一)基本情況
目前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形式多樣,對展示和傳承場所的需求各不相同的實際,分別建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戶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傳承場所,并統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
截止2018年12月,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在全區建設、命名了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傳承基地、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戶)、傳承示范戶共337個。
(二)基本要素
目前,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建設中推行“五個有”的標準來建設,具體包括一個固定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關的文字介紹和圖片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關的聲音和影像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關的產品或者實物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群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活動等基本要素。
二、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的主要模式
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表現形式、類別、保護和傳承方式的不同,近年來,廣西建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專業團體傳承展示模式
針對桂劇、壯族、彩調劇、邕劇、廣西文場等專業性較強的傳統戲劇、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充分利用專業團體人才聚集優勢,科學整合專業院團各種演藝資源,建設傳承展示基地,為傳統戲劇、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供一個新的生存空間。
(二)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模式
為有效解決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及立項周期長的問題,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統籌協調,依托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在部分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劃出場地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或展示中心。一方面較好地解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的場地問題,節約建設成本;另一方面豐富了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活動形式,不斷滿足農村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
(三)店廠(前店后廠)、店村(前店后村)結合模式
采取前店后廠或有廠店結合的方式,直觀展示產品的生產制作全過程,展現手工產品的獨特魅力,可以在做好項目傳承的同時,增加產品的經營效益,從而促進相關傳統技藝類項目的有序發展,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持續開展保護、傳承工作的積極性,提高相關傳統從業者工作熱情。
(四)傳承示范戶模式
為進一步拓寬非遺項目傳承面和傳承渠道,鼓勵和支持傳承工作的多樣化,2015年廣西開始探索在有條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住所、工作場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戶,以當地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展示內容,演示地方傳統手工技藝。
(五)非遺與旅游結合模式
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所在地旅游資源,推動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當地旅游景區中落地生根,推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既構建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平臺載體,創新了傳承保護的方式,又打造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提高旅游的內涵和品位,提升旅游的軟實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六)學校傳習模式
為打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后繼乏人的困局,廣西以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一是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校教育和學生生活,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參與,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二是在部分學校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班,招收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學習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2012年開始支持桂林藝術學校舉辦桂劇、彩調、廣西文場“小桂花”傳承班,招收36名學生進行系統培養。
(七)生產性保護模式
針對可以較好地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設立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鼓勵在保持這些項目本真性和核心技藝的的基礎上,通過合理利用,開展生產性保護,沿襲傳統,重新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和活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社會、融入生產生活。
三、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總量偏少
盡管目前廣西正在努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建設工作,但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和傳承的實際需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基礎設施還非常短缺。
(二)已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需進一步完善
在已建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部分保護工作平臺建設要素不齊全;二是保護工作平臺的規劃和布展有待進一步完善;三是部分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年紀偏大或者離世,導致保護工作平臺缺乏傳承核心,無法有效地開展傳承活動。
四、對策措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建設和運行要嚴格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在科學意義上予以保護,在科學思想指導下合理地加以適當利用。所以,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能夠步入良性運行的軌道,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l.發揮傳承人的核心作用,讓他們成為保護工作平臺中的靈魂和主要師資力量,要把保護工作平臺和傳承人掛鉤,明確傳承人在保護工作平臺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保護工作平臺要履行義務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并培養一定數量的后備人才,從而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健康、持續發展。
2.各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要對保護工作平臺進行有效監管。一是要定期指導各類保護工作平臺開展傳承活動,二是要定期對各類保護工作平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狀態進行審查,對經費的使用進行指導和監督。
3.保護工作平臺要立足創新,探索新的保護模式,要以活動促發展,擴大影響,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入進來,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增加參與的興趣,進而關注、學習日益凋敝的傳統民族民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