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往往是從生活經驗中不斷遷移的過程。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提出質疑,再解決問題,這個經驗的提煉過程,便是一個完整的基本活動經驗的形成過程。基本活動經驗的提出,既提出了基礎目標,更是給一線教育者指明了教學方向,還為解放學生的思維,釋放學生的能力能量,創造了更加寬松的平臺。
關鍵詞:活動經驗;學生實現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3-010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3.09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原來的“兩基”拓展成了“四基”,體現了對于數學課程價值的全面認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僅要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在學習中積累經驗、獲得數學發展和處理問題的思想。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往往是從生活經驗中不斷遷移的過程。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提出質疑,再來解決問題,這個經驗的提煉過程,便是一個完整的基本活動經驗的形成過程。如二年級下冊“平均分”一課,便是在秋游的準備中,發現了要怎樣分才能夠做到公平公正。此時,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被提出來,很自然,且迫切需要解決。而由此引出了必須“每份分得同樣多”。這樣的方法會有部分學生存在質疑,于是此時教師立刻引導學生進行實物操作活動。在活動時,學生發現確實需要每份分得一樣多,才能夠做到真正的公平。活動之后學生已經對于“每份分得同樣多”有了深刻的體會,這時教師出面小結“平均分”這個數學名詞,就不會讓學生覺得突兀,這樣生活經驗便被自然地遷移到數學中來。
活動經驗的積累,必須是學生實現的一個過程,這樣才能夠內化成真正屬于學生的數學思想和經驗。這非常考驗教師安排活動的靈活性及目的性。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親自參與的活動中,總結經驗,并內化。比如有兩個教師在教學“鏡面對稱”時所采用的截然不同的課堂體驗模式,收到的也是不一樣的教學效果:
教師1:讓每個學生帶一面鏡子,在講解上下方向不變,前后不變,左右相反的時候,都請學生親自在鏡子上進行驗證,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結、反饋。小結完成后,進行了強化訓練。然后請學生與學生之間自己扮演鏡子里的像和照鏡子的人,進行小組活動。
教師2:帶學生到學校的衣冠鏡前,實地進行教學。輪流讓學生在鏡前做相應的動作。回到教室之后,學生沒有實際驗證活動,而是觀看了關于鏡面教學的視頻,直至課堂結束。
教師1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體驗了鏡面對稱中左右相反這個難點。活動、觀察之后,讓學生來小結,這就是從活動內化成數學經驗的一個過程,再讓內化成功的學生進行練習,加深對鏡面對稱的理解和掌握。這個教師的活動安排符合二年級學生愛玩的心理,雖然在過程中要花點時間組織課堂,但效果不言而喻。教師2雖然也讓學生到鏡子前進行了活動,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在活動中并不能領會其中的要點,回到教室之后,不是進行活動經驗的總結,而是直接觀看了別人已經取得的經驗,學生可能會覺得視頻好看,但重點是什么就不一定能領悟得到。可見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必須是學生實現的一個過程,才能夠內化,才能夠升華!
基本活動經驗的累積,是學生思維迸發火花的過程,是創新思維的一種發掘。要取得良好的活動經驗,學生必然要進行有效的數學思考,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產生。在三年級上冊“萬以內數加減法(二)”中,課時四讓學生討論:500-185=(? ).如果教師問:這道題答案是多少?那么將無法探究出學生運用了什么已有的活動經驗,更讓學生失去了討論的興趣。如果這樣問: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那么學生便根據已有的活動經驗,“各顯神通”起來:
生1:500=200+300,取200-185=15,再15+300=315
生2:因為315+185=500,所以答案是315(利用以往經驗“想加算減”)。
生3:直接把185看成200,500-200=300,因為多減了15,所以要加回來。
生4:500-100=400,400-85=315
……
因為已有活動經驗不同,所以看到的突破點也不同,則學生的解題思路便不一樣。當活動經驗的基礎不一樣,學生思考方向便不同,活動經驗的積累和應用,為創新思維打下基礎。如生3的方法,通過多還少補,與估算方法又可以相結合,實在是妙不可言!由此可見,學生有深厚的活動經驗,對于進一步學習,是莫大的幫助和積淀。
數學活動經驗,不僅僅是動手操作、小組活動這樣具象的鍛煉,更包括了學生思維上的激烈活動。如果僅是機械的進行操作,而沒有經過思考、分析、沉淀,那么活動就沒有意義,也就不能稱為經驗。如小組活動測量桌面的周長,個別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僅僅是搭把手,并沒有去思考:為什么這樣量出來就是周長?要怎樣量才能夠減少誤差?用什么工具來量才能夠方便又準確?如果不這樣圍一圍,測量桌面的周長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如果無法引導學生通過活動思考,那么周長的計算,可能就是學生腦袋里背起來的一句公式。所以說,誘發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進行數學思考,方能有效地積累基本活動經驗。
綜上所述,新課標提出的“四基”,既是對“兩基”的補充、拓展,更是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行多年之后進行行之有效的提升。學生從生活經驗中遷移到數學活動經驗中,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通過數學思考,有效地提升了學習、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春圣.《100以內的教法和減法(三)》的教材和教學[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3(8).
[2]陳峰杰.也談“平均分”[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4.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柯藝環(1983.11— ),女,漢族,福建漳州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