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超
摘要:在泛數字影像環境的當下,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中為影像藝術的“民族性”審美提供了有利的技術與文化環境。泛數字影像的民族性敘事在民族、文化、影像、藝術之間構建起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中國的“民族性”文化基因影響下,影像敘事之于中國影像藝術,不僅是傳統的審美特征的民族.-%45的表達,更是在用影像語匯講述藝術的民族性風致。
關鍵詞:數字藝術;影像敘事;民族性;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268-01
一、前言
作為一個已有一百二十余年歷史的藝術門類,審視影像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長期以來,中國影像藝術都保有其自身的獨特的民族性美學特征。尤其是伴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革新躍遷,影像藝術向著泛數字化形態轉型發展,逐漸形成一種立足于中國文化基因的民族性審美范式。從這一視角出發,泛數字影像的民族性敘事在民族、文化、影像、藝術之間構建起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影像藝術的“民族性”文化基因
追朔影像藝術的發展歷程,從1895年盧米埃兄弟向大眾展現火車進站開始,到20世紀20年代初,作為舶來品出現的影像藝術,已經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走過了百年的風雨。其實縱觀中國數千年的文化脈絡,回望這些由地域文化、文脈承續、個人學養以及深重的文化精神所帶來的文化傳承,如此蘊養了屬于中國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作為文化載體的影像藝術,在這樣的中國文化土壤里的生發、傳承,自有其特殊的“民族性'基因。
當然,單純的從“民族性”角度來看,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像作品當屬動畫“中國學派”輝煌時期的大量動畫影像。1923年由楊左匋創作了中國首部動畫短片《暫停》,到1926年萬氏兄弟創作出首部真正意義上的故事性動畫——《大鬧畫室》……伴隨著故事性動畫的逐漸成型,作為影像藝術的這些作品的誕生,在影像敘事上就自然的有著中國的“民族性”征意味。在中國的土壤里,影像藝術的發展必然會以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核,從而帶有其明顯的中國地域性特征。
由影像藝術的角度來看,首先是其作為藝術門類所具有的藝術特征。伴隨著科技發展帶來的器材等外部條件在不斷的更新迭代,但作為影像藝術本身,有人賦予的內在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部分則是一如既往地體現在影像之中。也就是在文化審美層面中影像對于文化與傳統的繼承。
三、影像藝術的“民族性”審美語匯
從影像敘事研究的基本范疇來看,將包括影像敘事語言研究、影像敘事法則研究、影像種類的敘事特征研究、影像敘事的美學研究這四個主要方面同創作者的成長過程、藝術趣味、審美主張與創作手法相結合來相互對照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自發與自覺的民族性烙印深植于這一的藝術載體之上。
諸如影片《鐵扇公主》中所融合的眾多民族文化元素的美術設計。人物造型、器物道具等均借鑒了傳統繪畫手法,尤其是背景場景設計借鑒了傳統水墨寫意山水的技法。如山石樹木所使用的墨暈、皴法,虛實、留白營造出的畫面氛圍,大場景綜合借鑒了傳統山水畫和西方繪畫的因素。
影片中西結合的創作方式與萬籟鳴、萬古蟾兄弟二人的愛好與專長是分不開的。萬籟鳴受八大、青藤、老蓮的影響頗深,萬古蟾則主攻過西畫,二人美術風格在該片中融合交匯,相得益彰。
而從表現手法、內容取材、故事結構、人物造型四個主要方面來看動畫藝術的‘民族性。中國早期動畫表現形式多借鑒傳統藝術,顯現出明顯的中國動畫“民族性”特征。對中國傳統繪畫技法進行嘗試并逐漸運用水墨、皮影、剪紙等,由此在這些傳統藝術形勢下,尤其是以皮影為代表的傳統敘事藝術形式之下,自然具有其‘民族性語匯特征。
四、泛數字影像視角的民族性敘事
轉向數字化高度發展的當下,由影像藝術的“民族性”審美語匯來反觀影像敘事的發展。在以人為主導的藝術當中,敘事語言的東方風格、敘事法則與東方審美和觀看方式的結合與適應、敘事美學與中國既往以來深重的融匯。一言以蔽之,作為藝術的影像敘事因其發生、發展,是必然具有其自身的“民族性”特征的。
排除過多的外部影響因素而單純看影像本身,包括路遙的《人生》、蘆葦的《西夏路迢迢》、近來熱播的《白鹿原》,當然還有《紅高粱》等等。從選題到敘事再到視覺觀感,這些影像都透露出對于文藝工作者所受到的地域文化的熏染以及這種學養下的文化自覺,樸實中的力量、生命背后的蒼涼、歲月掩映中激蕩……數字特效、視效提升、設備迭代等各個方面在技術上促進了影像敘事的發展。而類觀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動畫影像藝術作品,即便如《功夫熊貓》、《花木蘭》等作品,在選題之初以及視覺風格上都帶有強烈的東方美學特征。同時從技術層面看,這些作品中也能看到數字技術發展給影像敘事帶來的影響。
可以說,在泛數字影像在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的中有了快速、高質發展的技術基礎,對于“民族性”審美的表達有了更為有利的技術與文化環境,以創造鮮明民族風致的影像作品。于此而言,影像敘事之于中國影像藝術的民族性,不僅是傳統的審美特征的影像延續、民族文化的心理表達,更是在用中國語匯、中國智慧講述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