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鵬
摘要:互聯網金融業務開展為商業銀行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使商業銀行面臨著巨大的金融潛在風險,在法律風險、信息泄露風險、信用風險以及操作風險等方面存在諸多隱患,考驗著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潛在的風險問題就成為銀行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潛在的風險問題及優化策略,以期為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開展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5-0315-02
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一些企業抓住這一時機,紛紛開展第三方支付、銷售理財產品以及P2P借貸業務等,對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面對如此挑戰,商業銀行借鑒互聯網的新思維,積極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以尋求多變的發展模式。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金融與風險是并存的,因此對于互聯網金融開展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問題進行優化就成為商業銀行的重要任務。商業銀行在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同時也應當關注風險的識別與防范,以此來保障互聯網金融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一、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潛在的風險分析
(一)法律風險
互聯網金融發展更新速度快,但是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無法緊跟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腳步,同時應用于電子商務銀行規范的法規數量更少。根據2019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達到了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這一龐大的數據說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迅速,規模龐大。與此同時,也容易產生諸多互聯網金融糾紛問題。在支付領域之中,各種支付轉移的信息使得不法分子利用這一渠道進行洗錢,在融資與理財領域也存在各種金融風險。從監管方面來看,我國對商業銀行的監管體系建設較為成熟,但是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存在滯后性,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集聚,為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業務帶來諸多潛在風險。
(二)信息泄露風險
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是依靠大數據的優勢,利用對客戶個人信息的分析來獲得客戶的投資偏好、負債能力與還款能力等,進一步為客戶設計具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但是,目前關于互聯網金融安全管理的相關機制還不健全,用戶個人信息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與互動的平臺,在其信息方面具有較強的透明性,也具備公開的特點,因此信息泄露必然導致銀行、網民以及企業的利益受到損失。因此,商業銀行在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過程中,需要認真對待隱私泄露問題,以此來保障銀行及客戶自身的信息安全。
(三)信用風險
互聯網金融實質上已經逐漸脫離傳統的金融媒介,這是以互聯網技術為主的創新形式,但是其本質還是以金融作為核心,所以,互聯網金融業存在一定的信用風險問題,傳統的金融工作所具備的風險問題也有可能發生在互聯網風險之中。當前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主要集中在互聯網融資領域內。首先,互聯網信貸的所有環節基本都是網絡進行的,一旦缺乏考察及判斷,就很難保障借款人信用的真實情況,也無法保證借款人信用的準確性與完整性。其次,對于電商平臺所開展的融資業務來說,需要運用大量的數學模式及數據分析來對其信用風險進行識別、計量與控制,但是由于數據積累的時間較短,就會造成對信用風險的評估不夠準確。最后,互聯網對客戶的線下活動整理較為困難,僅僅依靠客戶線上活動信息無法有效的分析客戶的全部風險。與此同時,伴隨著互聯網客戶隱私意識以及保密行為的強化,使得客戶的線上活動也很難具體全面的進行掌控。
(四)操作風險
互聯網金融對計算機系統與網絡方面的依賴性較強,也比較注重客戶的體驗。與此同時,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中,系統環境與網絡環境以及身份認證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首先,信息科技系統在進行升級與換代的過程中很容易存在系統崩潰與系統不兼容的問題,使得互聯網金融業務中斷,甚至是數據資料丟失,造成嚴重的損失;其次,一些安全檢測手段還存在缺乏的現象,對于互聯網與智能移動客戶端安全性能的檢測較為滯后,使得不法分子會利用釣魚網站或者是免費網絡的途徑來獲取客戶的信息,并進行欺詐活動,造成客戶的損失,目前利用電信運營商渠道漏洞進行電信欺詐的行為及案件發生的較多,對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開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最后,由于客戶安全意識淡薄,在金融交易的過程中,會利用手機短信認證的方式,這就使得不法分子利用這一操作進行資金詐騙等。
二、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管理措施
(一)注重互聯網金融發展戰略的規劃
互聯網金融是未來金融行業發展的主流方向,銀行需要將互聯網金融作為業務發展的重要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夠保持商業銀行在金融行業的領先發展。通常情況下,商業銀行需要做好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之間的工作,逐步進行互聯網金融領域的資源投入。商業銀行在實施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時候可以選擇風險較小的電商平臺作為首要對象,并且在控制范圍內模擬各種金融風險問題。在進行業務發展的過程中,商業銀行應當與互聯網企業合作與競爭,并且適當的收購一些中小型互聯網金融企業,為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開展拓寬道路。
(二)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
我國商業銀行的結構組織通常為條塊狀,決策傳導鏈比較長,使得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反應時間較長,敏感度缺失,形成風險隔離能力較弱的問題。與此同時,銀行風險管理存在業績難以量化的問題,主要激勵方式是負向激勵,這樣很難留住專業的互聯網金融風險人才。因此,銀行可以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發展中考慮子公司或者是單獨成立互聯網金融事業部門的形式來促進其發展,對互聯網金融設置防火墻,避免風險問題蔓延整個銀行。與此同時,銀行要注重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相關人才的引入與培養,對風險管理的業績評價方法與指標進行設計,利用正向激勵與約束機制并存的方式來規范工作人員,建設一支互聯網金融業務與風險管理相結合的高素質復合型互聯網金融人才隊伍。
(三)提升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技術水平
目前階段中,銀行風險管理應當在現有風險管理技術的基礎上,增加與創新風險管理工具,積極的調整與優化風險管理流程與機制。首先是要不斷升級互聯網金融的硬件設備與信息系統,以此來提升信息處理能力與數據的安全性能;其次是提升數據分析能力,不斷加大對數據的挖掘與應用,利用線上線下數據的整理來構建顧客的評分模型,對顧客的信用情況進行準確的評估,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風險管理體系;最后是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提升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申購贖回情況的預測能力,并且能夠對市場的變化進行有效的預測,調整流動性管理策略與資金運作情況,以此來有效的對風險問題進行防范。
三、結語
互聯網金融作為商業銀行開展業務的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其業務開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的風險問題,包括法律風險、信息泄露風險、信用風險以及操作風險等,這就要求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過程中,要注重發展戰略的規劃、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以及提升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的技術與水平等,為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提供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