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欣孝
摘要: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限制企業發展的因素眾多,首當其沖的是企業融資難問題。目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面臨嚴峻的挑戰,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問題更為突出。近年來,山東省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紛紛出臺一系列舉措幫助中小企業發展,如設立中小企業專項融資基金,但還是沒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頑疾,中小企業的艱難發展依然成為山東省經濟發展的桎梏。本文主要從山東省中小企業融資難這一現實出發,剖析問題背后深藏的原因并對此提出科學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5-0334-01
一、融資難問題的原因分析
1.內部原因
(1)中小企業自身經營范圍有限,盈利能力不足,投資者對中小企業的偏愛力度不及大型企業。一般而言,投資者都希望自己的投資項目低風險、高收益、收益快,然而小型工業企業以其自身生產周期長的特點,恰恰不能達到投資者的要求,投資者往往選擇一些科技水平高,盈利能力好的企業進行投資,導致小型工業企業的發展十分艱難。
(2)企業留存收益數額有限,解決融資難問題杯水車薪。小型工業企業自身經營范圍有限,資金短缺且盈利能力不足,企業的留存收益數額,不足以解決企業的融資困境,面對巨大的資金缺口杯水車薪。企業內部融資方式可行性效果不明顯,而企業的融資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靠內部融資方式,這就形成惡性循環,內部融資方式制約著中小企業的發展。
2.外部原因
(1)在直接融資方式下,中小企業取得資金的可能性低。一是中小企業利用股權融資操作性低。股權融資作為一種融資工具,適用于發展前景廣闊的企業,對中小企業來講是一個不可跨越的門檻;二是發行債券融資要求高,層層審核,耗費時間長。證券市場門檻較高,山東省中小型企業的直接融資方式下,取得的資金占比為2.4%,在間接融資方式下,取得的資金占比為97.6%,從中得知企業的融資來源絕大部分是依靠間接融資方式下的民間借貸和銀行貸款;三是借助商業信用融資。企業有良好的商業信用是用信用融資的前提,企業利用現金折扣條件提前還款,會給企業帶來一定回報,但如果企業資金不足,沒能在規定時間內還款,間接承擔的資本成本較高。
(2)在間接融資方式下,第一種是借助銀行等金融機構取得商業貸款,而中小企業獲得金融機構貸款的比例基本上都低于15%,這說明中小企業利用負債融資效率低,沒能更好的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第二種是民間借貸作為一種操作流程快捷的融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但民間借貸自身不規范性和較大危害性會帶來弊端,并不是企業融資的長久之策。
二、對策建議
1.完善中小企業內部融資體系
(1)完善企業財務環境,善于發現利用人才。科學設置企業財務崗位,利用崗位的性質,加強內部制約與監督。必要時可以設置企業內部的審計部門,定期對企業財務進行審查,在制度層面上加強對財務工作的監督。堅持“優勝劣汰”的選人理念,完善人才獎懲制度,留住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堅持“人盡其才”的用人理念,充分利用人才,發掘人才,重視對人才的培養與提拔,讓每一個有才能的員工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價值。
(2)加強風險管控,增強企業應對風險能力。創新驅動對小型工業企業尤為重要,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優勢,企業就要立足于創新,改進傳統工藝,走創新發展模式。重視市場的導向作用。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是企業利潤源源不斷的保證,按市場結構變化制定市場策略,調整產品生產,才能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處于領先地位。企業管理方式缺少現代企業經營特點,工業企業應該加快轉型升級,吸引外來資本,明確產權制度才能更有效地激勵企業的發展。
2.完善中小企業外部融資環境
(1)政府強化政策扶持,銀行創新服務模式。國家要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提高政策宣傳力度,引導民間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創新,充分帶動民間投資積極參與。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減少對正規合法的金融市場干預,嚴懲違法的金融機構對市場的擾亂行為。政府金融監管部門要學習新的理念,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加大對信貸市場的監管,讓借貸雙方能夠更好地了解金融服務,創造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場。
提高銀行服務水平,實現銀行與企業的對口服務。一方面,中小企業自身應當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機構作為資金來源的對象;另一方面,中小型銀行或金融機構應對金融業務進行經驗總結,適當擴展金融業務,提升相關業務的專業性,避免大型商業性銀行一統全局的現象,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融資機構,共享社會資源。
(2)借助科技拓寬新型融資渠道,加強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借助P2P平臺融資。P2P(網絡貸款peer topeer)即“個人對個人”的信貸。網絡貸款不同于傳統銀行的貸款模式,雙方的交易均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其最大的優點是讓借款人利用互聯網感受到貸款的高效與便捷。目前,比較活躍的大約有350家,網絡貸款進入快速發展期。
組織企業信用宣傳活動,樹立企業信用意識。開展有效的信用宣傳教育活動,實施科學化的監管制度,對中小企業的經營行為進行信用約束。利用信用中介的信息管理和咨詢評級服務,提高社會信用,從而形成了一種合理的、大范圍的失信約束機制,并與適當的失信懲罰制度相結合,加大對失信企業的懲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