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皎
【摘要】盧梭的《愛彌兒》一書是歷史上的教育經典之一,其中體現了很多智慧的家庭教育理念,尤其是針對兒童早期教育的部分。文章根據“不教而教”的理念,從父母的角色、教育方式、教育內容三個方面論述了《愛彌兒》中的早期兒童教育觀,提出了父母要對孩子陪伴引導、教育方式要順應天性以及教育內容要按需而教的家庭教育觀念。
【關鍵詞】《愛彌兒》;父母角色;教育方式;教育內容
每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充滿勃勃生機,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但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碰到了不合格的教育者,遭遇了不當的教養,則會慢慢失去活力。盧梭在《愛彌兒》中所表達的教育觀,尤其是對兒童早期的教育理念,很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他提倡尊重兒童,實施自然教育,引導他們探索自我,成長為一個自然人。
一、父母的角色:陪伴引導
(一)陪伴成長
嬰兒出生后的第一任老師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只有具備正確的教養觀才能有利于兒童的成長。《愛彌兒》強調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要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和家庭的溫馨。因此,盧梭和愛彌兒是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在愛彌兒的心中,盧梭是不會離開他的,這是他們之間的契約,他們兩個人都必須遵循。和孩子在一起,才能培植孩子對父母的持久感情,教育才能產生效用。
現在的父母總是把對孩子教育的責任委托給社會及一些機構,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將孩子送入各種早教班、興趣班,而較少陪伴孩子,更缺乏有質量的溝通、交流。長期如此,他們也許忘記了孩子渴望和父母交流的心理傾向,忘記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景象。父母無疑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許有的父母說自己沒有專業教師的優勢,并不擅長教育孩子。然而,教育一個孩子并不是一個技藝的問題,首要的是,“應該問詢一個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問詢教育是什么”(曹永國,2014)。有些人類的品性只能發生在父母和孩子的交往之中,而教師有時會破壞這些品性。因此,父母要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利用有限的時間有效地陪伴孩子,傳遞給他們愛的感覺和能力,用愛心彌補才能遠比用才能彌補愛心要好。
(二)引導教育
《愛彌兒》強調父母陪伴子女的重要性,但也反對父母對子女的過度保護和溺愛。父母要在陪伴的基礎上,對子女進行引導式教育。現在提倡解放兒童,尊重兒童,但兒童沒有被真正當作兒童來看待。因此,父母需要了解兒童,需要樹立一種正確的兒童觀。在盧梭看來,兒童其實并沒有過多的定語,他們遵循著自己自然的需要,并沒有社會的觀念,不懂得什么道德責任和社會義務,保護兒童,就是盡量少地將這個社會文化、習俗、道德規范等灌輸給孩子。也就是說,兒童的教育便是防止教育發生在孩子身上。
父母需要秉承一種“自然教育”的觀念去引導式地教育孩子,給他們創設一種自然的成長環境。因此,不要將大人的希望強加在孩子身上,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約束他們。父母要了解孩子之所需,根據他們之所需去教育他們。現在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過早讓兒童接受超出他們年齡段的教育內容,或是將自己年輕時未實現的理想強加到子女身上,根本不去了解子女的個人意愿。久而久之,子女的自我認識被束縛,要不產生叛逆心理,要不養成在任何事情上依附于父母的習慣。因此,父母需要多花費些心思了解孩子,不能用簡單的、流行的、通常的以及針對大人們的方法和方式來教育孩子,而應該思忖一種異質性的方式方法,行“不教之教”。
二、教育的方式:順應天性
《愛彌兒》中說:“教育,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物。”人所能做的只有三分之一。當我們無限放大受之于人的教育作用時,它便和其他兩種教育對抗起來,這個教育就會變成對人的一種壓迫。要將我們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和自然加之于孩子的教育、事物加之于孩子的教育協調起來,那就要順著兒童的意志去教育,順著孩子的天性讓其受教育,使得我們的教育不再那么簡單粗暴,而是要等待合適的教育時機,從一個人心靈的成長來審視教育。
孩子會積極探索他們喜歡的東西,當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主動獲取教育的要求就會出現。順著孩子的意志讓其受到教育,就是要求我們將對他們的教育限制在他們的生活疑問中。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孩子成為一個熱愛自由的人,沒有他們自由意志的成長,我們就無法教育他。順應孩子的天性,就是要使其學會如何一個人獨立地生活。我們要意識到,教育是兩個人之間的事,要做好和孩子交流的準備,以一種尊重他們的方式對其進行教育。尊重一個孩子并不是將最好的東西教給他,而是發現他心靈中最需要的東西并幫助其得到這個東西。因此,父母要善于與孩子交流,發現他們的天賦,有針對性地引導教育,讓孩子知道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如何生活以及追求自己的幸福。現在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操之過急或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們。有的孩子在剛學說話的時候就被教認識漢字,幼兒園時就參加各種課外興趣班,童年沒有游戲、玩樂,只有眾多不適宜年齡的知識灌輸與作業,從而逐漸喪失了最寶貴的東西——天性。盧梭說:“學會等待、學會浪費時間是教育的一大秘訣。”在兒童的教育上,父母要慢慢地去探究孩子,引導其發現自我并發展自我。
三、教育的內容:按需而教
父母在樹立了“陪伴引導”“順應天性”教育觀念的基礎上,要根據孩子所處年齡段選擇適合的教育內容。愛彌兒一直生活在自身的需要之中,盧梭對他的教育也限制在這個需要之中,并依需要減少或避免意志之間的對抗。但自由的孩子并不是放縱的孩子,快樂的孩子并不是嬌慣的孩子;自由遵循的是理性的規則,反抗的是蠻不講理的規矩。
(一)意志教育
對兒童的培養,不是有形的知識掌握了多少,而是健康人格的培養。我們痛苦的根源大多在于欲望超越了我們的能力。因此,幫助孩子將欲望限制在自身能力之內,對其進行意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為是需要條件的,他首先需要養心,教育自己的心靈,鍛煉自己的意志。將孩子的欲望限制在自身之內,在盧梭看來就是將孩子作為孩子來教育,如此便可養成根據自身之需要來接受教育之習慣。盧梭對愛彌兒的教育告訴我們:為了讓孩子忍耐痛苦,最好的辦法便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而自由的人。快樂和自由會抵消他身上的痛苦,使他忘記痛苦;快樂和自由會教給他做什么、不做什么;快樂和自由會防止他做力不能及與指使別人為他效勞的事情。一個人會將自然性的痛苦自覺地歸結為自己行為的自然后果,這個自然性的痛苦會轉變成一個孩子成長的寶貴經驗。人的天性可以容忍任何自然的懲罰和痛苦,但很難容忍他人給予的懲罰和痛苦。因此,這種意志教育是讓孩子自己體驗生活、接受后果的一種自然教育,而不是有些家長有意為之的“吃苦鍛煉”式的教育。
(二)語言教育
孩子的語言能力也是一個慢慢發展的過程,家長需要根據兒童的發育階段,順其自然地發展其表達能力,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后。對正在學說話的孩子,應該只說他能聽得懂的話,講他能清晰發音的字眼。假如孩子說不清楚時,也不必費心去猜他說了什么。對于一些孩子來說,如果勉強他們說這說那,會使他們沒有時間來好好地學習發音,也沒有時間好好琢磨你教給他們的話。如果能由著他們自己去學習,他們會先開始練習簡單的發音,然后慢慢加入手勢向你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們會跟你說他們的話,而不是你說的話。
在孩子還沒到說話的年齡,大人就著急地教他們說話,這樣做最大的害處,不是因為他們完全不明白最初你教的話和他們自己說的話的意思,而是因為他們的理解有偏差,但我們察覺不出這種偏差。因此,對孩子的語言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長的規律,讓他們自然地學習,逐步提高表達的能力。
(三)財產教育
《愛彌兒》中提到:“應當使他具備的頭一個觀念,不是自由的觀念,而是財產的觀念;為了使他獲得這個觀念,就必須讓他有幾樣私有的東西。”盧梭雖然沒有教導愛彌兒什么是正義、契約和私有財產,但他在實踐、感知正義、契約和私有財產,已經在對自己進行著關于財產方面的教育了。
愛彌兒必須通過自身的勞動才能占有財產,這是他必須接受關于財產起源的觀念,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而不是一個不勞而獲的人,這使得他不再粗暴地損害物品或玩具,并使得他珍惜勞動成果。財產的教育并不僅在于如何合法地獲得財富,而且在于如何道德地使用財富,當然還包括如何道德地保全財富。平時,父母經常會遇到小孩們搶奪玩具或因物權產生紛爭的情況,有些父母教育孩子自私自利,無原則地占有群體中的玩具,搶奪別人的私有物,并以孩子尚小為借口,縱容孩子形成不良的財產思維和習慣。而另一些父母,為了教育孩子融入集體,慷慨大方,將“分享”的理念擴大化,讓孩子習慣性地放棄自己的物權,對私有財產沒有什么概念。這兩種教育傾向都不是正確的財產教育,而是要教育孩子在有物權、財產權概念的基礎上,快樂地與別人分享。慷慨需要一個人首先滿足自身的真實需要,需要一個人正確地處理個人的財富,而不是簡單地將其分發給大家,犧牲自己,幸福他人。
盧梭在《愛彌兒》中所倡導的兒童早期的教育觀念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鑒意義。尤其是“自然教育”“培養自由的人”等觀點,順應了兒童的成長規律,易于家長展開家庭教育,也使培養孩子成為一件簡單而又愉悅身心的事情。如果為了孩子將來能幸福快樂,家長就需要從孩子小時候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M].張小意,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曹永國.愛彌兒與教育理想[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劉辰.自然世界的自然人——讀《愛彌兒》有感[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