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彥
【摘要】文章選錄了作者在醫學圖書質檢工作中發現的隱蔽性差錯,按表現形式進行歸類,分析了差錯產生的原因并進行了修改,以期對編輯加工醫學書稿和創作醫學圖書有所幫助。
【關鍵詞】醫學書稿;隱蔽性差錯;實例解析
醫學圖書作為傳播醫學和人類健康知識的載體,其內容關乎人們的生命安全與健康,因此其編校質量至關重要。然而,在實際編輯加工過程中,受來稿質量、編輯加工水平、書稿加工周期、排版校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即使到了出版前的質檢環節,書稿中依然會遺留一些隱蔽性的差錯。為了更好地保障醫學圖書的編校質量,筆者特整理了在質檢過程中發現的具有代表性的隱蔽性差錯,剖析這些差錯產生的原因并進行修改,以期對編輯加工醫學書稿和創作醫學圖書有所幫助。
醫學圖書中的有些編校差錯由于較容易被忽視,因而具有隱蔽性。按其表現形式,大體可分為邏輯乖謬、表意不清、偏口語化、欠考證等幾種。
一、邏輯乖謬
醫學圖書常涉及疾病與術后護理的相關知識,在編輯加工書稿的過程中,如果脫離實際,很容易出現邏輯乖謬性質的差錯。
例1:術后待病人胃腸功能恢復后,可給予少量飲食,飲食順序為軟食、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普食,少量多餐。
例1中飲食順序描述錯誤,半流質飲食介于軟食和流質飲食之間,食物性狀通常為半流動狀態,比軟食更易消化和吸收,比流質飲食營養成分及營養密度更高。宜改為“術后待病人胃腸功能恢復后,可給予少量飲食,飲食順序為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軟食、普食,少量多餐”。
例2:出院后第1個月每周復查1次,第2個月每兩周復查1次,半年后每周復查1次,若病情變化,及時隨診。
例2中句子要表達的遞進關系不明確,病人出院后若身體恢復尚可,病情逐漸好轉,復查的時間間隔應該逐漸拉大。宜改為“出院后第1個月每周復查1次,第2個月每兩周復查1次,半年后每月復查1次,若病情變化,及時隨診”。
二、表意不清
醫學圖書中句子成分殘缺、搭配不當等都容易引起表意不清。
例3:醫務人員進入隔離病房前應洗手并穿戴好隔離衣、口罩和帽子。
例3中動詞和賓語的搭配不當,且有錯別字。隔離衣可以穿,口罩和帽子需要戴。宜改為“醫務人員進入隔離病房前應洗手并穿好隔離衣、戴好口罩和帽子”。
例4:指導病人掌握藥物知識,術后教會病人了解服用藥物的名稱、劑量、頻率、作用及注意事項等。
例4中句式雜糅,教會病人的目的是讓病人了解藥物的一系列情況,但教會病人和病人了解不能雜糅在一起。宜改為“指導病人掌握藥物知識,術后讓病人了解服用藥物的名稱、劑量、頻率、作用及注意事項等”。
例5:減體積肝移植主要用于受體體積較小,無法使用成人肝臟的兒童終末期肝病病人。
例5屬于詞語搭配不當。從句意上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可能是:無法使用成人肝臟的,是患病的兒童,該患兒正處于肝病終末期。例句中定語“無法使用成人肝臟的”修飾的主語是“兒童”,“兒童終末期肝病病人”中的“兒童”和“病人”容易讓人混淆,故宜改為“減體積肝移植主要用于受體體積較小,無法使用成人肝臟的終末期肝病兒童病人”。
例6:自1963年Starzl首次開展臨床肝移植以來,迄今全球已有10萬多人接受了肝移植手術。目前肝移植患者1年或5年存活率達70%或80%。
例6中出現了兩個“或”字,很容易讓讀者混淆,對肝移植的存活率有多種理解:
(1)肝移植1年存活率達70%,5年存活率達80%;
(2)肝移植1年存活率達80%,5年存活率達70%;
(3)肝移植1年存活率達70%或80%,5年存活率達70%或80%。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建議編輯在審讀過程中勤查證,多參考權威方發布的信息。筆者經查證發現,據央廣網2018年6月23日的報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于2018年6月22日在浙江杭州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我國2017年全年共完成肝臟移植手術4732例,肝移植患者術后5年的生存率從2014年的59.57%提高至2017年的71%。與此同時,我國肝移植患者術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別達到84%、75%、71%,與國際標準相當。根據這則權威消息,我們發現原句中不僅存在表意不明的問題,數據與實際情況也有出入。為了保證敘述的真實性,建議將例句改為“自1963年Starzl首次開展臨床肝移植以來,迄今全球已有10萬多人接受了肝移植手術。目前肝移植患者1年存活率已超過80%,5年存活率也已超過70%”。
三、偏口語化
編輯加工醫學書稿時需要多推敲,遇到敘述比較偏口語化時應本著嚴謹的態度進行修改,不留編校硬傷。
例7:指導病人功能鍛煉及床上大小便的方法。
例7缺少動詞,宜改為“指導病人進行功能鍛煉及床上大小便的方法”。
例8:必要時可加用生理鹽水2mL~4mL氣道濕化,每1~2小時1次。
例8中“氣道濕化”宜改為“濕化氣道”。
例9:介紹手術、麻醉相關知識,減輕病人焦慮和恐懼情緒。
例9中“情緒”用“緩解”更恰當,或者改為“減輕病人焦慮和恐懼感”。
四、欠考證
醫學書稿特別是中醫類書稿中,會遇到一些比較生僻的字詞,如果不加考證,很容易遺留編校差錯。
例10:幾乎在同時代,我國出現“疫”“時疫”“癘疫”的文字描述。
據查,《辭海》(第六版)中有相關解釋。癘:癩病,即麻風。疫癘:亦稱“癘氣”“戾氣”“疫氣”,一種特殊的外感病邪,其氣不同于六淫之邪,為自然界別有的一種異氣,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流行性。《素問·刺法論》已有記述。明代吳又可《瘟疫論》的論述更加明確,如:“疫者,感天地之厲(癘)氣。”“邪之所著,有天受(空氣傳染),有傳染(接觸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并認為不同的疫癘,可侵犯不同腑臟和經絡,產生各種傳染性疾病。故例10中“癘疫”應改為“疫癘”。
從以上實例分析可以看出,醫學圖書中的隱蔽性差錯大多是由于編輯在加工過程中趕生產進度,未來得及推敲和進行查證造成的,這就提醒我們在編輯加工書稿的過程中時刻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對書稿內容字斟句酌,嚴把醫學圖書編校質量關,力爭為讀者奉獻精品醫學圖書。
【參考文獻】
[1]張芬之,周楊.圖書出版必備[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
[2]中央宣傳部出版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圖書編校質量差錯案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