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驪
【摘要】筆者結合學校、學院的實際情況,借力于院內外科教實踐平臺,對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實踐教學進行改革,提高畢業論文質量,訓練學生綜合能力,開展生物技術專業本科“雙模式+彈性制”實踐教學培養模式的探索,為提高學校醫學技術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供了新模式與新方法。
【關鍵詞】生物技術專業;“雙模式+彈性制”;實踐教學培養模式
生物技術是當前生命科學領域飛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的學科,該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創造性,以培養具有自主創新意識、較高科學素養以及教學科研能力的高素質生物學復合應用型人才為目標[1]。因此,根據生物技術專業學科特點和社會對人才所提出的需求,要求培養的學生在掌握生物技術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2]。
一、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
本科畢業論文作為一種學術性論文,是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但不同的專業具有不同的特點,畢業論文應有不同的完成形式,其實施不一定采用一種固定模式,可以多樣化,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采取相適應的畢業論文實施方式。因此,本科畢業設計在培養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3]。
但是,在現實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校生物技術專業的本科畢業設計存在很多問題:(1)畢業論文的時間安排與找工作的時間沖突,讓學生不能對論文選題、實驗和寫作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從而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導致畢業論文容易流于形式;(2)畢業論文的質量欠佳,部分畢業論文的選題陳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也容易導致抄襲、剽竊他人研究成果等現象發生;(3)由于指導老師數量有限,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很難對如此多的學生都做到精心指導,因而教師對畢業論文投入的精力嚴重不足;(4)在實際中,有一部分大學生并不重視做論文,認為畢業論文對就業影響不大,不愿多花精力,同時,找工作與畢業論文在時間上的沖突,也導致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不夠;(5)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多為外點實習,外點指導教師的課題經費不足,單靠學生的論文經費,很難完成一篇高質量的畢業論文。
二、生物技術專業本科“雙模式+彈性制”實踐教學培養模式的構建方案
(一)構建生物技術專業本科“雙模式”畢業論文設計實踐模式
1.以檢驗與生物技術學院、南方醫院檢驗科為校內實習基地試點,構建以在研課題為基礎的“科、教、踐”三位一體的校內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實踐模式。
2.以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達瑞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為校外實習基地試點,構建生物技術專業本科“興趣愛好與就業需求”相結合的校外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實踐模式。
(二)構建生物技術專業本科“彈性制”實踐教學模式
以檢驗與生物技術學院為基礎,構建生物技術專業本科大三啟的“彈性制”實踐教學模式,完善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體系。
三、實踐教學培養模式的構建措施
生物技術專業“雙模式+彈性制”實踐教學培養模式構建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生物學復合應用型人才,即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從檢驗與生物技術學院、南方醫院檢驗科篩選相關專家,組建生物技術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教改專家組;
第二,完善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體系;
第三,遴選“產、學、研”項目,形成實踐教學培養專題庫,并配備師資和經費;
第四,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選拔部分三、四年級在校本科生,組建畢業論文設計實踐小組;
第五,由專家指導學生進行畢業設計選題、開題,開展畢業論文設計實踐;
第六,對畢業論文設計實踐小組進行中期考核;
第七,對畢業論文設計實踐小組進行終期考核與評估;
第八,完善生物技術專業本科“雙模式+彈性制”實踐教學培養實施細則;
第九,建立“校內外、企事業”教改聯動長效機制。
四、實踐教學培養模式實施的保障措施
(一)核心教研基礎支撐實力雄厚
檢驗與生物技術學院加大了實驗儀器設備的引進力度,現擁有總值超過2000萬元的生物技術專業實驗設備,教學科研一體化實驗室面積達4300余平方米,形成了基因工程、抗體工程、細胞工程、生物制藥、生物治療、教學實驗中心等相應實驗室,為實驗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經過幾年的實踐,學院目前是國家教育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衛生部檢驗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廣東省熱帶病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體外診斷協同創新中心、廣東省重大疾病快速診斷生物傳感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廣東省醫學生物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東省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廣東省高等學校科研型抗體工程重點實驗室、“器官衰竭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骨干單位、教育部應對核化生恐怖醫學防護工程研究中心骨干單位、廣東省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技術研究中心骨干單位、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項目參加單位。
(二)核心教改師資團隊經驗豐富
檢驗與生物技術學院現有專職教師34名、正高職稱15名、副高職稱14名、博士生導師14名、碩士生導師11名;是生物學、輸血醫學、免疫學博士授權學科;是生物學、基礎醫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是廣東省軍事預防醫學重點學科、廣東省“211工程”重點學科、廣東省熱帶病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高等學校科研型重點實驗重要骨干或承擔單位;是廣東省體外診斷協同創新中心的牽頭單位。
擁有二級教授2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名,廣東省丁穎科技獎獲得者1名,廣東特支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講座教授1名、青年珠江學者2名,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1名、省級培養對象2名,廣東省優秀青年教師培育計劃2名,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3名。
先后引進英國、美國、新加坡等留學歸國人員7人,聘請中組部“千人計劃”獲得者、世界著名生物芯片專家黃若磬為客座教授,英國皇家病理學院和醫學科學院院士Jean-Pierre Allain為名譽教授,英國牛津大學李紀良、美國杜克大學鐘小平、軍事醫學科學院裴雪濤、解放軍總醫院王小寧為特聘教授。選派優秀教師出國留學,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杜克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學術合作關系。
(三)“校內外、企事業”創新平臺省優
由檢驗與生物技術學院牽頭、南方醫院檢驗科、基礎醫學院病理學系、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達瑞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廣州萬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瑞博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市銳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安必平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為核心團隊聯合組建的廣東省體外診斷協同創新中心于2014年組建。該中心沿著“產學研牽引—關鍵技術突破—共性平臺構建—體外診斷高新技術產品—用戶”的主線,通過對運營管理體系、科研組織模式、科技服務支撐體系、知識產權體系、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體系、人事管理體系及評價體系改革,全面展開協同創新體的體制機制構建,實現政府引導、市場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模式,組織和服務大學、研究院所和企業研發新藥,實現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公共服務三個功能,初步成為推動珠三角區醫藥產業發展的發動機和加速器。2016年,中心被廣東省教育廳評為優秀建設項目。
五、結語
基于我校復合應用型生物技術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的現狀,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從2017級開始實行“雙模式+彈性制”實踐教學培養模式。該模式注重實踐教學的有序性及實施效果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生物技術專業本科“雙模式+彈性制”實踐教學培養模式的構建是實現高素質生物學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曹運長,文紅波.醫學特色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 2018(50):74-75.
[2]馮家勛,白先放,何勇強,等.生物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31):222-225.
[3]孫翰昌.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0(08):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