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萌
摘 要:心源性暈厥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多種原因均可導致該病的發作,其中心律失常是心源性暈厥常見的發病原因之一。目的:探討延續性護理應用于心律失常伴心源性暈厥患者中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中心醫院2016年4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8例心律失常伴心源性暈厥患者,將其隨機分為例數均等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出院指導及隨訪護理,觀察組采取延續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自我效能、心理彈性及生活質量狀況。結果:干預前兩組自我效能(SRAHP)、心理彈性(CD-RISC)及生活質量(SF-36)各維度得分基本相當(P>0.05);干預后觀察組上述各項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延續性護理可顯著提高心律失常伴心源性暈厥患者的自我效能及心理彈性,改善其生活質量,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心律失常伴心源性暈厥;生活質量狀況;延續性護理干預;應用價值
心源性暈厥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多種原因均可導致該病的發作,其中心律失常是心源性暈厥常見的發病原因之一。研究顯示: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暈厥的發病機制為:心臟傳導或心臟起搏發生障礙,導致出現異常性心臟過緩或過速,從而致使心肌無效收縮增加而出現心搏出量下降,最終引起腦缺血而出現暈厥。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暈厥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短暫、突然性意識喪失,雖然是一過性癥狀,但可對患者產生嚴重影響,預后差,嚴重者極易造成猝死。大量研究資料顯示,多數心源性暈厥患者經臨床搶救成功后生活質量不佳,尤其是接受心臟起搏器置入患者,手術本身對其產生一定創傷,術后需臥床休息制動,而且起搏器的植入嚴重影響其生理功能,患者心理負擔較重;加之存在疾病隨時復發風險,進一步增加其心理壓力。中心醫院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暈厥患者,明顯提高該類患者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中心醫院2016年4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8例心律失常伴心源性暈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例數均等的2組,對照組24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8例;觀察組24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9例。患者分組后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給予積極搶救、對癥治療及護理干預,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出院指導及電話隨訪,每月1次電話隨訪,詢問患者病情,囑患者定期來院檢查;觀察組采取延續性護理干預。
組建延續性護理小組:小組由本科室護士長擔任小組長,其他小組成員包括心血管科專科醫師1名,責任護士1名,護士1名;全組成員充分討論,制定延續性護理方案,并確定執行方法;在專科醫師協助下,小組長負責延續性護理的推進和監督,并及時推進護理評估工作,就護理過程中出現的護理問題及時與專科醫師溝通解決,責任護士及護士負責延續性護理工作的執行。
出院前準備:出院前,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講解延續性護理執行方法,建立聯系方式,如QQ、微信、電子郵件、電話等;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了解記錄患者出院時病情恢復情況,是否植入心臟起搏器、有無藥物過敏史等;發放給患者護理計劃表、健康手冊;囑患者出院后按照約定時間與護理人員保持聯系,確保聯系方式暢通。
延續性護理的實施:第一、走訪:出院后第1周、第2周、第4周走訪患者,之后每月1次走訪,與患者面對面溝通,了解其身體狀況、用藥情況、生活習慣及行為、家庭環境、經濟條件等,對不合理飲食、用藥等情況給予糾正,為患者測量血壓、心律、心率、脈搏等,評估其身體狀況;第二、健康宣教:定期進行健康宣教,包括發病原因、病情識別要點、暈厥預防方法及處理措施、自我生命體征監測等內容,提高疾病認知及對疾病的重視程度,指導患者避免危險因素;對植入起搏器者,則要指導患者定期進行起搏器功能測試;囑患者定期進行自我檢查,一旦出現不適要及時就診;健康宣教主要通過電話隨訪形式進行,對可操作手機微信或QQ者電話隨訪之余也通過微信群或QQ推送相關視頻、電子文檔;第三、答疑解惑:安排專人負責與患者保持聯系,及時就患者提出的問題、疑惑等進行解答,涉及專科知識的護理人員則及時與專科醫師溝通解答;第四、心理輔導:護理人員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加強與患者溝通,及時了解其心理狀態,對存在嚴重恐懼、焦慮者給予情緒疏導,幫助患者建立信心;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給予情感支持。
1.3 觀察指標
干預前(出院前)及干預后(干預后6個月時)評估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心理彈性及生活質量,所有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6個月來院復檢時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及評估。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錄入版本為SPSS22.0統計學分析軟件,用(x±s)表示SRAHP評分、CD-RISC評分等計量資料,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判定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自我效能(SRAHP)各維度得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SRAHP各維度得分基本相當(P>0.05),干預后觀察組SRAHP各維度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干預前后兩組心理彈性(CD-RISC)得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CD-RISC各維度得分基本相當(P>0.05),干預后觀察組各項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干預前后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SF-36得分,干預前兩組SF-36各維度得分基本相當(P>0.05),干預后觀察組各項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自我效能水平及心理彈性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延續性護理對提高心律失常伴心源性暈厥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其心理狀態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中發現,多數患者的焦慮程度及健康行為與疾病的恢復狀況密切相關,比較注重合理飲食、健康責任效能高者其營養效能更強,其健康行為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也發揮更加積極的正面作用,而且其運動責任心更重,更有信心將運動納入日常生活中,從而維持并促進身體健康、保持愉悅心情。鑒于此,在延續性護理中除了加強對患者健康知識、健康行為等干預外,尤其注重患者自我病情監測、病情識別、自我管理等能力的提高,切實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及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在患者自我病情識別方面,除了教會患者正確表達自己的不適感并及時與醫護人員聯系之外,還注重增強患者對自我病情的感知能力、識別能力及自我搶救能力,一旦出現心律過快或有暈厥先兆,則立即采取平臥體位,以最大限度緩解病情。同時,延續性護理中比較注重患者心理狀態的關注和干預,通過及時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并采取心理干預措施以盡可能消除患者的心理不良因素,并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其心理彈性。研究資料顯示:延續性護理通過持續性干預手段對患者產生持久影響,不但可及時解決患者出院后的多種問題和困惑,對促進患者積極應對疾病、保持情緒穩定、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有顯著效果,本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此觀點。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出院后6個月的生活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延續性護理對改善心律失常伴心源性暈厥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積極意義,這與延續性護理顯著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其心理彈性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在提高心律失常伴心源性暈厥患者的自我效能及心理彈性,改善其生活質量方面,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仍需要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大鵬.研究延伸護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8,39(2):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