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晨 成思睿 王玉琪 藺寶珺 毛日新
摘 要:烏蘭布和沙漠地處荒漠草原的過渡地帶,具有獨特的地理學意義。植物是生態修復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沙漠物種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植物的群落特征和植物物種多樣性為認識和保護烏蘭布和沙漠植物物種多樣性資源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選擇適宜的植物種植也會使我們的修復工作事半功倍以加速生態修復進程,因此,我們必須因地制宜的進行生態修復,并對烏蘭布和沙漠的植物種類資源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
此文主要從阿拉善烏蘭布和沙漠物種資源的多樣性,修復沙漠所面臨的的問題,物種的分布特點以及沙漠化的防治途徑及對策四個方面展開調查。我們小組通過查閱文獻,對前人的結果進行總結,并實地進行了考察研究。
關鍵詞:烏蘭布和沙漠;生態修復;荒漠植物
一、物種資源
1.植物種類
烏蘭布和沙漠為我國荒漠區和草原區的過渡地帶,烏蘭布和沙漠植物主要有旱生、沙生、鹽生的灌木與半灌木,其次是旱生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植物,很少有中生喬木樹種,只有部分人工引種栽培種,另外還有分布在沼澤低地的中生、濕生與水生草本植物[1]。
據資料統計烏蘭布和沙漠共有天然植物318種,屬于51科161,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屬1種,單子葉植物8科32屬58種,雙子葉植物42科138屬259 種[2]。物種主要以菊科 ( Compositae) 、藜科 ( Chenopodiaceae )、豆科Leguminosae) 、蒺藜科(Zygophyllaceae) 、檉 柳 科( Tamaricaceae)和 禾本 科 (Gramineae ) 等 6大科屬為主。
從植物地理成分的角度看,烏蘭布和沙漠植物成分較古老,主要是中亞荒漠成分[3],植物種類較單調,以蒙古種、戈壁--蒙古種、戈壁種及地中海區系的荒漠種類為主導 ,世界種和泛北極區系成分十分貧乏。
2.植被類型
植被類型分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兩種。
由天然植被組成的群落鑲嵌交錯,油蒿、籽蒿、白刺沙質荒漠是主要的植物群落類型,同時還分布有沙冬青、梭梭、檸條錦雞兒沙質荒漠和霸王沙礫質荒漠。可劃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類群:旱生灌木、半灌木類;旱生、中生多年生草本類;鹽生灌木、半灌木類;沼生多年生草類;一年生草類[2]。
人工植被主要有農作物、防護林、固沙林等,防護林及固沙林由沙冬青(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 ex Kom.) Cheng f.)、沙拐棗( 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花棒( Sterigmostemum matthioloides (Franch.) Botsch.)、檉柳( Tamarix chinensis Lour.)、沙棗( 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等組成。
3.植物分布
烏蘭布和沙漠地處亞洲中部荒漠區和草原區的過渡地帶,是一條極為重要的植物地理學分界線[3],其植物分布類型與自然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密切相關。
烏蘭布和沙漠愈向西北氣候愈干燥,植物種類越貧乏,植物群落密度越稀小。西部多由梭梭、檉柳、珍珠、霸王、綿刺等構成荒漠優勢物種; 沙漠東部多由沙冬青、沙蒿、白刺等形成半荒漠化的代表種構成[4]。黃河邊緣多分布有人工喬木林、天然灌木和蓼科、豆科、禾本科草地;灌區普遍分布有農田和防護林;東部沙邊則分布有防風固沙林[5]。
4.植物多樣性
烏蘭布和沙漠地區的植物多樣性是比較貧乏的,但與蒙古( 國) 荒漠植物相比,植物多 樣性要高 2倍[6]。植物多樣性在不同的植物群落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總的來說,植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與植物豐富度、群落結構復雜度呈正比關系[7],群落內物種組成較復雜的其多樣性較高,群落內物種組成較簡單的其多樣性較低。
二、環境問題
1、氣候干旱,風沙危害嚴重
阿拉善地區氣候干熱加劇,降水量明顯減少,年平均降水量除巴彥浩特地區和賀蘭山區可達200毫米外,其他地區不足100毫米。其次,阿拉善地區只有85公里黃河從東邊境流過,能灌溉面積不大,且蒸發量大,地下水位低。阿拉善地區一年中風沙天氣多達5-6個月,持續時間長達21個小時,全年8級以上大風日數,多達70天,沙塵暴日數平均50天。多年來阿拉善周邊地區特大黑沙塵暴出現次數的增加,是阿拉善地區氣候旱化升溫地表植被退化,侵蝕作用加劇的集中反映。據專家認定,沙塵暴主要風源來自西北,沙塵源來自阿拉善地區。
2、沙漠化面積急劇擴大
阿拉善烏蘭布和荒漠是沙漠最集中的地區,全盟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2.23萬平方千米,占總土地面積的82.3%,目前嚴重的沙漠化面積已達3.3萬平方公里,且以每年1000千米的速度擴展蔓延。
3、植被嚴重衰退,生物多樣性喪失
隨著氣候千旱,風沙頻繁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地表植被嚴重退化。阿拉善橫貫東西800 公里的113.3萬公頃梭梭林目前僅利38.6萬公頃殘林,并以每年0.17 萬公頃的速度減少。胡楊林面積解放初75萬畝,減少到34萬畝。紅柳林從225萬畝減少到150萬畝[7]。死亡消失的多,更新復壯的少植物種類大幅度減少,草場退化面積達334 萬公頃以上,植被覆蓋度降低了30%-80%,大面積的草場已無草可食,180 余種野生動物(包括國家各級珍稀動物),或遷棲他鄉,或瀕臨絕跡。
4、土壤鹽漬化面積日趨擴大,加重
阿拉善當地牧民當的不合理活動如過渡放牧,樵采等,使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壞。胡楊、梭梭等沙區植被是構成阿拉善“綠色長城”的主體,然而,由于長期干旱、病蟲害及人為掠奪式利用,使得沙區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士壤鹽漬化程度增高,地下水礦化高度,土壤剖面含鹽量加重,地表結皮加厚,士壤變成鹽土.開墾荒地,機井漫灌農田,而又排水不暢.引起鹽堿化,使土地生產力下降,致使相當部分農田成為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8]。
三、物種分布特點
為了高效率,高質量的對烏蘭布和沙漠進行沙漠修復,其中一種方法是在條件較好的平緩沙丘和半固定、半流動沙地進行人工種草。要想因地制宜的進行沙漠的生態修復,就必須對當地的物種分布有詳盡的了解,對此,我們一行五人用腳步丈量大地,隨機取三個不同方向且不同經緯度的地點進行研究。
方法:三地均選取自目前沒有任何人工灌溉管道的區域,通過五點取樣法統計植物種類及五個點的平均數量,且不選擇道路兩旁為統計范圍內。記錄結果如下圖所示:
結論一:
遠離水源,沙地含水量少。統計出的數據取平均值后得到:白刺數量遠遠高于其他種類,其次是沙蒿、沙米。
結論二:
統計區域在距離人工湖不到200米的距離,沙地含水量相對較高。白刺數量遠遠高于其他種類,其次是沙蒿、沙冬青。
結論三:
統計區域曾經是水管灌溉區域,但已經廢棄,沙地含水量相對適中。沙蒿數量遠遠高于其他種類,其次是梭梭、白刺和花棒。
結論:
1)從地域來看:根據種類對比以及數量比較可以看出,在曾經有水管灌溉的區域(區域三),雖然已經撤去了人工灌溉管道,但是植物種類生存情況較好,種類多,數量大。說明水分是影響沙漠植物生長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2)從植株數量來看:
a、白刺和沙蒿的數量最多,說明白刺和沙蒿在沙漠中生存能力較強,可在沙漠中用于廣泛種植以用于綠化。
b、梭梭在水源量較多的地區長勢良好,若條件允許,梭梭也是值得發展的經濟綠化植物。
四、荒漠的治理途徑
荒漠修復的成因,氣候變異等自然條件是荒漠化土地形成的基礎,但是人為因素,人類的活動,比如過墾過牧,人口增長過快等,則是決定性因素。其次要明確一個概念,即沙漠治理,不是使沙漠變綠洲,而是防止沙漠化的擴大。因為沙漠變綠洲一是實現不能實現,二是即使實現,則會影響季風等自然條件,進而影響人類生活。而且,當地自然條件也是一個限制因素,例如植樹如果不考慮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盲目地認為只有種樹才能使環境改善,就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還會加重沙漠化進程。
在防治荒漠化過程中圍繞的的基本方針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措施有: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態移民等。具體來看有以下幾點:
1.合理利用水資源:水資源匱乏,是制約荒漠化地區土地綜合整治與開發的主要難題。因此,引進和開發節水技術,發展灌溉農業就顯得至關重要。一般采取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田間節水等技術。西部干旱內陸區合理分配河流水資源、牧區草原減少水井數量,而東部農作區可改善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建防護林:即在綠洲地區的外圍沙漠邊緣封沙育草,前沿地帶營造防沙林帶,內部設置農田防護林網;而在缺水源地區例如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工程,比如草方格。其中,植物固沙是控制流沙最根本且經濟有效的措施。固沙植物能為沙區人畜提供燃料和飼料,同時,又可以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其內容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復天然植被;營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帶,以阻截流沙對綠洲、交通線、城鎮居民點的侵襲;營造防護林網,控制耕地風蝕和牧場退化;保護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質的沙漠化危害。工程措施中,采用柴草、粘土、卵石、網板等材料設置障礙物或鋪壓遮蔽,借以阻沙固沙;利用地形地物設置屏障,改變大風方向,輸導流沙定向吹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機械地進行干擾控制,以固定阻擋、輸導搬運流沙,定向塑造風沙地貌,改變沙地條件,轉害為利。另外還有化學固沙,即在流動沙地上通過噴灑化學膠結物質,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有一定強度的保護殼,隔開氣流對沙面的直接作用,提高沙面抗風蝕性能,達到固定流沙的目的等等,這些都是有效的防護措施。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退化地開發,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可以將現有林地作為防護林,而利用綠洲邊緣的灌草林帶發展林業和牧業,對于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還林,退耕還牧。我國在防止荒漠化的同時,適度進行了開發利用,形成和完善了不少農牧業開發技術。在農業上,主要有引水拉沙造田、老綠洲農田改造、沙地襯膜水稻栽培、鹽堿化土地改良,以及日光溫室栽培與養殖、地膜覆蓋栽培和無土栽培等技術;在牧業上,主要有合理輪牧、以草定畜、草場改良和溫室養殖技術;農牧綜合技術主要有“小生物經濟圈”建設,以及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荒漠地區能源問題:綜合起來就是開源節流,即營造薪碳林、興建沼氣池、充分利用風能和太陽能、推廣省柴灶等。
5.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建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利于防治荒漠化。
6.結合我們實踐當中所學,還可利用噴播、生物笆、植生毯、植生袋等技術或產品來實現荒漠的修復與治理。
經過此次學習與調研,我們小組同學了解到了內蒙古阿拉善荒漠化草原的生態問題與現狀、治理的方法與各項技術措施,以及面臨的難題與關鍵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此次學習基礎上查閱文獻,進行了深入思考,比如生態的定義、人與自然的關系、退化的生態環境在人或自然機制下調控的效果比較等。
生態修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需要我們每一代為之作出努力,大到每一項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小到每一個人的日常行為,都應是我們的關注點。本次社會實踐調研,也更讓小組成員深刻意識到生態修復與治理刻不容緩,更希望能夠在以后的學習與工作中融會貫通,踐行保護生態環境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韓永光. 烏蘭布和沙漠綠洲沙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 內蒙古農業大學, 2012.
[2] 張錦春, 劉長仲, 姚拓,等. 烏蘭布和沙漠天然植物區系特征及地理成分分析[J]. 草原與草坪, 2013, 33(1):29-33.
[3] 王玉魁, 閆艷霞. 烏蘭布和沙漠自然環境特征與生態環境建設研究[C]// 中國科協2005年學術年會. 2005.
[4] 劉芳, 郝玉光, 陳炳浩,等. 烏蘭布和沙區周邊荒漠植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探討[J]. 林業資源管理, 2009(5):90-93.
[5] 烏拉. 烏蘭布和沙漠植被及其保護[J]. 陜西林業科技, 2007(4):133-137.
[6] 張德魁, 馬全林, 靳虎甲,等. 烏蘭布和沙漠典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J]. 中國農學通報, 2011, 27(4):53-59.
[7] 鄭敬剛,吳國璽,何明珠,阿拉善荒漠區植物多樣性與土壤理化性質相關性研究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33:151-155
[8] 建鋒等. 鹽堿地改良利用研究進展. 山東林業科技1997年第3期(總1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