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榮 李成軍 郭 憲 劉定宏
(1安康市農技推廣中心 陜西 安康 725000;2漢陰縣農技推廣站 陜西 漢陰 725100)
漢陰縣地處陜南秦巴山區,是安康市優質糧油的主產縣區,全縣常年種植優質油菜11 000 hm2,平均單產160 kg/667 m2,年總產油菜籽26 400 t。漢陰縣農業技術人員從2012年開始,連續開展了油菜機械直播、人工直播技術的示范推廣工作。目前,全縣已累計推廣該項技術13 000 hm2,油菜直播技術的推廣顯著降低了漢陰縣廣大油菜種植戶的生產成本,減輕了農業勞動強度,對提高全縣優質油菜單產和種植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進一步探索陜南油菜直播及綜合利用技術,提高全縣油菜種植經濟效益,漢陰縣農技人員于2018~2019年在漢陰縣蒲溪鎮公星村三組實施了油菜直播采薹產量產值對比試驗。
通過該試驗的實施,在生產上對比油菜直播采薹與不采薹對產量的影響,并計算出油菜直播采薹后的綜合收益與不采薹的收益,以完善油菜直播采薹實用技術,加快漢陰縣直播油菜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進度,提高全縣優質油菜種植水平及經濟效益。
2.1 試驗品種。參試油菜品種為A1712。
2.2 試驗地概況。試驗地設在漢陰縣蒲溪鎮公星村三組況鐵周的承包田,該試驗田土質為青泥田,面積687m2,前茬為水稻,pH值6.6,有機質含量17.3g/kg,全氮含量1.35 g/kg,堿解氮含量128.3 mg/kg,有效磷含量11.8 mg/kg,速效鉀含量134.5 mg/kg。
2.3 試驗設計。采用隨機區組試驗,人工播種,畝留基本苗2.5萬株/667 m2,試驗設采薹區和不采薹區2個處理,3次重復,共6個小區,每小區76 m2(小區長10 m,寬7.6 m),畝播量300 g,播種行距0.4 m,每個小區播種25行,統一播期為2018年9月29日。
2.4 田間管理。2018年9月28日采用機械淺耕開溝整田,基肥施N、P、K總養分含量54%的三元復合肥40 kg/667 m2。人工拉尺定距劃分小區,根據試驗方案按照小區面積分別計算、稱量、播種試驗品種。10月29日,用17.5%精喹·草除靈乳油100 ml/667 m2,兌水40 kg噴霧防除雜草;12月30日追施尿素10 kg/667 m2;2019年2月28日,按照試驗方案對采薹區處理統一采薹10 kg;2019年3月23日每667 m2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加硼肥100 g、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 g兌水50 kg噴霧,防治油菜菌核病、油菜蚜及“花而不實”現象。其它管理同大田生產。
2.5 觀察記載項目。依照油菜直播采薹試驗記載項目及時觀察記載,詳見表1。5月22日組織人工對各小區單獨收獲,晾曬后各小區產量詳見表2。
3.1 生育期及抗病性比較。品種A1712采薹區生育期234 d,較未采薹區230 d長4 d,且采薹區花期較未采薹區晚2 d,終花期也晚2 d。試驗結果表明,該品種直播后采薹與未采薹生育期在漢陰縣均能正常成熟。2019年3月23日統一開展“一噴三防”后,采薹區和未采薹區油菜菌核病發病率無明顯差異,詳見表1。

表1 油菜直播采薹及產量對比試驗生育期調查表
3.2 產量結果及產值結果比較。產量結果、產值結果比較及方差分析結果詳見表2~表6,在該試驗中:①采薹區與未采薹區產量結果經過方差分析:未采薹區產量極顯著高于采薹區;②采薹區與未采薹區產值結果經過方差分析:采薹區產值極顯著高于未采薹區。

表2 油菜直播采薹及產量結果表

表3 產量結果分析—F測驗

表4 經濟效益分析

表5 油菜直播采薹及產量經濟效益分析

表6 產值結果分析—F測驗
綜合試驗品種A1712的生育性狀、產量結果、產值結果,并進行方差分析發現,試驗品種A1712處理未采薹區產量極顯著高于處理采薹區,但采薹后,處理采薹區產值極顯著高于處理未采薹區。2個處理間產量結果差異極顯著,可能與2018年秋雨較多、播期偏遲、試驗品種抽薹時間偏晚、采薹后營養生長時間不足有關,需要我們下一步在試驗中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