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馬建華 王忠明 劉桂榮 蔣淑年 周杰
(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放療科,江蘇 連云港 222023)
食管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1〕,放射治療是食管癌主要治療手段,隨著放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調強放療(IMRT)取代了常規放療和三維適形放療,不僅提高了治療的精度,而且降低了正常組織的照射劑量,減少了放療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2,3〕。但IMRT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治療時間較長,增加分次內誤差〔4〕,可能導致腫瘤相對生物效應降低〔5〕。容積旋轉調強(VMAT)是IMRT的新形式,機架運動的時候,多葉光柵(MLC)葉片也不停運動形成各種形狀,劑量率、機架旋轉速度都是變化的。VMAT是更加復雜的IMRT,已經應用在許多腫瘤的治療上,在腦瘤、前列腺癌、宮頸癌上均取得較好的療效〔6~8〕。本文通過比較老年患者仰臥位部分弧容積旋轉調強(PVMAT)和5野固定野動態調強(DIMRT)技術在上段食管癌放療中的劑量學差異,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選取接受調強放射治療的食管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57~80歲,平均(70.2±6.4)歲,中位年齡73歲,男5例,女5例。
1.2 定位方法 患者均采用仰臥位,熱塑體膜固定,在自由呼吸狀態下應用東軟CT模擬機行放療前定位,掃描層厚為0.5 cm。掃描圖像通過瓦里安Aria網絡系統傳輸到Eclipse11.0治療計劃系統(TPS)。
1.3 靶區勾畫和處方劑量要求 醫生在TPS上勾畫腫瘤靶區(GTV),臨床靶區(CTV)包括GTV前后左右外擴0.5 cm,上下兩端外擴3.0 cm,同時包括鎖骨上、淋巴引流區,根據解剖屏障作相應調整。計劃靶區(PTV)為CTV上下外擴1.0 cm,前后左右外擴0.5 cm。95%PTV處方劑量60.0 Gy,分次劑量2.0 Gy/次,5次/w。危及器官(OAR)包括雙肺和脊髓。OAR限量:雙肺V20<28%、平均劑量(Dmean)<15 Gy,脊髓最大劑量(Dmax)<45 Gy。
1.4 治療計劃設計 物理師采用瓦里安Eclipse11.0計劃系統,所有計劃采用AAA算法,MLC為60對,中間40對為0.5 cm寬,兩邊分別為10對1.0 cm寬。選擇6MVX射線制定計劃。PVMAT計劃采用1個順時針181~179°弧加1個部分弧逆時針90~270°。DIMRT選用5個固定野動態調強。PTW729平板劑量儀和Octavius 4D驗證計劃〔9〕。
1.5 計劃評價 通過劑量體積直方圖(DVH)評估靶區和OAR的劑量分布。將處方劑量歸一到95%的PTV體積,兩種計劃的靶區和OAR分別進行分析和評價。(1)PTV的評價指標:靶區劑量適形性指數(CI)和均勻性指數(HI)評估靶區劑量分布。CI采用Vant′Riet〔10〕公式,CI =(TVRI/TV)×(TVRI /VRI),TV為靶體積,TVRI為95%處方等劑量線包繞的靶體積,VRI為95%處方等劑量線包繞的體積,CI越接近1說明適形度越好。靶區劑量HI參考ICRU 83號報告,定義為HI=(D2%-D98%)/D50%,D2%、D98%、D50%分別為2%、98%和50% PTV體積的接受劑量〔11〕,HI值越小說明靶區劑量分布越均勻。(2)OAR評價指標:雙肺的V5、V10、V20、 V30、Dmean和脊髓的Dmax。(3)治療跳數和治療時間。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行t檢驗。
2.1 等劑量分布比較 同一層橫斷面比較,PVMAT計劃及DIMRT計劃差異不大,見圖1。
2.2 靶區的CI和HI比較 PVMAT計劃與DIMRT計劃CI分別為(0.82±0.074 vs 0.80±0.089;t=1.76,P>0.05);HI分別為(0.067±0.022 vs 0.063±0.017;t=0.67,P>0.05)。兩種計劃CI及H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圖1 兩種計劃橫斷面對比
2.3 OAR劑量評價 PVMAT計劃與DIMRT計劃比較雙肺的V5、V10、V20、V30、Dmean和脊髓的Dmax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PVMAT計劃雙肺的V20、V30和脊髓的Dmax優于DIMRT計劃,但DIMRT計劃雙肺V5、V10和Dmean 優于PVMAT計劃。見表1。

表1 兩種計劃雙肺和脊髓的劑量參數比較
2.4 跳數時間比較 PVMAT計劃和DIMRT計劃的機器跳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41.8±55.1)MU vs(1 011.7±235.9)MU;t=-8.64,P<0.05〕,DIMRT機器跳數將近是PVMAT計劃跳數的2.3倍。由于PVMAT治療操作步驟較少,治療時間PVMAT計劃比DIMRT計劃時間短很多〔(131.2±8.26)s vs (252.4±70.60)s;t=-5.49,P<0.05〕。
VMAT作為IMRT和弧形治療的結合,通過優化機架旋轉的角度、調整MLC的形狀及輸出劑量率,對靶區進行強度調制。同時由于上段食管癌所處位置人體曲面弧度比較大,食管距體表的距離在人體縱軸方向自上而下變化較大,手術難度大,并發癥多,且很多患者都是中老年人,一般采取放射治療。為了保護脊髓和肺,本文設計PVMAT計劃從上方布野,可以分擔從脊髓和下部分肺組織穿射到達腫瘤組織的劑量。以減少放射性肺炎和脊髓炎的發生率。
IMRT能降低食管癌肺V20和V30,比三維適形具有更好靶區適形度,靶區劑量分布更均勻〔12〕。但也有不足之處。劉麗虹等〔13〕研究不同位置食管癌單弧VMAT計劃與IMRT計劃比較表明上段食管癌V5、V10增大,而V20、V30減小。美國放射腫瘤學協作組在一個前瞻性研究中發現,V20的大小與放射性肺炎的發生率高低有關,經多因素分析,V20是放射性肺損傷的獨立因子〔14〕。楊留勤等〔15〕經多因素分析認為全肺V30為發生大于2級肺急性放射反應的獨立相關因素。現在放射治療還主要以肺的V20為主要指標評價肺的劑量可接受度。近年來,肺低劑量研究增多,沈文斌等〔16〕研究食管癌三維適形照射肺低劑量與放射性肺炎關系時,經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雙側肺平均劑量、V5、V20和V25為患者發生大于1級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獨立影響因素。Jo等〔17〕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時進行單因素分析表明,全肺平均劑量(MLD)、V5、V10、V20均與放射性肺炎的發生率相關。本研究PVMAT計劃與DIMRT計劃比較得到了相似的結論,PVMAT計劃V5和V10增大和雙肺Dmean稍有增加,而V20、V30減小。本研究提供了一種供臨床參考的方法,到底是選擇小劑量大體積還是選擇高劑量小體積,具體選擇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梁健等〔18〕研究得到VMAT計劃脊髓最大劑量為43 Gy,比IMRT平均低1 Gy。高瀚等〔19〕比較食管癌VMAT和IMRT的Meta分析研究數據顯示,VMAT技術用于治療食管癌時能將治療時間比IMRT平均縮短至323.5秒,分析單次2 Gy組別時機器跳數平均減少了134.2 MU。本研究PVMAT計劃同樣也減少脊髓的最大劑量。治療時間也大幅減少,與高瀚等〔19〕統計分析的結果一致。但靶區的適形度和均勻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由于方法及所用的加速器和計劃系統算法不同,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
綜上,食管癌的放療技術不斷發展。IMRT則無論在靶區優化和正常器官保護方面優于三維適形放療。PVMAT技術在治療時間、治療跳數等方面有較大優勢。在靶區適形度和均勻度方面比DIMRT更優或相當,正常器官保護方面優劣參半。因為其還處于發展階段,各種功能技巧需要不斷開發運用及算法需要不斷改進,患者的療效是否得到改善也需要醫生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