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0~2017年重大網絡輿情事件為樣本"/>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景鈺棟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隨著中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輿情也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出現了專業的網絡輿情研究機構如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和各高校的輿情實驗室等,相關的網絡輿情軟件也在不斷完善。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數是從新聞學、傳播學等不同的學科和他們的衍生領域對網絡輿情進行分析探討。然而,網絡輿情研究具有復雜的特性,雖然目前研究的類型多樣,但還缺乏一些具有普遍性規律的研究。
要研究網絡輿情演變,首先要對網絡輿情的概念有一個清晰的界定。而對于網絡輿情,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姜勝洪認為“網絡輿情是指在網絡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網民對執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1];王國華認為“網絡輿情是指信息通過互聯網傳播后,人們對各種事件的刺激而產生的對于這些事件的所有行為、態度、情感和意見傾向的集合”[2];天津社科院的劉毅對網絡輿情進行綜合性研究,他則認為“網絡輿情就是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的各種不同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3]。因此,網絡輿情演變,是網絡輿情通過信息化的傳播方式[4],憑借廣大網民情感、態度、想法的表達和媒體報道的推動,在政府相關部門和其他因素的干預下,從萌發到高潮再到消退的過程。研究網絡輿情演變過程,就是要研究網絡輿情的萌發、高潮及最終消退,進而發現演變的特性。
網絡輿情的研究從2005年開始起步,一直在飛速發展,至2018年11月有9616篇文章發表,其中2016年文獻發文量達到頂點。相比之下,網絡輿情演變的相關研究明顯不足,至2018年11月總發文量為323篇[5]。利用中國知網(CNKI)指數數據庫,將“網絡輿情”和“網絡輿情演變”進行關鍵詞對比檢索,可以發現每年包含“網絡輿情”關鍵詞的相關文獻量遠遠高于包含“網絡輿情演變”關鍵詞的相關文獻量(見圖1)。再對這些包含“網絡輿情演變”關鍵詞的文獻進行細分,會發現大多數的研究都是單獨分析某一重大的網絡輿情事件的演變過程,這些論文分析得都非常詳細,然而單獨的某一網絡輿情事件畢竟有其特殊性,得出的規律結論未必能適合普遍的輿情發展態勢,因此目前急需對大量的網絡輿情事件進行演變研究,從而得到具有普適性的研究成果。

圖1 以“網絡輿情”和“網絡輿情演變”為關鍵詞對比檢索
網絡輿情事件都會經歷從萌發到消亡的過程,其演變過程可分為多個階段。目前,大多數學者通過建立傳播階段模型對網絡輿情傳播階段進行研究,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提出了三階段、四階段、五階段和六階段模型[6]。本文以現有理論為基礎,經過研究認為三階段模型最為簡單清晰,但有時不能夠較為完整地還原網絡輿情的演變過程,因此必要的時候在三階段模型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反復階段,即萌發、高潮、消亡和反復四個階段。綜合2010~2017年年度重大網絡輿情事件(共160件,每年20件),筆者將網絡輿情分為民生類、公共安全類、社會矛盾類、時政類以及娛樂和公眾人物類網絡輿情這幾種類型,盡管網絡輿情事件在類型上有所區別,但在他們的演變過程卻存在著趨同性,因此以“山東于歡案”為例對網絡輿情的演變過程進行討論。
山東于歡案的輿論由《南方周末》報道《刺死辱母者》所引發,它的傳播延續了紙媒原創、門戶網站傳播和社交網絡熱議的輿論生成發酵經典路徑[7]。
山東于歡案是典型的社會矛盾類輿情,極易引發網民的“代入感”,發揮移情作用,引起網民受眾的共鳴,因此可以迅速吸引網民的注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3月23日《南方周末》紙媒對于歡案做出深度調查報告《刺死辱母者》的當日和24日兩天時間里,并未引起廣大網民和媒體的關注,此時山東于歡案只是局限在一個區域性地方事件被討論,沒有形成有效的用戶意見交互,影響也沒有擴散開來。這時網絡輿情處在萌發狀態,但這種狀態并不會持續很久,只需要一個契機便可以引爆輿情。
直到這篇報道被《南方周末》網頁版刊登,眾多媒體相繼轉載,微信朋友圈開始呈爆發性態勢傳播,輿情事件熱度迅速上升,在更大的范圍傳播和擴散,網絡輿情迅速進入高潮階段,輿情事件的獲知群體及彌漫空間持續擴大[8]。而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年齡和不同性別的網民在價值觀上的差異投射到網絡上呈現出的輿論分化,當判決結果和社會公眾一般的心理期待相去甚遠時便會引起社會輿論的反彈,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輿情演變熱度的增加。在出現輿情分化的同時還會出現圈層化現象,即一些階層發聲群體會相互抱團,相互聲援,一些觀點極易在這些圈層中得到固化,從而逐漸成為普遍認識。意見領袖也會相繼介入,發表他們具有代表性的言論,從而引起網民的大量轉發和評論。如作家易中天鼓吹于歡血性男兒既是正當防衛也是見義勇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光權指出案中的不法侵害令人發指,于歡應屬正當防衛;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興良指出警察未能有效解除不法侵害,且將網民的關注點引向對我國刑法制度性的反思[9]。意見開始整合,網民間也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意見等。隨著越來越多的細節暴露在網民的視野中,網民的關注焦點由對事件本身的態度轉變為事件的解決情況,給相關主管部門造成壓力[10],如大量網民關注于歡案二審的結果,并引發廣泛的討論。
這時次生輿情事件成為推高網絡輿情走勢的動力,2017年3月26日濟南公安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則“毛驢懟大巴”的微博,暗諷網民是驢,將輿情熱度推向新的高峰。網民在傳播轉發已知信息的同時,對事件進展充滿焦慮,迫切希望知曉新的情況,這時山東聊城官方未能正面準確反饋,采取“鴕鳥政策”造成網民不滿,而公信力下降帶來的質疑情緒在網絡平臺上持續升級,濟南公安的“毛驢懟大巴”事件成為了網民情緒發泄的突破口。2017年在3月26日網絡輿情達到頂點,最高檢、山東公檢法等部門就山東于歡案進行集體回應,及時和解了激憤的輿情,平息了負面輿論,讓網民的關注方向從對涉事機構憤怒的“指責”逐漸轉向了對案情本身理性的“探討”,網絡輿情開始降溫。
有時政府官方的正面回應在網絡輿情事件中并非一定能使輿情降溫,如“廈門公交大火事件”中政府的新聞發布會反而激化了網民參與輿情的情緒,輿情升溫造成了網絡輿情演變的第二次高潮。從于歡案可以看出,網絡輿情的主力軍雖然是網媒,但象征權威性的傳統媒體的協同支持是功不可沒的,如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辱母殺人案:法律如何回應倫理困局》正確引導輿論回歸理性[11],華西都市日報結合調查走訪跟進報道《起底“辱母案”借錢方》[12],力圖還原事實真相。在多方配合下網絡輿情自然冷卻,加上新的輿情熱點產生,網民的注意力被吸引,網絡輿情進入消亡階段。
反復階段嚴格來說應該是消亡階段的一個分支,且并非所有的網絡輿情在演變過程中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反復階段的網絡輿情熱度往往不能達到高潮階段的高度。在山東于歡案中,這個反復階段是因2017年5月27日山東高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于歡案”(即“于歡案”的二審)而開始的,熱度遠低于一審判后的輿論高峰期。經過消亡階段政府的官方回應后,網民迫切想看到二審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因此相關的討論迅速席卷各大網站、論壇和社交網絡平臺,極大地引起了網民和新聞媒體的關注。值得一提的是經過高潮階段和消亡階段后,偏激的言論被淹沒,網民更加傾向于理性地思考案件本身的審理結果,這與采取公開審理和微博直播審理的方式應該是有很大關系的,司法的公正性得到監督,滿足了網民的需求,輿論監督和司法系統獲得了良好的互動。該階段輿情在2017年6月23日達到峰值,此時于歡案二審作出宣判,新浪、搜狐、鳳凰網、網易、騰訊五大商業門戶網站累計有46萬余人參與,2萬余條評論[13]。媒體和網民大多數支持二審的判決,并指出是輿論和司法的雙贏。之后輿情總體開始呈現下降趨勢,逐漸回復到緩慢消亡的狀態,最終趨于平靜。但這種狀態并不代表輿情的終結,在下一次出現相似事件時輿情將以更加猛烈的態勢爆發。

表1 2010~2017年重大網絡輿情事件發生的年份和月份交叉表
通過對中國知網現有的網絡輿情演變規律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和記錄,筆者發現這些研究成果通常以重大網絡輿情事件作為研究的樣本,進而研究其演變的規律并進行相關總結。因此,本文采用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所發布的2010~2017年《社會藍皮書》中“互聯網輿情報告”的數據,以其中列出的歷年年度重大網絡輿情事件為樣本(共160件,每年20件),對網絡輿情的演變規律進行分析,將網絡輿情演變的規律分為三個方面,即時空規律、信息源媒介規律、介入節點規律來進行研究,希望總結出網絡輿情演變的一般規律。
1.網絡輿情演變的時間規律。利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 22.0統計整理這些網絡輿情事件發生的年份和月份,如表1所示,可以總結出網絡重大輿情事件發生最多的月份為8月,之后依次為3月、7月和5月、6月。因此,在8月份,網絡輿情的演變應該是最為明顯的,相關部門在這段時間里應當密切關注網絡輿情的演變情況。
2.網絡輿情演變的空間規律。利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 22.0對其中網絡輿情事件的輿情演變地域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所占比重最大的是遍及全國范圍的網絡輿情事件,為28.75%,這些事件大多數涉及民生問題,如“各地房產限購”“多地爆集資案”“香港限奶令”“柴靜霧霾事件”等,因此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全國網民關注和討論,從而引起群體的共鳴,產生重大輿情。
從表2可以看出,網絡輿情的演變主要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西部欠發達地區以及華東、華北、華南人口稠密地區。北京在重大網絡輿情事件起源地中占比較大,其政治中心的地位使得網民中各層面的人群分布豐富,居民的網絡信息交互頻繁,依托于移動互聯網的信息分享和意見交流,如“兩微一端”,越來越多地成為社會輿論的發源地和發酵平臺[7]。因此,網絡輿情可在這樣的地區迅速爆發,產生具有一定影響的網絡輿情事件。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及時公開相關細節,保障信息的透明,滿足網民對信息的需求,可以從源頭上減小重大網絡輿情事件的產生幾率。

表2 2010~2017年重大網絡輿情事件的產生地
利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 22.0對重大網絡輿情事件的信息源媒介進行搜集和編號后,再進行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在這160個事件中,傳播信息源媒介占比最高的是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約占37.32%,其次是國家級新聞機構,約占34.51%。這個數據可以表明,導致網絡輿情演變的源頭大多數集中在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移動端逐漸取代了客戶端在網絡輿情獲悉方式上的地位,網絡輿情從這些地方開始萌發,也使得網絡輿情能夠更加快速地擴大受眾范圍,從萌發階段進入高潮階段,這些用戶層面信息交互更容易引發彼此間的共鳴,甚至形成圈層化現象,有關部門應該更加注意移動端的網絡輿情演變情況。相較于地方新聞機構,國家級新聞機構的信息更容易引起網民的關注,筆者推測這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存在一定關系,因此地方新聞機構在網絡輿情演變中起到的積極作用也受到一些限制。國家級新聞機構發布的信息具有權威性,內容大多數是有關民生和相關政策的,涉及網民自身利益,所以能夠引起網絡上廣泛的討論,為網絡輿情熱度的提升蓄勢。門戶網站和網絡論壇也是較大的網絡輿情演變信息源,這些媒介擁有固定的用戶群體,他們的意見在交流整合后能夠迅速成為一個群體的普遍認識,在網絡輿情演變中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要防止群體極化的情況產生,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引導網絡輿情走向,避免輿情在演變過程中失去控制,產生網絡輿情危機。

圖2 2010~2017年重大網絡輿情信息源媒介分布
1.新聞媒體。新聞媒體是網民獲取網絡輿情事件信息的首要途徑,這其中包括傳統新聞媒體(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新聞媒體。網絡輿情事件的爆發往往都始于新聞媒體的報道,這其中傳統新聞媒體的準確性應該是最高的,但其在時效性上遠落后于網絡新聞媒體。然而,即使是網絡新聞媒體有時也不能做到實時播報,存在一定的時間差。這種時間差便會使得網絡輿情的演變發生很大的不確定性,當網民得到的信息不確定、不完整,而官方的新聞媒體干預并未及時跟進,網絡輿情事件將變得不可控,網絡輿情可能會隨著網絡推手的不斷運作朝著負面方向發展,從而導致輿情危機的產生,如“雷洋事件”“江蘇湖北等地高考減招風波”等。同樣,新聞媒體如果能夠對網絡輿情進行強有力的干預,雖然新聞媒體所帶來的后續信息并不會直接決定網民的看法,但議題的改變將影響網民對事件進展的態度評價,如“薄熙來案”“中央對周永康立案審查”,新聞媒體傳達中央反腐的決心,積極地引導了網絡輿情演變的方向。
2.意見領袖。意見領袖之所以能作為網絡輿情演變的介入節點,在于意見領袖在網絡輿情導向上的關鍵作用。意見領袖既是網絡輿情傳播的中介,又能夠對網絡輿情進行有選擇性描述和補充,增強其傳播的效果。他們將獲得的信息加工、整理,最終形成自己的想法,并將這種想法傳播給更多的網民,如“山東于歡案”“榆林產婦墜亡事件”等網絡輿情事件中意見領袖極大地縮短了網絡輿情從醞釀到爆發的演變時間。意見領袖能夠很容易地控制網絡輿情的傳播[14],網絡輿情的演變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而具有可操作性,即密切關注意見領袖評論和與其產生共鳴和反饋的內容,切斷不良輿情的傳播渠道,便能夠把握網絡輿情演變的方向,促進正面輿情的發展,遏制負面輿情的擴散,最終使網絡輿情走向衰亡。
3.普通網民。普通網民會傾向于選擇涉及自身利益或密切相關的網絡輿情事件,參與其傳播和討論,網絡輿情事件的話題敏感性和公共性影響了事件爆發的猛烈程度和擴散范圍的大小[15]。這也是為什么在2010~2017年年度重大網絡輿情事件中類似于“廣東茂名PX項目群體事件”“蘭州自來水苯含量超標事件”“柴靜霧霾事件”這類民生類網絡輿情事件占比重較大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網絡輿情演變中,普通網民作為受眾群體,也是一個介入節點,初期可能網民對事件只是單純地轉發評論,網民之間的互動程度不高,也不能推動網絡輿情的發展,網絡輿情可能只保持在某一個狀態。但一段時間后,如果網民間的交流或某一個網民的觀點能夠引起大量網民的共鳴,從而大量轉發或激起更熱烈的討論,普通網民便也有成為意見領袖的可能性,會極大地影響網絡輿情的演變,決定網絡輿情事件是向正面還是負面方向發酵,決定網絡輿情是持續爆發還是逐漸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