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南秀
摘要:利率市場化問題是近幾年來我國金融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經歷了從利率控制到市場化制度變遷過程,這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經過數十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成,原有利率控制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資本市場價格扭曲不利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利率? 利率市場化
從2015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徹底取消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存款利率上限全部放開。這是自1996年我國開始利率市場化以來,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終于取消了對所有主要利率的控制。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但這并不意味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完成。各國和各地區都重視利率的重要性,利率在國家戰略和管理政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利率對投資、儲蓄和貨幣發行的影響更大。利率市場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金融改革發展趨勢的需要。不論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從金融體制改革的角度,起到了諸多積極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利率市場化的大趨勢無法更改。
一、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央行放松了對商業銀行利率的直接管控,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主調節利率水平,央行通過制定和調整再貼現率、貸款利率和公開市場買賣證券等間接調控手段,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來間接反映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利率市場化包括利率決定、利率結構、利率傳導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
第一,金融機構享有利率決定權由;
第二,利率結構不論是數量結構、期限結構還是風險結構均由由市場主動選擇;
第三,金融市場的導向性利率,由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和短期國債利率形成,作為基準利率發揮“指示器”作用;
第四,政府或央行間接影響利率。
中央調控的過程如圖1所示。
需要說明的是,利率市場化不是徹底廢除政府或有關部門對利率的干預,而是由直接干預轉為間接干預。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市場,市場利率逐漸成為利率體系的主體。貨幣管控部門借助貨幣政策和金融工具影響基準利率,通過基準利率來影響市場利率,通過各種市場利率的相互作用影響整個利率體系,最終實現利率目標。
二、目前我國利率管控現狀
1982年1月,國務院授予中國人民銀行20%的利率浮動權。確定利率水平后,作為央行中國人民銀行,可以在百分之二十的范圍內調整利率。近40年來,中國經濟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利率市場化為人民幣存款利率、貸款利率的改革開辟了一條漫長的道路。2004年,貸款的上限被放寬(只有城鄉信用社的貸款利率限制在基準利率的2.3倍),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的浮動上限達到百分之七十。允許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順利實現了“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階段性目標。2008年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改革,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繼續向下浮動,達到基準貸款利率的0.7倍。2012年6月以來,全球金融危機嚴重沖擊我國。6月8日,人民銀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之后,存貸款基準利率一直趨于下降趨勢,流動性得以充分釋放。2013年7月20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取消了貸款利率0.7倍下限,由金融機構自主決定貸款利率,基準貸款利率僅作為金融機構定價的參考。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至此,逐步深化存款利率市場化,成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核心。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通貨緊縮頻發,各項經濟指標不盡如人意。為釋放流動性,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央行開展了五次降息業務。2015年3月1日,央行調整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幅度上限為基準利率的1.3倍。2015年5月11日,央行再次調整了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同時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原來的1.3倍調整為1.5倍。同年10月24日,不再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存款利率浮動設置上限,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個百分點。至此,基本放開對存款利率的管控,以完善利率的市場化形成和調控機制,加快貨幣流通速度,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
三、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的必要性
在我國現行利率體制下,我國利率的制定權和管理權集中在人民銀行,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只有執行權和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的一些極其有限的浮動權。這種利率管理體制,給我國經濟金融健康發展帶來了諸多弊端。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迫在眉睫。
(一)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利率市場化
1.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在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創新、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信貸資金是國家實施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西部大開發等重要戰略措施的重要支撐。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堅持服務實體經濟,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對商品和服務價格放開,實行市場調節,由經營者自主定價,資本價格仍由央行決定。由于這兩者價格形成機制的差異,價格信號的不一致和不協調,阻礙了貨市場對資本資源的有效配置。要解決價格信號的不一致和不協調問題,利率就要市場化。
2.宏觀經濟調控需要利率市場化。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是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運行為主要經濟手段的間接性調控。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宏觀調控手段對價值杠桿和市場機制的依賴越來越強;另一方面,上世紀90年代末,為了盡快扭轉通貨緊縮,而采取的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有更加靈活、更加有效的貨幣政策和貨幣手段與之相配套,而在現行的利率體制下,政府的直接定價成本太高。這是利率市場化的主要動因。
3.全球經濟一體化需要利率市場化。首先,我國加入WTO后,國際金融資本最終會參與國內競爭。按照國際公認的共同市場規則運作,金融業改革迫在眉睫。其次,未來經濟發展的主流,是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網絡經濟,在這互聯互通的新時代,無疑網絡銀行將成為適應網絡經濟發展的創新之舉。創新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帶來了服務的價格優勢。利率市場化更利于促進貨幣市場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緩解利率約束帶來的各種問題,有利于在利率市場自我調節機制下平衡市場發展。利率市場化可以從宏微觀兩個角度促進貨幣市場的轉型和發展。從微觀上看,它可以從促進貨幣政策的快速和有效傳導。它為貨幣政策調控手段的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并在國際金融貨幣市場中充分發揮利率作用。
(二)利率市場化是保證我國金融體系健康發展的前提
推進利率市場化,可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助推經濟平穩運行,提高存款利率,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保證我國金融體系健康發展。
1.轉變銀行經營機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銀行是資本流通運營的中心,銀行改革直接關系到金融改革的成敗。這就要求在銀行體制改革和商業銀行商業化過程中,明確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職能,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明晰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使商業銀行職能趨于合理化。實現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行政管理向市場管理的轉變。從事以市場為導向的金融業務活動,轉變經營理念,最終實現利潤最大化。突顯出利率對銀行的特殊重要性。為了最終實現銀行的經營目標和自身利益,為銀行經營提供真實信息。商業銀行必須直接面對市場,參與市場競爭,接受市場評估,擺脫對中央銀行的過度依賴。
2.利率市場化是金融業面對國際金融市場發展趨勢的需要。全能型銀行體系逐漸成為國際金融業的主流,多元化經營和混業經營的發展是將成大趨勢。近幾年來,國外大型跨國金融企業并購熱潮日益高漲,國際金融企業朝著規模化、集團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可以預見,我國金融行業的分業經營模式遲早會被打破。在一定程度上商業銀行參與保險業務,保險公司涉足證券行業,銀行業與證券業相互滲透,雙方合作將繼續加強。由此,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不僅為金融機構規模的擴大創造條件,而且也為以后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兌換創造條件。同時通過資本市場工具和市場導向,為金融機構之間未來的大規模并購創造條件。
3.有利于貨幣資源的優化配置。利率市場化是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的重要方面,資金是重要的生產要素,需要優化生產,合理配置。在固定利率管理體制下,由于沒有完善的市場機制,資金配置難以從低效益部門合理流向高效益部門。進行利率市場化后,把利率交給了市場,資本不再向收益率低于市場平均水平的企業流動,依靠政府支持或行政力量貸款的那些企業將無法獲得資金。這樣,利率市場化后,整個社會的投資效率水平將提高,貨幣資源配置將會更加有效合理。從長遠來看,優化資源配置,必然會引起投資效率和經營業績的全面提高。利率管理體制的變化,使以前那些難以獲得貸款資金支持的困難企業和中小企業獲得信貸資金支持也成為可能。進行利率市場化,有利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促進企業更好的發展。
綜上所述,利率市場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必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有利于建立市場傳導機制,使央行能夠有效利用利率政策進行宏觀調控。貨幣市場發展形成的具有較強導向作用的利率信號,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抑制非正規金融活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以此維持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因此,利率市場化不但提高了我國金融行業的競爭力,而且有助于我國金融行業應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挑戰。
參考文獻:
[1]陳子豪.中國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問題[J].經濟研究導刊,2018,No.363(13):51-52.
[2]王立勤.當前我國利率市場化問題之我見[J].財經界(學術版),2017(04):29+31.
[3]孫振偉.利率市場化問題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7(7):254-255.
(作者系甘肅財貿職業學院副校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