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菊 余弟峰
摘要? ? 對晚播小麥的優劣勢進行分析,針對晚播小麥的生育特點,提出選用耐遲播品種、加大播種量、提高播種質量、科學施肥、加強田間管理等技術措施,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 ? 小麥;晚播;栽培技術;優勢;劣勢;安徽壽縣
中圖分類號? ? S51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2-0019-01
近年來,由于冬季氣候變暖,壽縣小麥的適宜播種期較往年推遲10 d左右,半冬性小麥的適宜播種期由往年的10月上中旬推遲到10月中下旬,春性小麥的適宜播種期由10月下旬延遲到11月上旬。同時,由于水稻種植模式的改變,水稻成熟期明顯推遲,小麥播種期也隨之推遲。如果正值播種高峰期的10月中下旬陰雨天氣多或者發生秋旱,小麥播種期甚至需推遲到11月底至12月初。壽縣2016年和2017年連續2年小麥播種期間遭遇連陰雨天氣,導致小麥無法適期播種,播種推遲1個月有余。晚播小麥由于冬前積溫不足、分蘗少,產量較適期播種小麥有所降低,但晚播小麥也有相對的優勢,如果加強管理,仍然能獲得較高產量。
1? ? 晚播小麥的優劣勢分析
1.1? ? 優勢
一是成穗率較高。晚播小麥冬前積溫不足,難以形成大分蘗成穗,以主莖成穗為主,所以成穗率較高。二是晚播小麥生育進程延遲,生育期縮短,施肥次數和用工減少。晚播小麥施足基肥后,冬前和返青期基本不施肥,主要重施拔節孕穗肥,施肥次數和用工明顯減少。三是有利于病蟲害防控。晚播小麥冬前感染紋枯病時間短,蚜蟲遷入量也大幅減少,春季病蟲害發生程度相應較輕。晚播小麥幼穗分化開始遲、時間短、發育快,揚花期相對集中,利于開展以赤霉病為主的穗期病蟲害防治工作[1]。近3年來,壽縣小麥赤霉病均為大發生,對小麥的品質和產量影響極大。調查表明,以春性品種為主的遲播麥田赤霉病病穗率明顯較低。
1.2? ? 劣勢
一是適期播種的小麥出苗期7 d左右,晚播小麥由于播種后氣溫偏低,出苗期延長到10 d以上,同時出苗率降低。二是越冬期主莖葉齡偏少,分蘗少或無分蘗,個體弱,難以形成壯苗越冬。三是返青拔節期群體較小,拔節時間推遲。四是穗分化時間短,不孕小穗和小花增多,穗數和每穗粒數減少,千粒重下降,籽粒商品性差[1]。五是成熟期略有推遲。播種期推遲對小麥生育進程的影響主要是縮短了小麥營養生長階段,生殖生長階段變化不大,一般晚播小麥的成熟期較適期播種小麥只推遲3 d左右。
2? ? 晚播小麥栽培技術
2.1? ? 選用以春性品種為主的耐遲播品種,以種補晚
晚播小麥宜選用抗寒性較好、分蘗性強、營養生長時間較短、灌漿速度快、成熟期較早的春性品種,以達到足穗、大穗、粒重的高產結構[2]。目前,適宜壽縣的晚播小麥品種主要有揚麥13、揚麥15、鎮麥9號、寧麥24、蘇麥188等。
2.2? ? 加大播種量,以密補晚
晚播小麥由于播種晚,冬前積溫不足,單株分蘗顯著減少,用常規播種量必然造成穗數不足,影響產量的提高。因此,加大播種量,依靠主莖成穗是晚播小麥增產的關鍵。應根據播期和品種的分蘗成穗特性,確定合適的播種量。一般晚播小麥每推遲1 d,播種量增加7.5 kg/hm2,最高播種量不超過337.5 kg/hm2。基本苗控制在300萬~375萬株/hm2,最多不超過450萬株/hm2。
2.3? ? 提高播種質量,以質補晚
堅持適墑播種,搶墑播種,對墑情不足的田塊要整畦灌水,造足底墑,使土壤沉實,無明暗坷垃;遇到連續陰雨天氣,力爭做到“寧遲勿爛”。為使晚茬麥早出苗,宜推廣浸種催芽播種,可比播干種早出苗2~3 d。未催芽的,于播種前曬種,提高種子發芽勢,并于播種前1 d用拌種劑拌種。水稻秸稈還田后應精細整地,適當淺播,可充分利用前期積溫、減少種子養分消耗,一般播種深度以3~4 cm為宜,播后鎮壓,防止土壤暄松,使根土密接,保墑防凍,確保安全越冬。
2.4? ? 科學施肥,以肥補晚
晚播小麥施肥應遵循“簡化施肥,前控后促”的原則。晚播小麥由于基本苗較多,生育期延遲并縮短,以春發為主,應減少施肥次數和肥料用量,前期施肥量要適當降低,以防無效分蘗多、群體偏大,中后期適當增加施肥量。壽縣晚播小麥產量一般在4 500~5 250 kg/hm2,需施純N 180~210 kg/hm2、P2O5 90 kg/hm2、K2O 180 kg/hm2,氮肥中基肥、拔節孕穗肥分別占60%、40%,磷鉀肥基肥和追肥各占50%。
2.5? ? 加強田間管理,以工補晚
一是抓好麥田溝系配套,防澇防漬。積極開挖田內“三溝”和疏通田外“三溝”,力爭做到內外“六溝”相通,不留“實心田”,返青后要及時清溝理墑,排除田間積水,做到雨止田干,有效提高小麥抗漬能力。二是適期用藥,控制草害。提倡播種后進行土壤封閉,春季對雜草達標田塊進行化學除草,掌握在日均溫5 ℃以上時進行,選擇對路藥劑,嚴格按照推薦藥量使用,防止產生藥害,注意在拔節前結束并避開寒潮。三是鎮壓劃鋤,促苗健壯生長。根據晚播小麥的生育特點,返青期促小麥早發快長的關鍵是提高溫度,管理的重點是鎮壓、劃鋤,對增溫保墑、促進根系發育、培育壯苗,增加分蘗作用明顯[3]。四是加強病蟲害防治。返青后及時防治小麥紋枯病、蚜蟲。抽穗至揚花期做好以赤霉病為重點的“一噴三防”工作,補肥保綠防早衰,保粒增重,確保豐收[4-5]。
3? ? 參考文獻
[1] 邢君,汪新國,田靈芝.安徽省小麥苗情監測技術手冊[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 張文彬,儲可敏,王士華.晚播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3):46-47.
[3] 楊立國.小麥種植技術[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4] 費明振.沿淮晚播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及綠色防控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9(8):102.
[5] 劉翠蓮,王穎,劉秀梅,等.晚播小麥生育特點及配套栽培技術[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7,34(6):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