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 馮曉霞
摘要? ? 為了解決水稻生產過程中病蟲害防治困難的問題,探索水稻簡便、高效、安全的新型施藥方式,2018年6—10月,選用6%吡蚜酮·氯蟲顆粒劑、5%噻蟲胺顆粒劑、10%噻呋酰胺·三環唑顆粒劑、30%稻瘟靈顆粒劑等藥劑,開展水稻主要蟲害(稻薊馬、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和病害(紋枯病、稻瘟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撒施藥劑的防效不低于農戶噴霧用藥的防效,能夠控制水稻病蟲害發展蔓延,解決水稻用藥難的問題,可起到提前預防病蟲害的作用。
關鍵詞? ? 水稻病蟲害;撒施用藥;噴霧用藥;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 S435.1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2-0082-01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嚴重影響其產量與質量。霍邱縣處于沿淮地區,是水稻種植大縣。水稻生產過程中,常規的噴霧施藥操作比較困難。撒施用藥,藥物在田間緩慢釋放,能夠更有效地全程控制水稻主要病蟲害。因此,本文以撒施藥劑取代常規噴霧,探究該施藥方式對水稻全生育期中主要蟲害(稻薊馬、稻縱卷葉螟、稻飛虱、二化螟)和主要病害(紋枯病、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以期建立水稻病蟲害撒施藥劑防治模式,使水稻病蟲害防治更簡易、高效、安全。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霍邱縣水稻高產創建示范稻田內進行,前茬作物為小麥。
區域內發生的病蟲害主要包括稻薊馬、稻虱(白背稻虱、褐稻虱、灰稻虱)、卷葉螟、二化螟、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發生危害程度因品種和管理水平而異,區域內三化螟、大螟發生極輕。稻縱卷葉螟:6月28日為四(2)代二齡幼蟲高峰期,8月10日為五(3)代二齡幼蟲高峰期。稻飛虱:8月3日是以三代白背稻虱為主的若蟲高峰期,9月2日是以四代褐稻虱為主的若蟲高峰期。由于示范區田塊破口均較遲,天氣晴熱少雨,紋枯病、稻瘟病發病均較輕。
6—9月平均高溫分別為30、33、32、27 ℃,平均低溫分別為22、26、25、20 ℃,極端高溫分別為35、36、36、32 ℃,極端低溫分別為17、22、21、14 ℃,降雨量分別為71.0、69.0、147.0、63.5 mm。10月1—15日持續晴熱少雨,氣候溫和,雨水偏少。
1.2? ? 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6%吡蚜酮·氯蟲顆粒劑、5%噻蟲胺顆粒劑、10%噻呋酰胺·三環唑顆粒劑、30%稻瘟靈顆粒劑,均由河北博嘉農業有限公司生產;常規噴霧藥劑由農戶自行購買。
供試作物:雜交稻,品種為隆兩優1318。
1.3?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3個處理,即撒施用藥、噴霧處理、空白對照。撒施用藥:秧盤期,撒施6%吡蚜酮·氯蟲顆粒劑1 928 g/hm2+10%噻呋酰胺·三環唑顆粒劑1 928 g/hm2;破口前,撒施30%稻瘟靈顆粒劑1 928 g/hm2。噴霧處理即農戶常規噴霧防治;以不施藥作空白對照。撒施用藥、噴霧處理、空白對照的試驗面積分別為4 668、4 002、600 m2。5月7日育秧,6月9日機插,栽插株行距30 cm×16 cm,8月26日破口,10月 8日收割,全生育期140 d。處理區與對照區肥水管理一致。
1.4? ? 調查統計
1.4.1? ? 蟲害防效調查。①稻薊馬:每小區采用平行跳躍法調查10點,每點0.1 m2,調查小區葉片數及卷尖數,計算防效,只在本田返青至分蘗初期調查1次[1]。②稻縱卷葉螟:每處理采用五點取樣法共查100叢稻,統計卷葉率,與對照區卷葉率比較,計算相對防效,同時調查卷葉內有蟲率。③二化螟: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每處理調查100叢稻,統計枯心率或白穗數。④稻飛虱:采用對角線五點取樣法,每處理調查100蔸,計數稻飛虱活蟲數。計算公式[2]如下:
1.4.2? ? 病害防效調查。①紋枯病:根據水稻葉鞘和葉片受害癥狀程度分級,以株為單位,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連10叢,共50叢,記錄總株數、病株數和病級數,統計病情指數,計算防效。分級標準如下:0級,全株無病;1級,第四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以頂葉為第一葉片);3級,第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5級,第二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7級,劍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9級,全株發病,提早枯死[3]。②穗瘟病:在穗瘟穩定后(或蠟熟期)調查。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調查50叢稻,并根據以下分級標準記錄,統計病情指數,計算防效。分級標準如下:0級,無病斑;1級,每穗損失5%以下(個別枝梗發病);3級,每穗損失6%~20%(1/3枝梗發病);5級,每穗損失21%~50%(穗頸或主軸發病,谷粒半癟);7級,每穗損失51%~70%(穗頸發病,大部分癟谷);9級,每穗損失71%~100%(穗頸發病,造成白穗)[4]。病情指數和防效的計算公式[5-6]如下:
2? ?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撒施用藥處理對稻薊馬的防效達80%以上,明顯高于常規噴霧防治的田塊。
由表2可知,撒施用藥處理對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較好,枯心防效達76%,白穗防效高于80%,明顯高于常規噴霧的防治效果,較好地控制了二化螟的發生。
由表3可知,撒施用藥處理在分蘗期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理想,防治效果略高于自主用藥田塊,拔節孕穗期的保葉效果較好。
由表4可知,各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均高于80%,分蘗期的防治效果優于孕穗期。
由表5可知,撒施用藥處理對水稻紋枯病防治效果理想,水稻整個生育期紋枯病都發生較輕,明顯高于自主用藥的田塊。
整個生育期未見稻瘟病發生。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撒施用藥對水稻整個生育期的病蟲害控制效果理想,尤其是對紋枯病和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較好。撒施用藥技術通過簡便施藥和藥物緩慢釋放來達到提前預防水稻病蟲害的效果,而傳統施藥方式是在病蟲害發生后防治或通過預測防治適期來防治,傳統用藥方式的技術要求較高,往往因藥劑種類、防治適期、防治機械和天氣等因素影響防治效果。建議初次撒施用藥要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實行,藥后10 d部分水稻會產生輕度藥害,除草要避開這段時間。在遷飛性害蟲和流行性病害暴發時,要及時噴施藥劑進行防治。水稻生育期長的要施藥2次,以確保防治效果。
4? ? 參考文獻
[1] 李云瑞,陳力,楊茂發,等.農業昆蟲學(南方本)[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37-40.
[2] 唐清杰,嚴小微,唐力瓊,等.海南水稻病害及關鍵防治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8(4):106-108.
[3]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作物有害生物測報技術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4] 孔繁玲.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1.
[5] 莫昌樂,劉祖斌,劉雪源,等.氯蟲·噻蟲嗪撒施對水稻害蟲的田間防治效果[J].湖南農業科學,2017(5):69-71.
[6] 高冬梅,唐春生.0.4%氯蟲苯甲酰胺GR撒施技術防治早稻二化螟與卷葉螟藥效試驗總結[J].南方農業,2017,1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