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菊 王立芹
摘要? ?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對園林施工建設也提出了更多要求。為了響應國家節能環保政策,在園林施工過程中應當應用節能型技術。本文概述了主動式和被動式節能技術,并介紹了園林施工中節能型技術的應用情況,以期為加快該技術的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 園林施工;節能型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 ? TV986.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2-0119-01
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生存環境污染及能源浪費問題也隨之加強。節能型技術應用于園林施工中充分體現出節能理念的重要性,對園林施工及施工企業有很大益處,給園林施工及施工企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1? ? 園林施工節能型技術
1.1? ? 主動式節能技術
為了增強園林施工過程中的節能性能,施工人員應當合理應用建筑設備。在合理安排建筑設備的過程中,也應加強對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的利用。例如,在園林施工建設過程中可將太陽能光伏板安裝在適當位置,并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進行儲存,從而減少園林設備對電能的需求[1]。雖然中國園林建設在主動式節能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在對節能技術的某些方面依舊應用不足,并且這種主動式節能技術在建設過程中對于建設專業性的要求較高,建設成本也較高,在眾多園林建設過程中依舊不能普及使用。
1.2? ? 被動式節能技術
被動式節能技術就是在園林建設施工過程中,對周圍環境進行充分考察,從而在園林設計過程中能夠充分考慮自然環境因素以及園林建設對當地環境的損害,以減少園林建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種被動式節能技術在應用過程中不需要過高的技術要求,目前已經在中國眾多的園林建設中廣泛應用。被動式節能技術除了能夠使資源的利用效率得到較高的提升外,也能在園林建設過程中有效減少建設資源的損耗[2]。
2? ? 園林施工中節能型技術的應用概況
2.1? ? 太陽能技術的應用
在園林建設過程中,一些建筑需要依靠大型設備施工,這些大型機械設備在提高園林建設效率的同時,也會增加建設過程中電力的消耗。為了減少園林建設對電力的消耗,可以在園林建設過程中,采用太陽能技術將太陽能轉變為電能進行電力供應。在園林建設過程中,切割石材、抽水澆水等較多流程都會消耗大量電力,雖然太陽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降低電力資源的消耗量,但是太陽能裝置在安裝使用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因此,在太陽能技術應用過程中,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和園林建設的環境進行安裝,盡量降低建設成本[3]。例如,可以將太陽能技術應用于綠色項目的施工建設過程中,這樣既有利于太陽能發電,又不妨礙綠色植物的正常生長,而且還會促進園林建設過程中各種植物的生長。在園林建設過程中除了考慮節能效果外,也應考慮節能技術的使用是否會造成不必要的環境破壞。太陽能節能技術在使用過程中,具有較高的可靠性與安全性,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污染,也不會在使用過程中受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具有較高的適應性。
2.2? ? 生活污水的利用
在園林施工過程中,除了應用太陽能外,也應考慮對園林建設過程和日常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污水進行利用。園林建筑一般都是為了人們休閑而建設的,建造地址也會選擇靠近居民住宅的位置。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有大量的生活污水流經園林建筑地。如果將污水直接排入下水道會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因而在園林建設過程中,應當對生活污水進行充分利用。在園林建設過程中,應當在園林施工現場安裝專用設備和管道,在進行園林污水處理時,可用凈化的污水澆灌植物。對污水的充分使用可以展現出園林建設過程中的節能理念,采取水循環措施,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達到了節能效果。
2.3? ? 節能施工材料、設備及施工工藝的利用
為了在園林建設過程中全面提高施工工藝水平,應在施工建設時,對節能材料進行合理化應用。例如,在施工建設過程中選擇螺絲進行鋼筋焊接,可以減少鋼材浪費,達到節能效果[4]。
3? ? 結語
加強生態園林建設是民生發展大計。目前,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眾多資源短缺的問題。因此,中國政府在發展過程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策略,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園林在建設過程中應當充分應用節能技術以及節能材料,不斷優化施工技術,使之在園林建設過程中達到良好的節能效果[5]。
4? ? 參考文獻
[1] 穆幸麗.園林施工中節能型技術的應用初探[J].智能城市,2018,4(8):29-30.
[2] 楊東.園林施工中節能型技術的應用探討[J].江西建材,2017(17):188.
[3] 繆茂坤.園林施工中節能型技術的應用探析[J].江西建材,2016(10):216-217.
[4] 鄭章發.園林施工中節能型技術的應用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6(8):59-60.
[5] 翟漢文.如何創建節能型風景園林施工技術[J].現代農業研究,2018(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