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莉
[摘 要]傳統節日周期性的復現,薪火相傳地延續著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價值堅守和不滅信仰。學校教育應注重優秀傳統節日的文化閱讀,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在閱讀、實踐、評價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文化閱讀;學科滲透;實踐體驗
中華民族擁有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這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傳統節日更是傳統文化中璀璨的明珠。筆者充分發揮傳統節日中教育智慧的主導作用,以多種形式引導孩子們去觸摸傳統節日之魂,在節日文化的傳承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中華文明五千年來一脈相承、從未中斷,一直延續至今。這其中,既得益于“書同文”,漢字起到了貫穿主線的偉大作用;也得益于傳統節日周期性的復現,薪火相傳地延續著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價值堅守和不滅信仰。于是,我們想到了閱讀先行。春節,承載著中華民族溫情、和諧的民族心結,發揮不可替代的“和合”功能,我們就推薦閱讀古詩《元日》《除夜作》《守歲》,梁秋實的散文《過年》,冰心的散文《童年的春節》等;清明節承載著思鄉、睦親情結,發揮著敬仰先烈、弘揚忠勇功能,一起閱讀葉圣陶的《過節》,白居易的《清明夜》,孟浩然的《清明即事》,還一起欣賞了《狼牙山五壯士》等長征系列影片;端午節承載著驅邪避疫祈求平安的期盼,我們的閱讀與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聯系起來;中秋節承載著對故土的眷念、對天下太平的期盼,我們開展了《月的意象》閱讀研究。重陽我們投身于一組寫給家鄉親人的書信閱讀,從鴻雁傳書中濡染綿綿的情愫……閱讀之后,我們結合“能仁大講壇”活動,讓孩子們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獲取的傳統節日的文化密碼、從中習得的文化力量和大家一齊分享,從而使傳統的節日文化和當下兒童鮮活的生活節奏相融合,互相滲透。
我們把傳統節日的教育教學貫穿于整個學科教學,并注重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例如:正月十五元宵節,語文課上,元宵文化聊一聊;音樂課上,元宵歌曲唱一唱;元宵節那天大課間活動時廣播里播放有關元宵節的歌曲,孩子們在歌聲中感受元宵節熱烈的節日氛圍;美術課上,動手動腦秀花燈;影視社團課上,元宵晚會我觀看;文學社團歡樂元宵我記錄。活動結束,一篇篇洋溢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習作記錄了孩子們的活動體驗,表達了孩子們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認同,抒發了孩子們的家國情懷。
我們力求從傳統節日中提煉出蘊藏著的寶貴資源,有機整合,滲透于各類學科,以助于引領孩子們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愛國情感,提高道德素養。
每年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節、中秋節等,我們都會設計開展“我的節日”系列活動,組織孩子參加各種節日的民俗活動,感受節日氛圍,體驗各種民藝,體悟傳統節日的中國元素,讓學生在參與傳統節日活動中得到快樂和收獲,促進傳統文化進入他們的精神和心靈。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把體驗活動按照一定的次序和層次,統籌加上整合,設計成了課程的形式展開。
可以說,我們充分挖掘了傳統節日的深厚文化內涵,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歡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并在傳統節日中了解偉大祖國的悠久歷史,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傳承中華美德,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在此過程中,能仁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了不斷的提高。
在整個傳統節日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都會為孩子積累許多過程性的文字資料和相關圖片和影像資料,每一次活動我們都會推出相關的微信報道,并發送到教師群、家長群,讓老師、同伴、家長、社會一同來見證傳統節日文化帶給我們的收獲和成長。同時,我們也秉承著鼓勵原則,對于學生在每一次的活動中取得的一點小進步,我們都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以激發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我們還設計了同伴互評表,對班級中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況從能力、態度、價值觀方面做一個多層面的立體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進取精神的提升。
對于在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學生我們會給他們頒發能仁激勵卡和活動小明星的獎狀。
傳統節日的周期性復現,引導人們脫離日常世俗時空,反復重溫傳統,體味傳統,知道來路,不忘根脈,牢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對維護國家的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強有力地支撐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我們無權阻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脈息,相反必須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在傳統節日的教育過程中喚醒傳統節日的中國元素,通過各種教育智慧提升能仁學生的核心素養。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