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會讀圖必將被淘汰。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思考、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而讀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多種策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學教學;讀圖能力;培養;小學低年級
小學低年級的數學課本圖文并茂,旨在通過豐富多彩和充滿趣味的主題圖呈現數學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學生解決問題時要學會看圖、讀圖,從中收集相關的信息,通過分析和處理信息,最后正確、順利地解決問題。那么,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動力之源。小學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但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容易轉移且不夠持久,因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之后,他們的注意力相對集中,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大大提高,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同時,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情況,通過多媒體、圖片等途徑,將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直觀化、生動化,使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對讀圖產生興趣。
例如,教學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一課時,教材用生動有趣的圖畫展現校園之美,圖中有1座大樓、1面紅旗、2條長凳、3位小朋友等,這些素材激發了學生數數的興趣。在充分挖掘主題圖所蘊含的趣味性和數學性后,教師講解其中包含的數學信息,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
又如,教學《認識小數》一課時,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雖然接觸過小數,但并不清楚小數的來龍去脈,更不知道小數的作用和價值,因而對小數的理解較為困難。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創設生活中的購物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商品的價格引入小數。這樣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而且體會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抗干擾能力差,容易受別人的影響而人云亦云,不利于他們進行獨立的思考。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創設適合學生思考的情境,并留足思考的時間,提升學生看圖的能力。如對于難度較高的題目,可讓學習好的學生多發言,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使他們在數學學習上得到更好的發展;對于相對簡單的題目,則多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機會,并給予激勵性評價,讓他們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使他們對數學不再恐懼,進而愛上數學、樂于學習數學。另外,觀察力是數學學習的基本能力,教師應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且學生看圖、讀圖較為隨意散漫,缺乏目的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確看圖、讀圖的目的,引導學生簡明扼要地表述圖意,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看圖、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最后正確地解決問題。
例如,教學《數一數》一課時,這是培養學生看圖能力的初始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整體觀察主題圖,然后按照順序完整清晰地表述圖中所表達的意思。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提煉出有用的數學信息:“小朋友們,你們看到圖中有幾面紅旗啊?你們玩過單杠嗎?你們在圖中能找到幾副單杠?還有漂亮的小鳥,大家一起數一數,有幾只……”通過問題,教師循序漸進地予以引導,使學生初步感知自然數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眼的觀察、動手的數數、動口的讀圖等方式,感受到數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他們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數感。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較弱,但他們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因此,在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看圖、讀圖的能力時,教師應從簡單敘述開始,以身示范,引導學生進行模仿,使學生學會有條理、清晰地表達圖意。
例如,教學《7的加法》一課時,教師提出以下問題:“東邊有5只蜜蜂,西邊有2只蜜蜂,加在一起共有幾只蜜蜂?”“原來有5只蜜蜂在采蜜,又飛來了2只,現在一共有幾只蜜蜂?”又如,教學《6的減法》一課時,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左邊有一堆橙子,右邊有3個橙子,一共有6個橙子,左邊有幾個呢?”再如,教學《連加、連減》時,在學生看圖、讀圖后,教師讓學生用“有……加上……再加上……一共有……”和“有……拿掉……再拿掉……還剩下……”等句式來述說圖意。此外,在引導學生表述解題思路時,教師可先進行“左邊有……右邊有……一共有……”或“我先算……然后算……”等句式的示范。通過規范的語言表述和進行相應的練習,使學生能很快合理地運用數學語言表述圖意,練好數學語言基本功。
隨著年級的升高,涉及和學習的數學知識會越來越多,難度也越來越大,其中圖文結合的題目和解題方法也在不斷地增加。但是,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往往會使他們思考、分析問題時顧此失彼,不是關注字詞忽略了圖,就是注意圖而忽略了字詞。教師應對學生的這些情況加以重視,在看圖、讀圖教學中傳授相應的策略方法,使學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數學信息,對題目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圖和文相結合,綜合理解題意之后再進行解答。只有將圖文結合,完整地讀圖,明晰圖意,理清圖、文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正確地解決問題。
例如,一幅圖上畫了3只小狗、6只小貓、10只小豬,要求學生能夠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并解答。這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信息量較大,需要他們理清圖中各個數量之間的邏輯關系,才能提出問題并解答。在學生思考分析后,教師鼓勵他們根據其中的數量關系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引導他們運用掌握的算理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學生從圖中知道“動物園里有3只小狗,6只小貓”后,教師再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小貓和小狗一共有幾只?”“小狗比小貓少幾只?”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很快解決了這些問題。于是教師趁熱打鐵,通過“動物園里有10只小豬、6只小貓,小豬和小貓一共有幾只?”“動物園里有10只小豬和6只小豬,小豬比小貓多幾只?”等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懂得舉一反三。
看圖、讀圖能力是學生應具備的數學基本能力,體現了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能夠幫助他們理解數學的一些抽象概念,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然而,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耐心細致。因此,教師需持之以恒,不斷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戴朝燕. 探討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途徑[J].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6(22).
[2] 湯秀梅.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J].小學生旬刊,2017(3).
[3] 石二紅. 小學生數學讀圖能力培養新探[J].中華少年,2017(35).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