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宜
摘要:新媒體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形式在現代化社會已經非常普遍,它深刻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日常生活,因此在這種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工作擔任著重要職責。雖然大學生思政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同樣面臨著很多挑戰。本文以大學生思政工作為內容,分析在新媒體這一全新的環境大學生思政工作面臨的挑戰,由此提出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思政工作應對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大學生;思政工作;挑戰
大學生思政工作是高校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工作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個人成長,因此深受教育者的關注。而新媒體的出現影響了這一工作的發展方向,不僅豐富了思政工作的內容,還優化了思政教育的方式。但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信息的開放和共享沖擊著學生的觀念和認識,這給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面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機遇和挑戰,思政教育者需要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提升個人的媒體素養,強化思政工作實施的質量。
1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工作面臨的挑戰
1.1 虛擬和交互環境促使學生信任危機和人格障礙愈加明顯
在新媒體環境下,較為明顯的是互動性便捷且渠道多樣,同時具有明顯的虛擬性,大眾依靠匿名就可以在不同的空間展開討論,所以在言行上難以規范,而且無法確保言論的真實性,同時經常會散播一些虛假的信息。長期如此,在新媒體的環境下,大眾彼此之間會發生嚴重的信任危機,很多人對彼此之間交流持懷疑態度。這種環境從而影響了大學生之間的交往,在互動交流中不僅缺乏真誠,還會因為不承擔責任而產生欺騙心理,這種情態對于人際關系的構建極為不利。此外,在虛擬空間匿名的人會同時和不同的人溝通,間接的溝通方式下不用承擔責任,從而減輕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推動他們更加直率地和他人互動。但是當和現實發生矛盾時,個體就會產生不同的人格,從而產生心理落差和危機,嚴重情況下會發生人格障礙。
1.2 開放和多元空間導致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偏差
開放是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的特征之一,所以大眾獲取的信息是多維度的,各種負面和正面的信息大量存在,而且使用的手機也會在不知名的情況下接收到多種騷擾和詐騙短信。特別是校園貸款這種不良軟件通過微博、微信等多種途徑滲入了大學生活,滿足了一些虛榮心較強、缺乏節制習慣的大學生心理,還有網紅的各種行為都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習慣。在這種豐富多樣的多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原有的價值觀念受到了沖擊,思想意識也更加的開放,從而有了不一樣的追求。而這種不良價值觀念的傳播則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這一階段部分學生的思辨能力并不強,很容易被誘導。
1.3 思政教學內容缺乏完善性,教學手段固化
原有的思政教學工作基本依靠教師在課堂或是固定的場所進行宣傳,他們的主體地位具有權威性,是學生思想政治的關鍵引導者以及核心人物。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選擇的渠道被拓寬。本身大學生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體驗意識,同時也具有快速接收的能力,成為了新媒體環境下某些新型元素的推廣者,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開始了自我教育,在網絡不同渠道中,比如貼吧、論壇、微博等上面發表個人的言論,參與多樣化的話題討論。從而與傳統的思政教育權威者產生了碰撞,他們宣講的主體地位受到了影響,為思政工作的開展增加了難度。同時對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思政教育內容需要做出調整才能適應學生多樣化、開放的思維這一要求,固化的教學手段也需要在多媒體環境下做出變動。
2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工作應對策略
2.1 為思政工作開展構建校園信息化平臺
相比較于傳統的固定思政工作開展方式,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更加的高效、便利。因此學校必須以中國核心價值理念為指導,占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地位,強力抑制負面信息的傳播。高校針對思政工作要大力構建校園信息化平臺。首先,校園網站需要融合娛樂、服務以及教育等功能,多樣化的功能下,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融合積極的價值觀念來影響學生。一些學校的思政教育網站內容單一、缺乏新意和時代特征,從而導致學生極少瀏覽的現象。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網絡平臺必須要符合大學生的特征,添加他們感興趣且具有實用性的內容。其次,網絡平臺在加入思政教育內容的同時要利用不同的工具來增加特色,將文字、音樂、視頻等融為一體,運用不同的新鮮元素來宣傳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間接層面來影響學生,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其次,高校還需要強化信息的監督。在構建校園信息化平臺的過程中,要不斷凈化校園網絡,進一步健全網絡管理制度,從而保障校園信息化平臺能夠健康運行,成為思政工作開展的重要途徑。
2.2 拓展學生和教育者溝通交流的途徑
多樣化的溝通渠道是新媒體環境下的重要表現之一,思政工作者則要善于利用這些渠道強化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各種APP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他們關注的焦點,有針對性地去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思政工作者要避免一味去單方向地傳播思想理念,必須借助深受大學生歡迎的交流方式觀察他們在網絡論壇、微博等上面的言論和價值取向,進而選擇有利的并且易于大學生接受的思想來引導他們,在學生能夠實施且全面接收到訊息的空間中傳播正能量。輔導員是高校和學生溝通最為緊密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積極掌握學生的思想變化,在不良和虛假信息較多的網絡環境下,要注重學生之間的溝通,為學生設置專門的溝通平臺,和他們緊密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存在的困難,在網絡平臺上搭建師生溝通橋梁,平等地展開交流,促使思政教育工作更具親和力。
2.3 提升思政工作者利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
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的思想意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型的網絡技術不斷出現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行為,思政工作者要提高這一工作的效力,必須要不斷強化自身利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并且將新媒體技術融入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學校針對新型的環境和大學生的表現來加強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整體素質,通過設置考核,使思政工作者充分認識網絡,靈活使用網絡技術來有效開展思政工作,提升這一工作的創新性和時代性。此外,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扎實理論技術,提升個人的政治敏感態度,能夠準確地辨別新媒體環境下的不良信息,并且吸收積極有利的價值觀念來引導學生。另一方面,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政工作者要尤其注重個人道德素養的建立,作為核心引導者和實施者,要以正確的價值理念和優秀的素養為學生樹立榜樣,同時建立威信,使思想引導更具說服力。
3 結語
在高等教育中,大學生思政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這一階段部分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并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特別是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信息繁雜,傳播渠道多樣,深刻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這為思政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高校需要轉變思想,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來應對新媒體環境給大學生思政工作帶來的挑戰,構建校園信息化平臺,使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便利;拓展學生和教育者溝通交流的途徑,使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更具親和力;注重對思政工作者利用新媒體技術能力提升,將新媒體技術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政工作中,使思政教育這項工作更具創新性和時代性,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思政工作的有效價值,為當代大學生正確思想政治觀念的樹立指明方向,培養出一批符合社會、時代需求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 李軼.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挑戰分析[J].新聞戰線,2015(09).
[2] 鄭雄.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精細化的新途徑研究[J].電子測試,2015(8X).
[3] 吳雪瑩.試論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工作面臨的挑戰[J].黨史博采(理論),2018(05).
[4]劉瀟.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機遇與挑戰[J].現代國企研究,2018(12).
[5] 溫慶.“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創新[J].知識經濟,2016(24).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