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
【摘要】文化旅游作為當下日常生活的表現形式是現代性彰顯的結果,快速迭變的文化旅游消費催生了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需要在現代性的語境中進行審視。懷舊、復制、碎片化、時間和空間、場域、扁平化與多樣性等現代性表征,已全面滲透到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產品生產、服務、消費和體驗中的具體環節,成為市場配置文化旅游資源的理論邏輯與內在驅動。在國家文化旅游體制機制改革的引領下,文化體驗、懷舊情結、文化展演、詩意棲居成為文旅融合的重要驅動力,將引領文旅的全面深度融合。
【關鍵詞】現代性 ?文化產業 ?旅游產業 ?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1.009
文化與旅游的融合,不僅是國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程中“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發揮“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兩種力量,促進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共同促進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日常生活作為人類最直接、最具體的生存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地方與全球、當下與歷史,復制與定制、時間與空間充滿了創造性的實踐。充滿變數、快速迭變和不確定性的文化生活,必然帶來文化旅游消費的非理性發展和與相關產業的跨界融合。作為當下日常生活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文化旅游,其融合發展表層是文化產業具體形態的融合,是市場和國家、地方政府文化與旅游引導、管理、推動和監控層面的融合,但本質是現代性驅動的結果,為此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需要在現代性的語境中進行更加深入的審視。
“日常生活”與文旅融合的理論邏輯
現代性是西方啟蒙時代以來人類社會在全球化時代世界體系的產物。快速發展、強烈的目的性,線性發展和不可逆轉是現代性的主要特征。從政治學和社會學角度進行審視,現代性推進了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與法制社會的建構,不斷提升社會的管理效率。從個體與社會的關系看,則極大地促進了現代社會民主、自由和公平等價值觀念的普及。現代性在文化領域體現為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引領下工業革命和后工業時代城市化、中產階層的崛起,大眾文化消費的社會化、民眾日常生活審美化和審美的日常生活化。在傳統社會里,哲學關注的是對物質世界的本原性、世界本質的拷問。現代哲學則從人對世界、對象的關注轉向對人的存在意義的扣問。對人的存在的關注也就導致了文化領域,包括藝術、審美范式的轉型,對當下文化生活的直面,以及對“日常生活”的觀照。在日益擁堵的都市生存空間中,知識和現代科技在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同時,人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命質量不斷下降,歷史與當下的沖突與斷裂加劇,地方文化邊界與全球化的文化沖突增強。速度、時間、空間的現代演變深刻影響著當下人類的生存發展。“科學的世界(系統化的理論)和包含在它自身中具有科學的真理性的東西,正如一切以某種目標為劃分范圍的世界一樣,本身屬于生活世界。這正如人、人的群體、人的目標及其相應的創造物都屬于生活世界一樣。”[1]
當現代哲學轉向人的存在意義,建構了“日常生活”的合法化的理論體系,捍衛了“日常生活”的地位,賦予了“日常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日常生活”成為當代人生存價值和意義對場域和創作生活意義的驅動力。“所有理想化及其意義基礎都起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使得理想化得以可能并且引發了這些理想化。”[2]為此,胡塞爾提出了“向生活世界還原”的觀點,奧地利學者阿爾弗雷德·許茨在胡塞爾的基礎上,發展出“向生活還原的理論”,提出了“日常生活世界”的概念,認為日常生活世界是一個基礎性的意義世界,其基礎性意義的規定是文化的、符號的、意義關聯的,是“一個文化世界,因為從一開始生活世界對我們就是一個指示符號的世界,即一個我們必須去解釋的意義結構,一個我們只能用我們在這個生活世界中的行動加以組織的意義關聯的結構”。[3]當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個文化世界的時候,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關系也被帶入文化世界,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地方性生活中,互相品味對方的生活意義。“我們作為他人中的一員生活于其中,通過共同的影響和工作同他們聯系在一起,理解他人,并是他能所理解的對象。”[4]
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更多看到的是人的生存困境。人的生存困境與日常生活彼此對應,此在即日常生活,也就是人的生存方式。人被“拋入”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成為人的存在最接近的方式。海德格爾看到現代性生存困境和焦慮,也由此反思人的生存價值,努力尋求在生存困境之中,在技術面前如何獲得自主的力量。為祛除現代性帶來的人與“精神家園”的隔膜,在直面“日常生活”的基礎上,發現日常生活的存在意義,提出了在大地上、日常生活中“詩意棲居”的哲學命題。“人并不是通過耕耘建房,呆在青天之下大地之上而居的。人只有當他已經詩意地接受尺規的意義安居,他才能夠從事耕耘建房這種意義上的建筑。”[5]海德格爾強化了日常生活與人的存在價值,通過對此在的理解,對日常生活的意義的追尋,用詩性的尺度去還原人的存在的意義。只有在現實世界、日常生活與真理、人的精神世界之間搭建起理解和尋找的橋梁,發現和建構日常生活的文化價值,人的存在才能看到希望,也才理解存在的意義。日常生活是“真理之澄明著的籌劃的一種方式”。“詩乃是對存在和玩物之本質的創建性命名——絕不是任意的道說。”[6]海德格爾在對人存在意義的探尋過程中,深刻認知到文化藝術對人的現代性生存中的撫慰功能,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盡管海德格爾過多強化了文化藝術的功能,忽視日常生活的意義建構和功能,但其哲學思想體系中強烈的人文關懷則為當下人類擺脫沉淪和異化的生存困境,在文化藝術中獲得存在價值找到了一條路徑。
相較于海德格爾從此在尋找詩意的精神家園,盧卡契更加重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和選擇,認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是第一性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既是每個人活動的起點,也是每個人活動的終點”。[7]強調從生活中抽取出來高于現實的“感性形式”和“再現形式”的科學和藝術理性和精神的價值,終究要回歸到日常生活,“為了豐富、更深入地解決日常生活的具體問題”。科學和藝術的“獨立性、固有規律以及日常生活反映形式在質上的區別都是為了同一日常生活服務的。如果失去這種結合以及如果對象化活動放棄它的中介性,并無批判地適應于日常生活中,理論與實踐的直接統一,那么對象化活動也就失去它存在理由”。[8]盧卡契的日常生活中抽取出來的科學和藝術與日常生活的關系的理論開啟了像赫勒和列裴伏爾等學者對日常生活的進一步研究。赫勒分析了日常生活的“異化”和“非異化”兩種形態,認為“異化的日常生活是自在的領域,在這一領域中,‘個人為‘自在的類本質對象所引導,對這一現象化,它只能簡單屈從。而非本質的日常生活是‘為我們的領域”。[9]要超越簡單屈從的自在生活,追求自由的生活,需要在民主的基礎上建構有意義的日常生活。
赫勒在《日常生活》一書中將日常生活納入現代性進行審視,認為日常生活是一個現代性的概念,與現代社會的經驗與發展密不可分。與傳統社會相比,當下的日常生活解構了前工業社會和諧與對應的關系,哲學、藝術、科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不再是水乳相融、渾然天成的狀態,哲學、藝術、科學與日常生活漸行漸遠,與日常生活分離、脫節。在傳統社會里日常生活呈現為一個渾然不分的生存狀態,使用價值和價值為直接的生產目的被交換價值所取代,哲學、知識、藝術,乃至科學被資本和權力所綁架。[10]在現代社會中,工作與休閑分離、私人生活與社會生活分離、城市與鄉村分離、個體與家庭分離、社會與環境分離。“控制性消費的社會”凌駕于人的存在之上,技術崇拜和拜物主義掩蓋了生活的真實面貌。“商品、市場、貨幣以它們那不可取代的邏輯控制了日常生活,資本主義的擴張已經通達日常生活的所有細節。”[11]在消費主義時代,日常生活演化成為刻板、重復、無意義的狀態。
工作的終極目標是為更好的生存,但在現代社會里,生存似乎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成為一張巨大的無形織網將人籠罩。“工作是為了休閑,休閑只有一個目的——逃避工作,一個惡性的循環。”[12]現代社會刻板、重復、無意義的生存狀態在背離了人的生存意義的同時,開啟了當代人對生存意義的叩問和逃避現實生存狀態的行動。休閑和旅游也因此成為現代社會個體和群體逃離其生存狀態、尋求自由選擇的具體表現。離開熟悉的、乏味的生存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嵌入新的存在方式,唯有逃離熟悉的生活空間,在旅行途中,在異文化的想象和尋找過程中,慰籍和修復日漸庸俗、刻板、單調的生活。
現代性的生存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人在現代社會中承受著巨大的生理、心理壓力,生存意識發生質的變化;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疏離及其造成的個體生存的不確定性,不安全感和孤獨感成為困擾現代人的重大問題;三是人的本真性被消解,碎片化成為人的日常生存狀態。在現代社會中,速度控制了時間,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前工業社會“張弛有度”的生存狀態被徹底解構。高速公路、高鐵、航空等現代交通,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建構了全球化時代社會全新的時間、速度、空間概念體系。空間被壓縮,讓位給時間;地方邊界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生存;整體性的社會被分解,群體生存的整體、交融、互動被個體、碎片化所取代。“現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們拋離了所有類型的社會秩序的軌道,從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態。在外延和內涵兩方面,現代性卷入的變革比任何時代的絕大多數變遷特性都更加深遠。在外延方面,它們確立了跨越全球的社會聯系方式;在內涵方面,它們正在改變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帶有個人色彩的領域。”[13]一方面,現代性導致當代人在現代社會中生存方式、生存意義、生存狀態與歷史、傳統的“斷裂”,個體、以及個體與群體生存的整體性、交融性、互動性被個體的、碎片化和快速的流變所取代。以工業、城市、效率、資本、權力為基礎的現代社會,在建構人的現代生存狀態的過程中催生了對現代性的反思,開啟了對日常生活的追尋。另一方面,現代性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人類整體的進步、龐大的中產階層的出現。中產階層文化藝術的鑒賞能力、受教育程度,以及對日常生活審美的強烈追求,閑暇時間對異文化的想象與追尋,成為推動大眾文化消費的重要驅動,娛樂、審美、知識和逃遁也成為文化旅游體驗中的基本要素。根植于中產階層和現代市民的大眾文化消費,依托工業革命的機械復制和數字技術,規模化復制和分眾化定制過程帶來對精英藝術“光暈”的解構和“祛魅”過程中,大眾文化揚棄了啟蒙主義建構的西方哲學、文化精英主義的邏輯體系,體現了對當下和世俗精神的重視。文化旅游在建構“吃、住、行、游、購、娛”的過程中,將特定群體、地方的日常生活全方位呈現給“他者”——游客。包括生活在不同地方的“我者”生存的空間、生產生活方式、文化藝術、節慶活動、宗教信仰等。物質文化、行為制度文化和觀念精神轉化為世俗的日常生活,滲透在“吃、住、行、游、購、娛”的全過程。從對自然景觀的審美到對異文化的追尋,從逃離生存狀態到回歸日常生活的文化體驗,從存在意義的反思到詩意棲居,當下旅游消費發展的態勢,表象是大眾的文化消費所致,深層則是現代性的驅動。
文旅融合的現代性驅動
市場是產業配置的決定性要素,工業復制、以數字和互聯網為主體的現代技術徹底改變了文化藝術的生產、貯存、傳播和接受方式。文化和旅游在產業業態、產品形式和服務方式上的確有較大的差異。文化產業是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總合,有較為清晰的、系統的產業業態、產業結構。工業化復制、互聯網、數字技術和移動終端推動了以內容生產和服務為主體的文化藝術的生產體系,地方多樣性、差異性的文化通過創意轉化為滿足大眾文化消費的信息、知識和視聽文化產品,包括圖書、攝影、影視、動漫等文化產品。現代性帶來的文化扁平化則催生了全球化時代地方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族群生活相對應的地方成為大眾文化旅游消費的目的地,空間消費集聚了地方和特定族群的生存空間內的一切文化事項,包括生態環境、生存空間、生產、生活方式。但其屬性更多體現的是服務,是服務經濟。旅游產業“吃、住、行、游、購、娛”六個要素既是旅游產業的特征,也是其服務消費主體的具體過程。文化滲透交融到具體的產品、服務之中,在特定文化空間中滿足了游客的想象、情感和存在感。
從大文化角度審視,旅游作為當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從產業屬性和產業發展的市場角度審視,二者相互滲透、交融,本為一體。今天文旅融合更多的指向是不適應市場和產業快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的融合問題,是為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政府在管理層面對體制機制的改革作用。從市場角度看,在旅游發展的不同階段,消費群體對娛樂、審美、知識和存在意義的訴求存在較大差異,文化與旅游是由表及里、由淺至深,疊加式的融合,而非斷裂式的線性發展。
第一,大眾文化消費的快速流變和迭代更新,成為促進大眾文化旅游消費從單一、表層的感知到體驗性融合的現代性驅動。觀光旅游表面是旅游消費群體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移動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去豐富自己的經歷,更深層的則是當代人通過想象、尋找和體驗新的文化,以此豐富和彌合分裂、擠壓的生存狀態,期冀找回都市生活的真實感和安定感。無論東西方,在旅游產業發展的第一階段,觀光旅游的主體對象主要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到此一游”、“白天看山看廟,晚上吃飯睡覺,下車收取門票”成為這個階段旅游消費的標識。在審美距離和文化距離的基礎上,旅游消費者通過自然景觀的消費體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贊嘆自然山水的雄奇、寧靜的過程中,體會生命的美感。李澤厚先生在其《美的歷程》一書中將人類審美的第一個層級概括為“悅耳悅目”,欣賞美自然需要的是視覺和聽覺。不同民族的文化藝術理想通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以美的形式得以體現。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背后是馬克思所論述的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結果。將文化潛移默化地融入自然山水、人文景觀,通過游歷山水、人文,現代人重返自然并從景區景點的消費中獲得存在感。為滿足大規模、社會化的文化旅游消費,國家、地方、資本全方位介入推動了大量自然和人文景區景點的發現和再造。在這個階段,深層次的文化要素很難融合到具體的自然景觀之中,人文景觀的文化內涵也主要是通過具體的建筑、器物,以及相對穩定的歷史和知識進行呈現。消費者更多關注的是視覺、聽覺獲得的美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則以簡單的宣傳、圖像方式進入大眾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營銷環節,對文化產業不能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的支撐。
現代性導致的人的存在狀態的碎片化、分裂化和被高度擠壓,在現實的生活中難以得到彌合和拯救。通過旅游行為進入新的文化空間,逃離現實生存狀態,獲取哪怕是短暫的生命體感,助推了旅游消費從視覺審美的層面走向文化深處的感知和體驗,成為疊加在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消費之上更高的消費追求。從“悅耳悅目”到“悅心悅意”,李澤厚先生對審美的更高層級的定位,從審美角度間接地概括了自然人文景觀消費基礎上旅游消費進入的更高層級和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文化是不再囿于特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之中,而是在更大的空間里、在特定的族群和社區中通過建筑、環境、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全方位將物質文化、制度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呈現給旅游消費者。文化全面融入到旅游的“吃、住、行、游、購、娛”的全過程中。盡管在旅游過程中的消費者感知的文化是一種主觀真實的文化,并非是客觀真實的文化,但大眾消費的主體并不對感知體驗到的文化的真實意義存疑,不注重“擬仿的真實質疑,而是采取投入‘真實游戲的態度。他們表現出淺層的感受,渴望奇觀的想象、類中介(liminoid)的體驗”。[14]鄉村、城市、一條市井街道、一個生活空間、一部書、一個節慶活動、一場演藝節目、一個名人、一個博物館、一個歷史建筑,乃至一棵古樹……都可成為旅游消費的產品。在這個階段,文化和旅游在大眾文化消費市場的引領下,呈現出了全面融合疊加的態勢。在文化多樣性訴求下,地方文化成為文化旅游的資本被不斷利用。一方面,歷史文化遺存、歷史文化建筑、博物館等歷史文化展示空間成為大眾旅游消費的目的地。地方文化藝術,諸如歌舞、民俗、節慶轉化為文化旅游展演型、體驗型產品。中小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國家和地方文化標志性場所,乃至一些科學、知識生產、傳播的地方文化生活空間轉化為文化旅游體驗的場域。傳統民族工藝在其現代建構中,其實用功能被逐漸消解,轉化為符號性的旅游消費產品。另一方面,在旅游消費過程中被發現、整理、挖掘、利用的文化旅游產品與服務,則通過現代文化生產體系,以規模化的復制、生產方式,轉化為旅游工藝品、影視產品、圖書、動漫、知識和信息服務體系,促進了當代文化產業結構的完善,旅游消費和體驗全方位進入現代文化藝術生產、貯存、傳播和消費體系。
第二,懷舊情結促進了日常生活文化意義的發現,成為日常生活轉化為文化旅游產品和體驗的現代性驅動。現代性具有快速迭變、不斷流動等特點,物理距離的消失使現代社會的人們感覺生活在一個沒有邊界的世界,無法確立自身所處的方位甚至無法認同自身的身份。居伊·德波所說的“景觀社會”,讓·鮑德里亞所說的“擬像世界”的形成都是現代性帶來的后果。中國古人云“禮失而求諸于野”,人的生存理念的訴求是希望得到穩定、安全、歸宿、完整,追尋感性生命的自在滿足,對精神家園的追求,對自我發展的連續感、歸宿感的渴求,趨向人性的完善和美。人類最直接的生存經驗和最深層的生命感使懷舊得以實現。在傳統社會里,人們的日常生活是相對獨立并且自給自足的,受限于血緣和地緣的人際關系也相對簡單,所以傳統懷舊“多表現為‘群落的方式,常常是某個人或某些人,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中,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而懷舊,我們可以認為它是局部的、少數人的、特異的”。[15]到了現代社會,不僅是離家在外的游子和具有閱歷的成年人,許多年輕人“還沒老就開始懷念青春”。現代性懷舊情結的對象不再只是家鄉、童年等某一具體確定的事項,還有對過去的環境氛圍整體性的懷念,甚至衍生到文化身份、信仰、生活空間、民族感等更為抽象的方面,“它還常常被用來指一種更為寬泛的統一性,道德確定性,真實的社會關系、自發性和表現性的喪失”。[16]懷舊成為現代人一種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成為一種時尚,成為象征著品位和格調的高級文化消費方式。
懷舊是一種審美體驗,它所指向并始終受到其引導和支配的是一種完滿的、理想化的、美的狀態,包括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社會之美。伴隨懷舊追尋的是可提供想象、聯想、情感體驗,或心理觀照等具體的審美活動,是在日常生活中可體驗到的既真實又有主觀真實性的文化事項。現代性的文化情結促使人們開始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文化意義。現代人越來越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藝術元素,日常生活越來越呈現出審美化的趨勢。審美的生存方式早就被哲學家們理想化地討論過,克爾凱郭爾、尼采等人都主張藝術不應只限于少數人和特定的場所(博物館和音樂廳)和權益,而應當成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海德格爾亮出“詩意棲居”的旗幟,提出了在一個日益官僚化和工具理性化的世界中如何生存的問題。當代哲人福柯更是主張一種生存的策略以及“審美的生存”。[17]在旅游領域,文化和旅游的全方位融合能夠通過文化藝術環境和氛圍的營造,為現代人提供一種“審美化的生存狀態”。20世紀90年代,懷舊風席卷整個社會,并與大眾消費和商業活動緊密結合,懷舊旅游也在此背景下興起,在懷舊情結的驅動下,現代人的旅游目的,是尋找到與現代都市生活不同的故土的體驗,以獲得一種歸屬感和家園感。現代人所期望的文化旅游,不再是到固定的景區景點才能欣賞到的自然風光,不再是到固定的時間才能體驗到的民俗表演,而是希望能夠在文化旅游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能獲得美的享受。文化旅游的對象不再是某一具體的旅游產品或服務,而是轉向對空間和感覺的消費,是一種對“平靜質樸生活”的感受。因此,伴隨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保存完好的古村、古鎮、古街道成為當下文化旅游開發的稀缺性資源,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傳統文化培育打造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古村落旅游目的地,成為當前各地文化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形式;老字號、傳統手工藝、復古的等備受追捧,成為當前地方文化旅游重要的產品內容和形式。城市積累的歷史文化、建筑景觀、藝術積淀也轉化為文化旅游的重要資源,在城市大空間中營造若干個可供休憩放松的小空間,讓現代人短暫地逃離眼前的都市生活,獲得美的享受,重新發現生活的意義,再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在這個過程中,文化旅游消費者甚至不再是僅僅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感受和體驗,而是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在文化旅游過程中不斷進行互動交流和建構。越來越趨于年輕化的文化旅游消費者在消費對象的過程中,也將自己的行動、審美訴求、文化藝術的創造注入想象與尋找的具體旅游消費過程中,建構了文化旅游審美主體與客體相互混融的新的文化旅游場域和體驗產品,并成為其他的文化旅游消費者新的文化體驗產品。
第三,關注當下作為現代性主要特征凸顯了世俗生活的意義,成為推動世俗生活轉化為展演型文化旅游產品的現代性驅動。現代性催生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大眾文化消費。文化旅游消費群體與文化精英相比,普通人的文化態度具有非常明顯的世俗消費傾向,追求當下、忽視理性,注重現實生活,強調審美中的感性愉悅。作為對異文化的想象與追尋的旅游,大多數旅游消費者并非思考“他者”文化生活在其歷時態中的真實性和文化價值,關注更多的是在對對象的消費中獲得的滿足生命和生理的娛樂本能,旅游消費者總希望在消費過程中得到日常生活的感性愉悅和審美享受,希望盡可能在有限的時空中,對“他者”的文化生活有更多的感性認知。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總能通過資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滿足對象的消費訴求,將世俗生活展示給消費者。旅游消費中的旅游目的地民眾的世俗文化生活的展示也因此成為當下文化與旅游融合的重要形式與路徑,文化旅游產品與服務的提供者通過對生活場景的展示、世俗生活內容的呈現,滿足消費者對異文化的想象,對民俗文化的體驗。民俗客棧、沙發客,正是通過地方性生活空間的營造,向旅游消費展示地方的世俗生活,通過特定的空間生活場景的營造,包括將私人生活空間開放,讓游客更加全面地看到和體驗世俗生活,以此滿足旅游消費者對“他者”世俗生活的想象與“窺視”的文化消費心理。
在滿足消費群體對“他者”世俗文化生活的想象與體驗的過程中,最能代表地方和民族文化藝術以展演方式融入旅游消費過程中就是民族歌舞藝術。法蘭克福學派從保守的文化立場角度,否定消費者對異文化消費的權力以及展示者通過其世俗生活展示,傳播其藝術,與外部世界對話的合理性,更多關注的是藝術在迎合社會現存需求中的藝術創作和批判精神的喪失,認為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追求利潤的商業”。[18]歌舞藝術是不同民族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藝術形式,是大眾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對于歌舞藝術的持有者而言,具有一定的膜拜價值和禮儀功能,同時也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特征,是各民族的活態文化。作為世俗文化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強烈的情感因素,藝術與世俗生活融為一體的特征,最容易被市場所接受,經過文化創意,轉化為展演型的文化旅游產品,基于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的大型實景演出、小劇場演出等已成為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產品和服務。長于抒情、短于敘事的民族歌舞藝術,為民族歌舞藝術轉化為旅游產品提供了大眾審美文化的理論根基,也為文化藝術與旅游提供了多元融合的路徑。
博物館近幾十年的走向市場轉型,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體現之一,博物館本身即是現代社會的產物。[19]博物館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其發展也應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伴隨大眾文化消費和大眾旅游的興起,博物館功能呈現出多元化,更加關注大眾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館的發展逐漸從“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博物館成為旅游者與旅游目的地之間溝通的媒介,也為地方性社會融入現代性社會創造了新的發展路徑,博物館旅游成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形式。博物館已成為各地旅游路線中不可缺少的去處,博物館文創產品成為各地重要文化旅游產品。伴隨多媒體互動裝置、三維仿真技術、VR虛擬技術等數字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博物館逐步從靜態展示為主走向動態和靜態展示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場景再現、多元化文化展示等方式讓游客體會一段歷史的生活生產狀態和文化狀態,使豐富的文化瑰寶以更加豐富、精彩、生動、鮮活的方式展示給社會公眾,讓文物、文化遺產在新時代重新煥發出生機,同時為游客、觀眾帶來沉浸式的感官體驗,讓游客在文博展示中真正體味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
第四,現代性的生存困境促進了大眾構筑詩意棲居的過程,成為推動文化和旅游在生存意義融合的現代性驅動。穩定、圓滿、統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終極目標。現代社會的理性法則和技術控制,碎片化、高強度的工作,速度和角色、身份的多變,改變了當代人的生存狀態,人與自然、環境、生活空間的嚴重失調。生活“不再是愛和冥思的對象,而是計算和工作的對象”。生命、生存的本真性、圓滿性、整體性的強烈的失落導致人們對原真性生活的想象與尋找。“一張一弛、文武之道”,農耕文明時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閑農忙、四季更替、耕讀傳家的生活方式又成為當下所懷念的生活方式。身心疲憊是當代人們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放縱身心、駐足歇息成為不同年齡、身份、地位的人共同的文化心理。休閑度假旅游不再留戀于旅行途中的轉瞬即逝的風景,尋找一個寧靜、可以歇息和感知生命意義的空間,修補斷裂的生活,成為知識群體、中產階層“詩意的棲居”的現代性訴求,促進了文化和旅游更高層級的融合。
休閑旅游作為現代社會的產物,是人類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生存狀態,對人類生命意義和存在價值反思的結果,是人類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的行為方式。疊加在觀光旅游和文化旅游之上的休閑旅游重視的文化與人的存在價值的關系,注重在特定的空間和境遇中的精神之家的構筑,追求休閑過程中“人本”的存在意義和生命動力的發現。旅游消費者對其棲息之地的選擇和消費指向從表層的景觀,異文化的想象、尋找和體驗轉向生活方式,轉向已不再是心理的互動維度。休閑旅游對消費者需要在特定的文化空間內,完成生命的活動,在感知自然、生活、社會和自身身心活動的過程中,體味生命、生存的意義,完成了碎片化生活、疲敝身心的修復,實現精神道德境界的提升,找回生存的意義。如果說“悅耳悅目”指向的是以觀光旅游層面,文化和旅游表層的融合,“悅心悅意”走向文化和旅游在知識、內容和意義層面的融合的話,“悅神悅智”,李澤厚對審美最高層級指向的則是文化與旅游在價值、精神層面的融合,直指當下人的生存狀態的修復。觀光旅游、文化體驗到休閑度假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并非是線性、不可逆的發展,呈現的是迭代發展。文化與旅游也實現了從表象到具體,從具體到抽象,從感官到精神的融合。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在資源、生產要素、產品生產和服務、貯存、流通、分配服務的深度融合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推動下還會呈現出更加復雜的迭代更新、深度融合。未來十年,90后、95后、00后新生代群體將成為旅游消費主體,在數字技術、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等現代技術等支撐下,新生代旅游消費在文化和旅游消費過程中將文化藝術與旅游、日常生活融合。趨于年輕化的文化旅游消費者在消費對象的過程中,也會將自己的行動、審美訴求、文化藝術的創造注入想象與尋找的旅游消費過程中,建構了文化旅游審美主體與客體相互混融的新的文化旅游場域和文化旅游體驗產品,更進一步地推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從市場角度審視,文化、旅游本為一體,迭代更新、轉型發展,都是市場這只隱形的“看不見”的手在起決定性作用,由市場在配置資源。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實則是政府管理層面在體制機制層面的融合。長期以來,文化和旅游兩大部門在功能定位、機構設置、管理目標、管理內容、管理理念、運行方式、隊伍素質方面有較大的差異。從國家到地方行業的“豎井式”管理體制,形成行業、部門間的壁壘、自我封閉,客觀上導致兩大行業在管理過程中的官僚主義。如何適應新時代、新市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減少兩大部門管理融合過程中的扯皮成本,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也成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關鍵。
(本文系2019年教育部哲學社科規劃基金項目“特色文化產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功能與路徑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YJA850010)
注釋
[1][德]胡塞爾:《胡塞爾選集》(下),倪梁康編,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第1086頁。
[2][德]胡塞爾:《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譯》,倪梁康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第273頁。
[3][4][德]阿爾弗雷德·許茨:《社會實在問題》,霍桂桓、索昕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第2、279頁。
[5][德]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郜元寶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77頁。
[6][德]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下),孫周興選編,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第319頁。
[7][8][匈]喬治·盧卡契:《審美特性》,徐恒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1、43頁。
[9][匈]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譯,重慶出版社,1990年,第139頁。
[10]陳學明等選編:《讓日常生活成為藝術品:列菲伏爾、赫勒論日常生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頁。
[11]Ben Highmore, 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London: Loutledge, 2002, p. 117.
[12]Ben Highmore, 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p. 234.
[13][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第4頁。
[14][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第88頁。
[15]趙靜蓉:《懷舊文化事件的社會學分析》,《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3期。
[16]Featherstone M., Undoing Culture: Globalization, 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5, p. 93.
[17]傅守祥:《審美化生存——消費時代大眾文化的審美想象與哲學批判》,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66頁。
[18][德]西奧多·阿多諾:《美學理論》,王柯平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頁。
[19]胡悅晗:《現代性視域下的博物館文化與旅游文化》,《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責 編/趙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