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家琦 程兵
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積極構建農業供應鏈體系,農產品損耗大大降低,附加值不斷放大,利農成果顯著。要加快打造智慧農業云平臺、推進五大領域生產經營數字化改造、構建數字化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應用體系、提升農業供應鏈配套設施水平
近年來,浙江各地農業農村部門深化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在指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積極構建農業供應鏈體系,農產品損耗大大降低,附加值不斷放大,利農成果顯著。
培育壯大農業供應鏈核心主體。推進國家級、省級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工作,涌現出杭州郝姆斯食品有限公司、祖名豆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一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青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浙農茂陽農產品配送有限公司等一批優秀示范企業。支持各類流通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服務設施,提高服務能力,帶動農民闖市場。截至2018年,全省共培育流通型農業龍頭企業626家,以產加銷一體化服務和運銷服務為主的縣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1.17萬余家。
完善農業供應鏈“最初最后一公里”。推進“產地最初一公里”建設,加強農產品基地、產地加工和儲藏保鮮、冷鏈運輸、農產品市場體系和物流體系建設,降低農產品損耗、提高流通對接效率。全省已累計建成單個產值10億元以上的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68個,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48個、特色農業強鎮85個。推進“銷地最后一公里”建設,提高農產品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的能力,形成高效的農產品營銷網絡,全省縣城以上城市連鎖超市銷售對接基地鮮活農產品達到其銷售鮮活農產品總量的47%。
加快推動電商模式賦能農業供應鏈。大力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作,2018年全省實現農產品網絡零售667.6億元,同比增長31.9%,活躍的涉農網店總數達到2.1萬家。加強基層信息化建設,建成2.2萬個村級信息服務站(益農信息社),覆蓋全省83.5%的行政村。打造上層區域性平臺,淘寶網“特色中國—湖州館”、桐鄉市O2O模式網上展示線下體驗等蓬勃發展,實現線上線下協同發展。
持續推進基于供應鏈的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印發《關于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試行)》,省、市、縣同步推進可追溯體系建設,現已建成71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縣,85個涉農縣全部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6.3萬家規模主體納入質量追溯平臺管理。建立健全農資監管信息系統,截至2018年底,共有6200余家農資生產經營主體應用信息化系統購銷農資商品,省監管平臺錄入審核農資生產經營主體9772家,備案農資商品數量5萬余個,累計采集農資商品購銷記錄2000余萬條。
強化農業供應鏈產銷銜接監測分析。初步建立監測預警體系,確定56個監測縣對糧油、蔬菜、茶葉、食用菌、水果、中藥材、生豬、家禽等產品進行產銷和價格監測,確定近2000個信息采集點。建立定期研判制度,分析發布“菜籃子”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求和價格變化信息,引導農民在種植、養殖市場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目前,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均已建立產銷信息網絡服務平臺。
下一步,將重點圍繞發展瓶頸,著力推進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打造智慧農業云平臺。系統整合農業農村系統業務信息化管理和數據資源進行統籌建設,組建資源要素、經營主體、園區基地、環境生態質量安全、鄉村產業、三資經營、外向型農業等數據庫,同步推動市縣數據中心建設,形成覆蓋全省的現代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

二是推進五大領域生產經營數字化改造。加快智慧園藝、智慧畜禽、智慧水產、智慧田管、農村電商建設,推動農業作業方式數字化。制定數字植物(養殖、育種)工廠建設標準導則,2019年底前創建20個數字植物(養殖、育種)工廠建設任務,到2022年總數達到100個。
三是構建數字化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應用體系。以產品為核心,市場為牽引,整合資源環境、生產主體、流通網絡、質量安全、品牌管理、市場信息等數據,推動數據結構標準化建設,鼓勵政企合作開發,實現數據分級歸集、互動交換,打造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應用體系。
四是提升農業供應鏈配套設施水平。整合支農資金重點支持省級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現代農業園區、特色強鎮園區建設產后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包括建設改造具有產后商品化處理功能的產地集配中心、冷庫、產地倉等設施,優化農產品物流配套布局、提升設施技術水平。
五是推進供應鏈試點示范工作。繼續推進農業供應鏈試點工作,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等供應鏈核心主體,開展產業化省級示范聯合體創建,打造一批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