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李江宇
內容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一系列經濟領域的改革措施,促進了流通業的快速發展。本文重點研究了長三角地區流通業的發展情況。通過分析,本文發現江蘇省雖然仍是流通業的重要區域,但流通業的發展方向已逐漸向浙江省轉移。流通業與居民消費需求密切相關,流通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會促使居民消費需求增長。本文從兩方面闡述了這一關系的內在機理:第一,流通業的發展會給居民消費提供巨大的便利性,增大居民的消費意愿,從而促進居民消費需求;第二,流通業的發展有利于促使交易成本降低。為進一步驗證這一關系,本文選取2013-2016年長三角地區的相關數據,經過處理整合成面板數據,以分析流通業對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同時還進一步探討了流通業發展對城鎮居民消費需求和農村居民消費求的不同影響程度。研究結果表明:流通業的發展有助于促使居民消費需求增長,且相比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受到的影響更強。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相關建議措施。
關鍵詞:長三角地區 ? 流通業 ? 居民消費需求
引言
我國實施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以來,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領域的快速發展,促使并極大程度滿足了人們逐漸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2013年11月,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以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通過,我國正式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在此背景下,我國在經濟建設領域的政策逐漸得到推進與展開,以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以及政府更好地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近年來,我國實施的供給側改革正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體現,其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產權結構、產品結構等方式改善我國供需不平衡的問題。此外,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一直呈增長趨勢,這促使我國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據國家統計局計算顯示,2008-2017年我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105.7%,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居民增長的消費需求同樣促使了進口總值的大幅增加,據統計,2018年1月份進口總值增長了30.2%,貿易順差收窄了59.7%。
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與我國流通業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流通業在我國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兩者在學術研究中均有所運用。參考孫文娟(2017)、易善安(2018)等人的研究,本文采用廣義的定義,即流通業包含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流通業在我國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不考慮其他行業增加值的情況下,批發和零售業的生產總值在2017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4%,僅次于工業生產總值,流通業的總產值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6%。此外,流通業的發展隨著經濟技術的變革發展迅速。例如,互聯網技術下電子商務的發展促使傳統零售業構建了新的流通渠道模式。杜丹清(2015)認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著消費者的行為環境和行為習慣,而這重構了生產、流通、消費的關系,使O2O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模式,而這亦得到了證實。據2018年2月的數據顯示,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已達9073億元,增長35.6%。楊水根等(2018)則從我國流通業的發展規模、流通效率提升、結構優化、信息化增強等角度,說明流通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居民消費增長。
長三角地區流通業發展現狀
(一)流通業產值發展情況
由于流通業具體可細分為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本文將以上三個行業的產值總和作為流通業產值。流通業產值無論是全國還是長三角地區均呈現持續增長模式,具體如圖1所示,一定程度上表明流通業在我國處于良好發展狀態。由圖1可知,長三角地區的流通業產值與全國的流通業產值增長趨勢極為接近,根據計算兩者產值比例可得,長三角地區的流通業產值在2013-2016年每年均占全國流通業產值約22%左右,表明流通業在長三角地區得到了較為良好的發展。
圖2為長三角各地區的流通業生產總值情況。由圖2可知,各地區的流通業產值均呈現持續增長趨勢,且江蘇省的流通業生產總值一直處于較高水平,由2013年的2864.19億元至2016年的3319.86億元,保持在上海市流通業生產總值的兩倍左右。就增長速度而言,浙江省的發展最為迅速。從2013-2016年,浙江省的流通業生產總值增加了40.34%,其次為上海,其流通業生產總值增加了21.31%,江蘇的流通業生產總值增長了15.91%,相比之下可知,流通業在浙江省具有較為良好的發展趨勢。
(二)流通業企業法人數與職工平均工資
流通業企業法人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通業企業的發展規模。由于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不具有企業法人數,因此流通業企業法人數只包含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的企業法人數。由圖3可知,江蘇省一直具有最多的流通業企業法人數,這與它的高流通業產值有關。然而2013年后,江蘇省的流通業企業法人數開始呈下降趨勢。上海市的流通業企業法人數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同江蘇省一樣,其企業法人數從2013年后亦稍有降低。與之不同的是,浙江省的流通業企業法人數呈上升趨勢,相比于2013年,2016年的企業法人數增長了15.66%,極大縮小了與江蘇省的差距。將其與浙江省流通業生產總值的高增速相結合可發現,流通業的發展逐漸從江蘇省轉移到浙江省,并在浙江省獲得了較快發展。
通過觀察流通業職工的平均工資亦能發現流通業的發展水平。圖4為長三角各地區流通業職工的平均工資,由其可知流通業職工工資每年均呈穩定增長趨勢,流通業發展水平較為良好。相比于2013年,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蘇省的職工平均工資2016年均增長了30%左右,可知長三角各地區流通業職工的平均工資增長速度相仿。上海市流通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最高,約為江蘇省的1.6倍左右,這與上海市的高物價有關。相反,浙江省和江蘇省流通業的職工平均工資相近,未有大的差別。
研究機理與假設檢驗
流通業在長三角地區特別是浙江省得到了良好發展,流通業的發展在多方面促使居民消費需求增長。本文認為流通業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流通業的發展給居民消費提供了巨大便利性。流通業規模的擴大為居民的便利消費提供了保證。如圖5所示,以連鎖零售企業為例,我國長三角地區連鎖零售企業的門店總數和營業面積在2016年均有了較大增長,2016年連鎖零售企業在長三角地區進行了大規模擴張,門店總數相比去年增長了2.03%,營業面積增長了11.74%。零售網點數量和面積的增長使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愈加多樣化,居民消費的便利性增大,消費意愿隨之增加,消費需求亦隨之增長。
新型流通渠道模式的整合為居民的便利消費提供了技術支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網絡覆蓋率的增加,網上購物越來越普及。不少線下商家開始開通線上服務,開啟線上線下同時銷售模式。相比于線下購物,線上購物更具便利性,方便消費者的瀏覽與選擇。如圖6所示,我國長三角地區的互聯網上網人數逐漸增加,與2013年相比,2016年的上網人數增加了9%。我國長三角地區的快遞量呈快速增長趨勢,2016年相比去年增加了46%,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50%。由此可知,選擇網上購物的人群正逐漸增加,而O2O模式的整合正好符合居民的這一需求,從而促進了消費增長。
第二,流通業發展促使交易成本降低。流通業發展促使流通業效率得到提升,而效率提升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效率提升主要在于企業銷售率的提升,并進一步體現于存貨的周轉速率。存貨銷售越快,流通效率越高,企業在交易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成本、信息成本等就越少,成本就降低。流通業互聯網的應用與發展亦促進了交易成本的降低。B2B和B2C形式的出現有助于企業和消費者通過互聯網找到價格較低的商品,更有利于賣方市場,從而促使交易價格降低。企業O2O模式的整合拓寬了流通渠道,使流通方式更加暢通,降低了流通成本,從而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減少最終體現于產品價格上,使產品價格不因過高而抑制居民消費,而是使其降低促使居民消費。綜上,本文提出假設1:
假設1:流通業的發展有助于促使居民消費需求增長。
居民消費需求可分為城鎮居民消費需求和農村居民消費需求,這兩者的需求水平與層次存在較大的不同。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要遠高于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且農村居民大多數處于生存型消費層次而城鎮居民則處于發展型以及享樂型消費層次。不少學者得出結論,流通創新以及流通設施環境的改善等能促進農村消費結構升級(楊水根等,2018;吳學品,2014)。因而,流通業的發展很可能對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更大,促使他們往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發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2:
假設2:流通業的發展對農村居民需求的影響更強。
實證研究
(一)樣本選取與變量設置
本文選取長三角地區2013-2016年度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與檢驗,其中流通業產值與居民消費支出分別作為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以定量研究兩者的相關關系。同時,由于城鎮居民消費與農村居民消費在多方面均存在較大不同,如消費金額、消費類型等,它們受流通業發展的影響也會產生不同,因而本文亦選取城鎮居民消費需求與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相關數據,研究兩者受流通業發展的影響程度。本文的主要變量具體設定如下:
居民消費需求。對于被解釋變量居民消費需求,本文使用居民消費支出來衡量。同樣地,使用城鎮居民消費支出與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分別衡量城鎮居民消費需求與農村居民消費需求;
流通業發展。流通業主要包含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一般而言,流通業在發展過程中,其產值亦會隨之增加,能較為有效地展現其發展水平,因而本文根據各行業產值的總和來衡量流通業的發展情況。
控制變量。本文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進行衡量,以增加結果的準確性。生產總值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越高,表示該地區的經濟狀況越好,居民消費需求也會越高。產業發展亦影響居民消費需求,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和對GDP的貢獻率不斷上升,最終將影響居民消費需求與結構。
以上數據均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為了減少異方差的影響,本文對原始數據取對數處理。
(二)模型設立
為驗證流通業的發展與居民消費需求的相關關系,本文構建了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具體如下:
lnCit=α0+α1lnDPit+α2lnGDPait+α3lnRit+ε
其中,Cit為地區i第t年的居民消費支出,DPit為地區i第t年流通業的產值,GDPait為地區i第t年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Rit為地區i第t年的第三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該模型同樣運用在分析城鎮居民消費需求與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受流通業發展的影響研究中,其中Cit代表地區i第t年的城鎮居民消費支出與農村居民消費支出。
本文在模型中均采用穩健標準誤來修正異方差的影響。
(三)描述性統計分析
為更好地了解流通業的發展情況與居民消費需求情況,本文對主要變量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具體如表1所示。我國長三角地區近五年居民消費支出的平均值為16614元,由于它是持續增長的,而最小值與最大值存在較大差距,體現了人們消費需求有了較大增長。城鎮居民消費支出要普遍高于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平均值約占總消費支出的81.06%,是農村居民支出平均值的4倍。流通業產值的年平均值為7800億元,最小值與最大值相差較大,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流通產業較大的發展規模與較快的發展速度。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的平均值為54.13%,反映了長三角地區第三產業處于發達水平,其平均值要高于中間值,說明我國長三角地區第三產業比重較高水平的居多,體現了第三產業比重逐漸增加的發展趨勢。
(四)回歸結果分析
表2顯示了流通業發展與居民消費需求的回歸結果。由表2可知,流通業產值與居民消費需求在5%水平上顯著,表明當流通業產值增加一個百分點時,居民消費支出將增加0.122個百分點,證實了其對居民消費需求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假設1得到驗證。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居民消費需求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符合預期。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與居民消費需求呈負相關關系,很可能是由于我國居民的消費支出仍普遍集中于農業和工業等方面,當第一、二產業所占GDP比重減少時,居民消費需求也隨之減少。通過VIF檢驗,VIF值均遠小于10,說明該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表3顯示了流通業發展與城鎮居民消費需求和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回歸結果。流通業發展對城鎮居民消費與農村居民消費所產生的影響不同。由表3可知,流通業對城鎮居民消費需求與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均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從系數上看,流通業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消費需求將增加0.093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將增加0.327個百分點。可知,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受到流通業發展的影響要遠大于城鎮居民消費需求,假設2得到驗證。從控制變量上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第三產業所占GDP比重均對農村居民消費求影響更大。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農村居民消費,促使農村居民提高消費層次,從而對其產生更大的正面影響。由于農村居民消費更多集中于第一產業,因而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很可能使第一產業比重降低,從而導致農村居民消費減少。
政策建議
第一,積極推動流通業發展,優化流通結構。流通業發展對居民消費需求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因而為推動我國內需增長,可積極發揮流通業的作用。在推動流通業發展過程中,應注重優化流通結構,實現共同發展。如對于不同規模的批發和零售企業,應加快協調其健康、快速發展,對于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流通環境,加快流通效率,提高服務質量,促進流通業的發展與各行業之間的平衡。第二,加強與互聯網的聯合,推進整合流通新模式。流通業可通過互聯網創建新的流通方式,加快信息平臺建設,充分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整合出新的流通模式。第三,促進城鄉之間流通發展的平衡。流通業不僅需要在發達地區發展,還需往農村等欠發達地區延伸,發展出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有序的產業體系,推動均衡發展,提升農村等欠發達地區的消費層次與需求。
參考文獻:
1.孫文娟.我國商貿流通業對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影響——基于2001-2015年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17(18)
2.易善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流通產業發展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影響路徑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20)
3.杜丹清.大數據時代的零售市場結構變遷——基于電商企業規模擴張的思考[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5(2)
4.楊水根,王露.流通創新促進了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嗎?——基于中國2004—2015年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
5.吳學品.市場化、流通設施環境和農村消費結構——基于省級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14(10)
6.流通業發展與城鎮化——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4(7)
7.王曉東,周旭東.擴大內需政策下流通產業增長的影響因素——包含制度因素的主成分實證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6(1)
8.彭靜,張宇.互聯網消費金融商業模式與創新監管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21)
9.李靜.傳統商貿流通業的供求結構特征、產業鏈構成與創新提升戰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5(31)
10.盧杰.大數據技術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