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晨鷺
內容摘要:本文從理論上分析了金融結構優化、綠色金融發展與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效應之間的作用機理,然后運用數據對我國不同區域的金融結構優化、綠色金融發展和產業結構發展水平分別進行統計描述,最后構建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
關鍵詞:綠色金融 ? 金融結構 ? 產業結構升級 ? 固定效應模型
引言
綠色金融從多方面呼應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發展要求,完善了供給側改革中優化資金配置和抑制生產污染的機制要求,同時也為金融市場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機遇。通過信貸配置抑制產業發展中的不良業務,保證產業結構適應性不斷上升,是金融市場改革的終極目的,但綠色金融理念的不斷推進是否有效促進了我國金融結構配置的優化?金融市場結構的變化又是否作用到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之中?這些問題不僅是學術界的重要研究課題,更是衡量我國供給側改革政策效用的最佳標尺,本文以中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厘清綠色金融發展、金融結構變動和產業結構優化三者間的關系。
文獻綜述
金融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均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那么這二者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聯系?學術界關于這一議題的研究已經較為豐富,由于金融發展包含了兩個層次,一是指總量的增長,二是指結構的優化,因而近年來學者們也開始廣泛關注金融結構優化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相關性問題。主要觀點可以分為兩種,其一為金融信貸優化觀點,李福祥等(2016)認為,相比于金融市場體系,優化的信貸體系(例如綠色信貸體系)可以為經濟體內創新型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從而促進其產業結構升級。此外,楚爾鳴與何鑫(2016)研究中認為,綠色信貸還可以充當新興經濟體產業發展的有效催化劑,即可以在推動其新產業形成、促進產業快速發展等方面發揮作用,尤其是某些區域的企業從銀行獲得的信貸資金期限較長時,這種促進作用體現得更為明顯。其二為金融市場優化觀點,吳銀萍(2016)認為,綠色金融所推動的金融結構優化更有利于產業的發展,堅持這一觀點的主要依據是:在資本配置效率上,綠色化的金融市場可以更高效地將資金引導向成長型和創新型產業,繼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王瑞(2015)通過研究發現,綠色型金融結構優化則能夠激勵企業在技術創新的研發方面給予更多的投入,因而更有助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得到以下兩個主要觀點:第一,綠色金融信貸的發放可以促進區域金融結構優化;第二,金融結構轉變可以影響其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在我國不同區域間原有的金融結構本就不相一致,不同區域的綠色金融發放,是否可以促進其金融結構優化的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效應?本文在前人對綠色金融發展的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效應進行研究的基礎之上,將金融結構優化因素也納入到這一分析框架中,以研究不同區域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旨在豐富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
理論分析
綠色金融實施的主要方式是發放綠色信貸,對于區域內的金融市場而言,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是兩種典型的融資方式,一般來說,金融結構優化轉變主要表現為直接融資規模的擴大和間接融資規模的逐步下降,殷劍峰和王增武(2016)認為,金融結構優化水平的提高往往伴隨著綠色金融水平的提高,它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路徑體現在:采用綠色金融結構可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分散企業的融資風險,有利于合理配置資金流向、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回報率,推出綠色信貸有利于企業獲取技術創新活動所需要的資金支持、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而綠色金融的理念則分別從融資約束路徑和分散風險路徑兩個方面影響了原有信貸方法。
第一方面,綠色信貸約束了原有粗放式資約束路徑。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是引導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而這些產業的發展往往需要投入較高的科研經費,這是由于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征所決定的,而綠色信貸的出臺則保障了這一類高投入、高回報的科研項目的啟動能力。因而,當企業的內部融資無法滿足其資金需求時,轉向綠色信貸渠道能夠使得企業摒棄粗放式的資金配置結構,更有效率的使用資金信貸,這將更加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
第二個方面,綠色金融分散了風險路徑。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需要其資金來源的風險承受能力較高,這是由于高新技術產業的資金投入具有高風險性,企業不得不需要承擔兩個方面的風險,一是技術風險(如技術能否產品化以及技術的前景、效果和壽命等方面存在的不確定性),二是市場競爭風險。綠色金融發展可以使得企業采取更高效的技術渠道管理資金,采用技術進步的方式降低資金的無效配置,進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上述理論分析如圖1的渠道所示。
實證過程與結果分析
(一)指標測度與描述性統計
目前學術界衡量產業結構升級的方法較多,由于產業結構升級最顯著的特征是產業結構重心依次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換,再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換,因此三次產業結構比例是衡量產業結構升級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加上本文選取的樣本時間長度較短,限于數據的可得性,采用其他指標衡量產業結構升級難度較大,且不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采用三次產業結構比例作為衡量產業結構升級的測度方法。如式(1)所示:
IS=Y3/Y2 ? ? ? ? ? ? ? ?(1)
式(1)所示的測度方式能夠準確地衡量產業結構是否朝著服務化方向發展,因此是現階段產業結構升級的一個有效度量:當一個經濟體的IS越大時,表明該經濟體的產業結構升級水平越高;反之,則表明該經濟體的產業結構升級水平越低。
解釋變量包括綠色金融變量和金融結構優化變量。綠色金融變量:利用了俞嵐(2015)提出的綠色信貸比概念,采用樣本期內各省的節能減排款項表征綠色信貸規模,并以此數據占當年GDP的比重來衡量。數據來源于《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金融結構優化變量:使用區域內上市公司股票市值與銀行信貸余額之比來衡量,該數據反映了區域內金融體系中直接融資方式與間接融資方式的相對發展程度,即區域內的金融結構優化,記為FS(Financial Structure)。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在上述解釋變量外還包含: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口總數、技術進步、對外開放程度四個控制變量。上述變量度量方法如表1所示。
(二)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首先對模型中涉及到的各變量進行一個簡單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為后文的模型驗證奠定基礎。本文的數據處理軟件為 Stata12,全樣本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A所示,分樣本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B所示,其中發達地區設定為2010年人均GDP大于20000元,包含15個省份,欠發達地區設定為人均GDP小于20000元,包含16個省份。
由表2可知,不同區域的綠色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結構優化水平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不同區域的綠色金融發展水平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0.00%(保留兩位小數后的約數)與125.82%,對比25.05%的平均水平,差距較大;各經濟體的金融結構優化水平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0.00%(保留兩位小數后的約數)和25.12%,對比1.09%的平均水平,同樣差距較大,這表明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由表 3的分樣本描述性統計結果可知,平均來看,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水平、金融結構優化水平以及綠色金融發展水平均高于欠發達地區,這與本文理論分析的基本結論是一致的。
由于本文樣本量大,數據較多且為非平衡面板數據,因而不宜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因此,本文最終選擇固定效應Tobit模型進行分析,該模型設定為:
ISit=α+β1GFit+β2FSit+∑γkXkit+μi+eit ? ? ? ? ? ? ? ? ?(2)
模型(2)中采用了2006-2016年我國31個省級地區(不含港澳臺地區)的面板數據,總共341個樣本觀測值。i和t分別代表省級區域和第t年。IS值即為式(1)中求得的各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指數(見表1),α為截距項,β和γ是回歸參數,μ是隨個體變化的隨機變量,e是殘差值。
從表3、表4的實證結果可以得出如下三個結論:第一,區域內的綠色金融發展可以有效促進其區域產業結構升級,且相比于欠發達地區,發達地區的綠色金融發展的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效應更為顯著(系數0.214大于0.121)。第二,發達地區的金融結構優化轉變可以推動其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系數分別為0.081和0.071),這一點在與綠色金融發展的促進效應具備一致的空間性,即發達地區更為顯著。第三,綠色金融發展借助了金融結構優化渠道對產業結構產生了作用,這一點首先體現于全樣本分析中,綜合兩個變量后金融結構優化的系數提升(0.033增加至0.041),其次體現于不同金融結構基礎的區域對于產業結構的影響出現了不同影響效果的實證結果中。
政策建議
第一,加強綠色信貸的引導作用,強化綠色金融發展對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盡管近年來,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迅速,然而一個既定的事實是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未來仍然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水平,政府應繼續發揮好宏觀服務作用,尤其不能忽視相關立法工作的開展,從而為企業借助綠色信貸發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環境。第二,完善金融體系,優化金融結構優化。我國目前仍然是典型的銀行主導型經濟體,相對來說,金融市場的發展尚不完善,我國應繼續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逐步減少政府對金融市場的干預行為,提升金融市場發展水平,為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和籌資者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促進企業綠色金融發展決策的開展,從而有效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
參考文獻:
1.吳敬璉,厲以寧.供給側改革引領“十三五”[J].全國新書目,2016(1)
2.俞嵐.綠色金融發展與創新研究[J].經濟問題,2016(1)
3.殷劍峰,王增武.中國的綠色金融之路[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6)
4.王瑞.供給側視域下服務業結構性改革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22)
5.吳銀萍,羅傳健.金融業規模結構、信息披露質量與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22)
6.李福祥,劉琪琦,張霄怡.金融集聚對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18)
7.楚爾鳴,何鑫.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互動機理及實證[J].統計與決策,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