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映紅
【摘要】語文作為小學教學的重要學科,要求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寫作等能力。就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來說,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理論成績,沒有針對其朗讀能力進行培養。朗讀技巧是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掌握的能力,旨在引導學生學會朗讀藝術,將書面語言轉化為優美的情感。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充分展現朗讀藝術,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礎。
【關鍵詞】朗讀藝術;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而語言的學習又需要分為幾種。在學習語文這門學科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相關內容進行感知,還要培養自己的語感。明確朗讀藝術,可以讓學生更加親近文本,對學習過程中的語言產生更加深厚的情感。小學生的知識體系比較簡單,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能夠通過語文朗讀藝術的體會,強化其綜合學習能力。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展現朗讀藝術的意義
朗讀是讓學生體會文章內涵與情感的基本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的同時獲得真實的體驗。雖然小學生思維比較抽象,在思考的過程中經常不會按照教師的引導規范自身的思維形式,但這正是學生個性化思維的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展現朗讀藝術,能夠讓學生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閱讀體系。小學生在學習語文時需要由教師進行教學,但是對藝術的展現不是可以直接教授的,其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感知去體會與理解。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吸引,展現朗讀藝術就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在不經意間加強自身的閱讀興趣。部分教師花費心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學生難以理解其中的主要內容。展現朗讀藝術,就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構建自己與作者之間的溝通橋梁,讓其逐漸掌握朗讀技巧,對于加強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有較大的作用。
二、朗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展現方式
(一)把握感情基調
對朗讀藝術的展現不是對朗讀技巧的炫耀,而是需要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體會其中的豐富情感。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比較歡快的情緒,但是在針對部分感情基調濃重的內容中,其還是會跟隨作者的情緒,深陷其中。比如在開展《靜夜思》這篇詩歌的教學時,教師需要讓學生掌握其感情基調,對作者想要表達的客居思鄉之情進行體驗。其中,“舉頭”和“低頭”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濃重的思念之情。這種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也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的語句,耐人尋味。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把握其中的感情基調,使其在朗讀過程中充分體會作者的心緒。
(二)感受語言意蘊
語言能夠蘊含百轉千回的意蘊,這是朗讀藝術的獨特之處。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感受其中的語言意蘊,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語言描寫感受到相關的情緒。比如在開展《卡羅爾和她的小貓》這篇文章的教學時,學生需要通過卡羅爾的“啊,是伯洛”及伯洛似有若無的語言“我藏起來,是不愿意給送掉,我想和你在一起”,體會語言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這種語言表達比較質樸,修飾比較少,但是能夠從中體會到濃厚的生活氣息。在文章敘述的過程中,對話比較生動自然,可以使得朗讀的簡潔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中又不乏情感的體現。
(三)運用朗讀技巧
1.詩歌意境
朗讀藝術在詩歌中表現得較多,在開展教學工作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其中的詩歌意境進行充分體會。比如在開展《望廬山瀑布》兩首詩歌的教學時,教師需要分析其中的虛實結合描寫,并且對景物描寫的手法進行詳細講解。詩歌描寫經常會借助景物表達感情。其中一首,作者用“海風吹不斷,江月照江空”中的“空”表達了其尋求的閑情,也能夠從中體會到李白的飄逸。這種直抒胸臆的方式能夠讓讀者被感染,進入其中的意境。所以,教師需要著重對不同的詩歌意境進行分析,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語言描寫體會不同的思想感情。
2.兒童情趣
雖然藝術的表達需要通過崇高的方式進行領悟,但是其還是與平常心有一定的聯系。部分小學語文作品中表現出了一定的兒童情趣,在開展相關教學時,教師也可以對其進行展現,讓學生能夠從中收獲樂趣以及感悟。比如在開展《數星星的孩子》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開展課文導讀,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可以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數過星星嗎”等問題,讓學生參與其中。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就需要對其中描寫作者可愛的句子進行分析,將兒童的情趣體現出來。這種教學方式貼近學生的生活,作為一種朗讀藝術,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印象深刻。
3.詩歌音樂美
詩歌中的音樂美能夠將朗讀藝術的美感進行完整體現,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內容有全新的認識。漢字本身就是一種充滿著豐富的音感的文字,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領略詩歌中的音樂美,進而展現朗讀藝術的美感。比如在開展 《長相思》相關詩歌的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有音律地對詩歌內容進行朗讀,然后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長相思·山一程》中,“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能夠表達出一種惆悵的心理。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韻律的悠遠,對壯士的愛國情懷進行分析,同時其中又摻雜著數不盡的思鄉之情。這種音樂美可以將朗讀藝術的美感充分表達出來,還可以展現其中的復雜內容。
(四)合理利用多媒體
多媒體是現代教學的通用武器。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展現朗讀藝術,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實現教學目的。小學生在朗讀時經常需要利用外力對其進行推動,多媒體的利用能夠使得學生處于一種愉悅、輕松的氛圍,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語文知識內容。在利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音頻引導學生進行配樂朗讀,讓學生可以融入朗讀內容中,使其朗讀技巧得到培養。部分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語文教師可以針對課程內容的不同采用多媒體進行訓練。比如在開展《雷雨》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內容進行初步朗讀,大部分學生難以找到代入感。這時,教師就能夠利用多媒體播放音頻資料,讓學生根據音樂旋律變換朗讀情緒。在這種朗讀方式下,學生能夠將清新、凝重等不同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在音樂氛圍的烘托下,學生更加容易體會文章內容,掌握朗讀感情。
在對多媒體進行利用時,教師還能夠將朗讀內容的場景再現,讓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了解朗讀藝術的情感。小學生對于場景內容經常會產生莫名的好感,教師就能夠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呈現動態畫面,還能夠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卡通內容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點評。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興趣盎然,不僅能夠掌握朗讀技巧,還能夠沉浸在優美的氛圍中,體會朗讀內容中的情感與趣味。朗讀藝術就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多方面的呈現,為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強化其朗讀技巧。
三、結語
朗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展現能夠促使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多樣化的情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詩歌表達朗讀藝術的復雜性,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貼近學生的感受,強化語文教學效用。
參考文獻
[1]盧偓.朗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展現[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
[2]卜銀芳.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方法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3).
[3]馬永剛.搭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之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