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村集體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如何在鄉村振興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當前亟待思考的問題。本文對楚雄市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概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點意見,以求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一點建議。
關鍵詞 農村集體經濟 分析 策略
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村實行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農村的重要體現。發展村集體經濟是強化村級組織服務功能的重要抓手,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優化農業生產要素配置、實現農民共同富裕、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增強鄉村治理能力的重要舉措,對促進城鄉結合發展、鞏固執政基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筆者意在與大家共同探討楚雄市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基本經驗和做法,相互學習和借鑒。
一、楚雄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概況
近年來,楚雄市委、市人民政府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列入加強基層黨建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任務,壓實工作責任,強化考核運用,推動全面發展。2018年底,全市154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計劃1303.59萬元,實際完成1588.25萬元,完成計劃任務的121.8%。其中:收入在3萬元以上的村152個,達到計劃數的98.7%;5萬元以上的村104個,達到計劃數77個的135.1%;10萬元以上48個,達到計劃數46個的104.3%;20萬元以上27個,達到計劃數31個的87.1%。全市1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33個新增“貧困村提升工程”貧困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45.99萬元,每村平均收入4.8萬元。其中1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村均收入5.45萬元。
二、基本經驗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任務
市委、市人民政府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列入基層黨建的重要工作,加強組織領導,下發了《楚雄市關于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社區)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從市、鄉、村各級各部門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堅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整合財政資金,以市級獎補資金為引導,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規劃,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落實年度目標任務,使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收入逐年穩步提升,經濟實力不斷發展壯大,實現了著力壯大一批年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薄弱村”、持續發展一批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的“平穩村”、鞏固提升一批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富強村”、培養造就一批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特強村”和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的“超強村”的目標。
(二)總結實踐經驗,統籌達標工作
2018年發展壯大村(社區)集體經濟的目標是:全市所有村(社區)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達3萬元以上,其中:5萬元以上的77個,10萬元以上46個,20萬元以上31個。在此基礎上,市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還積極整合財政、扶貧、農業等部門的扶貧、美麗鄉村建設、村級“四位一體”、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產業扶貧等項目資金,統籌項目實施,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多種實現形式,謀求村集體收入的持續、穩定、長遠發展。
(三)完善績效考核、強化責任落實
根據市政府年度綜合績效考核評價工作的總體安排,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了《楚雄市發展壯大村(社區)集體經濟工作考核評分辦法》,將發展壯大村(社區)集體經濟納入年度鄉鎮綜合績效考核管理。同時,市委還堅持把發展村(社區)集體經濟工作情況納入年度黨建目標責任制考核,列為基層黨建考核“一票否決”事項,作為黨組織書記緊抓基層黨建工作專項述職的重要內容,并把工作成效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對村集體經濟當年獲得的收入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確定提取獎勵方案并進行公示,報鄉鎮黨委、政府審核批準后發放創收獎勵。
(四)資金扶持引導,創新發展模式
全市各級各部門整合資金用于以下支持補助環節:一是以土地資源有效利用為主要內容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形式,扶持資金用于村集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支付的土地整治費用,購買種子、化肥、農藥、薄膜等物品,購置機耕(收)、植保、運輸、烘干等設備,以及建設倉儲、冷藏等設施費用;二是以提供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形式,扶持資金用于村集體為各類市場主體尤其是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加工、流通、倉儲、勞務等有償服務所需的設施建設及設備購置等費用開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立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等所需建設及設備購置等費用開支;三是以物業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形式,扶持資金用于村集體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中村改造項目規劃的要求,開發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發展物業經濟或投資參股等費用,盤活村集體閑置房屋、商鋪、場地等開展租賃經營的費用。
三、主要做法
(一)抓“三資”管理,夯實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
一是按照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在全市全面推行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工作,在15個鄉鎮組建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核算中心,對各村(組)財務與村級資金實行“雙委托”管理,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實現“五個統一”,即:統一資金賬戶、統一報賬時間、統一報賬程序、統一會計核算、統一檔案管理。二是健全管理制度。2011年,楚雄市農業局又下發了《楚雄市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的通知》(楚農通〔2011〕42號),完善了《收入管理制度》《集體資產處理制度》《資源登記制度》《征地補償費專項管理制度》等15項制度,做到管理與服務相統一,既強化了村(組)集體三資管理的主體責任,又確保了村民民主理財的監督責任。
(二)抓土地流轉,以產業為支撐增加村集體收入
圍繞全市六大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布局,重點發展核桃、魔芋、果蔬、生物醫藥大健康“四大產業”及特色養殖業,以產業扶貧為著力點,帶動土地規模連片集中流轉,村集體充分發揮引導服務作用,整合集體零星閑置土地建設農業設施大棚等出租,在產業化發展中有效增加村集體收入。如:河前社區通過土地流轉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4萬元、大東社區通過土地流轉提取管理服務費23萬元。
(三)抓項目扶持,整合資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農村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強化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經濟保證。村集體經濟無實力,則發展生產無財力,提供服務無能力,干部說話無人聽、村組干事無人跟,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難以體現。根據省、州黨委政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工作要求,楚雄市結合實際,在2017年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31個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基礎上,2019年繼續安排220萬元扶持22個貧困村(社區)發展集體經濟,共2511戶10273人貧困人口直接受益。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推動了楚雄市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不斷發展壯大,有效緩解了村委辦公經費不足和興辦農村集體公益事業無錢辦事的問題,調動了村兩委干部帶頭發展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參與投資發展村集體的積極性,促進了全市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四)抓改革創新,多種形式發展村集體經濟
整合農村改革政策、脫貧攻堅政策和產業發展政策等資源,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揮好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因地制宜地探索資源開發型、生產性服務型、物業和勞務型、股份合作型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五種發展模式。一是“資源化”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利用集體土地、水面、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等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如紫溪社區,把彝族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0余萬元。二是“產業化”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依托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大力發展蔬菜、花卉、冬桃、草莓、葡萄、枇杷、紅梨等種植產業,建立“村委會+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的服務體系,村集體在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中創收,向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流入方收取基礎設施使用費和土地流轉管理服務費。例如,河前社區土地流轉集體經濟收入14萬元、大東社區土地流轉管理服務費收入23萬元。三是“公司化”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依托城市資源優勢,村(社區)以全額股份和部分入股的方式,成立物管公司、家政服務公司等,通過服務、管理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如:學橋街社區積極探索“兩委一站一公司”模式,成立了虹橋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7萬元。
(作者單位為云南省楚雄市農業農村局經營管理站)
[作者簡介:張汝平(1968—),男,云南楚雄人,本科,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