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魏新
摘 要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企業難免會對社會的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的思想修養等方面產生影響。企業的生存發展是在社會的大環境下實現的,企業就是社會的一員,是從社會中獲取利潤的組織結構。因此,企業擔負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在社會責任的前提下,如何進行企業的內部管理,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對社會和企業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前期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企業的社會責任和企業的內部管理,探索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如何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希望能夠為企業更好地行使社會責任和進行內部管理做點貢獻。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管理 研究
企業的社會責任指企業作為市場經營主體以及社會成員,應當對社區、環境、消費者以及員工所承擔的基本的社會義務。在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當中,企業對社會以及社區承擔的責任指的是企業對其所在社會區域之內,所要承當的義務以及對該社會區域的經濟支持。
近些年,社會上出現了許多道德敗壞的事情,人與人之間出現信任危機,其中藥品和食品監管問題,股東權益受損,拖欠債權人款項等尤為嚴重。比如之前的長生生物的疫苗事件和樂視拖欠供應商貨款事件就是企業未履行社會責任所帶來的惡果。雖然早在2006年6月7日,深交所就發布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但是企業不負責任的現象仍然很嚴重。中國社科院、責任云研究院聯合課題組在2018年發布的《中國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及管治(ESG)藍皮書(2018)》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在1892家A股主板上市公司中,發布2017年度社會責任報告的有673家,占比僅為35.57%,且有145份報告在10頁以下,ESG信息披露不足。
早在2009年,上海證券交易所與中證指數有限公司聯合編制發布了上證社會責任指數。2018年9月,證監會發布新版《上市公司治理準則》?!渡虾WC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指引》也進入征求意見階段,2019年有望正式實施。
一、理論基礎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
1984年,美國學者弗里德曼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要求企業的經營者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的利益相關者,進行系統的管理活動。與傳統的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觀點比較而言,弗里德曼的理論認為,不論是哪個公司的發展都不能離開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支持,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應該是企業唯一的追求目標,而不僅僅是某個個別主體的利益。這些利益的相關者包括企業的供應商、交易伙伴、消費者、股東、雇員、債權人,同樣也包括本地社區、政府部門、環保主義、媒體等利益集團,甚至包括了人類后代以及自然環境等受到企業經營活動直接或者間接影響的客體。這些利益的相關者,他們有的為了企業的經營活動付出了很大代價,有的分擔了企業的經營風險,有的對企業進行制約和監督;企業的運作謀劃必須要全方位考慮他們的利益或者接受他們的制約。以此而言,企業就是一種經營以及統籌專業化投資的制度安排,企業的成長以及延續,對于企業的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回應以及利益的質量有著極高的依賴,但是這又不單單決定于股東一個方面。利益相關者理論對傳統的企業責任觀是一種顛覆,企業的責任由對公眾承擔經濟責任擴大到對這些利益相關者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在企業社會信息披露理論當中,和企業有關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社區、消費者、環境、員工。
(二)受托責任理論
20世紀30年代中期,著名學者米恩斯研究提出廣義受托責任理論,這個理論的提出背景是在社會生產的大環境下提出來的。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企業的經營者不能兼顧經營者的職責,企業主以及企業的經營者的角色實際上發生了相互割裂。因此,經營者以及所有者之間就存在著一種實際的委托關系,也就是委托責任的關系。在這種受委托責任的關系當中,經營者應當保證中國的經濟收益,為公司盡心盡責,即經濟責任。廣義的受委托責任理論認為經營者不僅僅應當對接受讀懂的財產進行委托,更重要的是接受社會的委托,在社會的委托之下運用人力資源、社會公共資源、環境以及社會資源等等。在廣義的社會的委托之下使用人力資源、社會公共資源,企業應當承擔的責任不僅僅局限于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還必須承擔社會責任。
二、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內部管理的理論分析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概念自提出以來便爭議不斷,其涉及范圍較廣,范圍界定不清晰。李彥龍(2011)將其整理概括為三個方面的責任,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責任、遵守法律與行業規范的法律責任、保護環境和慈善捐助的社會責任[1]。其主要體現在承擔對股東、債權人、職工、客戶、消費者、自然環境等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
本文認為,社會責任對企業來說絕不只是一種負擔,更多的是一些正面影響,其給企業的積極效益絕對大于企業的成本支出。從長遠的目光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提高自身的經營績效有積極作用,關鍵在于企業如何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平衡自身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的關系。
企業內部管理是對企業運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控制,包括搭建組織架構、制定各項內部規章制度、規定部門和員工的職責分工、制定運營計劃、組織經營活動、指揮經營活動的各個步驟、協調經營活動過程中的各類關系和控制經營活動的發展和各類風險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企業內部管理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企業內部管理需要做到的是盡最大努力,合理可行地運用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資源,實現多、快、好、省的目標,取得最大的投入產出效率。
企業內部管理的核心內容是企業的內部控制。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定義,迄今為止還存在不少的爭議。經濟發展和經濟環境存在差異的國家之間和不同經濟環境之中的組織對企業的內部控制有不同的理解。COSO的“內部控制綜合框架”中對內部控制進行了界定,這個界定得到了國際上很多人的認同。COSO認為,企業的內部控制是全員參與的一項內部管理活動,由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共同實施的內部管理活動,是為防范企業風險,提高企業效率的活動。旨在為實現企業經營的目的,即獲得企業效益,減少企業風險而進行的活動。內部管理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能夠保證企業的各項運營活動有序地進行,提高企業信息尤其是財務信息的可靠性,為企業遵守適用的法律和法規提供合理保證。我國財政部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是對我國企業進行內部管理和內部控制的指導性法規文件。其中對內部控制的定義與COSO框架基本一致,同時《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將內部控制的要素劃分為五要素,也與國際上的劃分一致。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內控五要素為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內部監督。
三、企業社會責任與內部管理的關系分析
(一)社會責任是企業內部管理的前提
一個企業如果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忽視了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傷害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這個企業的內部管理就是失敗的。例如重污染企業在制定其企業戰略、內部管理規章的時候,必須首先考慮環境因素,考慮如何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考慮如何在發生污染后對環境進行補救。這是企業運營的前提,也是企業內部管理的前提,是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如果一個企業在面臨社會責任和企業盈利的選擇中,更偏向企業盈利,就會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帶來巨大的風險,嚴重傷害企業形象,增加環境風險,也增加了企業風險。
(二)有效的內部管理可以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
企業的社會責任,需要有健全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才能承受和實施。健全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會有序地開展企業的各項運營活動,能夠在企業的運營中維護環境的安全性,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以社會利益為前提的經營理念下,企業的運營在正常環境中會得以持續發展。企業的持續發展保障了企業自身的穩定性,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
四、企業內部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
目前,由于對盈利的一味追求和對社會責任承擔的認識不足,一些企業的內部管理尤其是內部控制存在著很關鍵的缺陷,阻礙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一)內部管理偶爾存在無效性
有效的內部管理,是企業實現經營目標、承擔社會責任的渠道,這樣才能保證企業不會傷害社會利益去獲取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即實現企業運營的最終目標。企業內部管理方面的缺陷是企業的信息不公開、不透明、不真實。這類企業的信息基本被內部人控制和操縱,外部人和企業普通職工很難獲得企業的真實信息。如果出現損害社會利益的情況,不能及時發現和阻止。
(二)管理層和員工整體素質問題
企業的管理層的素質是內部管理環境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直接決定了企業內部管理的方向、效率以及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高層素質低下,不以社會利益和企業理由為導向,就難以做出有利于企業的決策目標和規劃;管理層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會嚴重影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影響企業的穩定發展。管理層的理念和道德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能夠影響到企業的社會道德觀、價值觀以及文化觀念。
(三)目標不合理
內部管理的核心內容是在管理中實施內部控制。內部管理的目標不合理,只做表面功夫,不以經營目標的實現和確立為著眼點,而是重宏觀調控目標,輕自身的管理,重速度和規模,輕產品的質量和效益。這其實就是沒有控制在點上,內部管理中的控制沒有到位,嚴重違背內部控制的真正內涵,也就是公司的內部控制是形同虛設,流于形式。
(四)欠缺企業文化
大部分企業沒有自己一個完整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公司賴以生存的重要依靠。很多企業就是企業文化不夠完善,鉆空子,導致做決策時方向走錯,造成了嚴重的后果。沒有良好的企業文化作后盾,就沒有企業及員工的價值導向,就不能對員工進行思想、行為上的規范,就沒有高昂情緒和奮發進取精神的效應,就不能為公司帶來良好的品牌效益。
五、建議
解決企業的內部管理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使企業能夠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本文有如下建議。
(一)完善內部管理制度,發揮內部管理的有效性
健全的內部管理需要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的建設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基本。在企業力量欠缺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培訓、對外咨詢等方式進行各項內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完善,合理規劃操作流程,提高企業內部管理的效益。
(二)完善內部控制環境,承擔社會責任
控制環境包括員工的誠實問題和道德觀、員工的勝任能力、管理當局的管理哲學和經營風格、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組織結構、授予權利和責任的方式、人力資源政策和實施等??刂骗h境構成了一個單位的氛圍。首先,企業全體員工尤其是管理層應當樹立社會責任的理念,了解內部控制對承擔社會責任的意義。內部控制能否有效承擔社會責任關鍵看企業的觀念,特別是看管理層是否重視社會責任承擔的義務和是否重視內部管理制度。加強人力資源投資,提高員工素質。另外,企業應該建立積極向上的集團公司文化和價值觀。
(作者單位為杭州鼎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李正.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研究——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06(2).
[2] 林毅夫.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經濟學分析[J].現代商業銀行,2008(2):17.
[3] 金珠.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與完善[J].企業研究,201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