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繼紅
摘 要 財務管理模式需要根據企業發展需求作出適應性的調整,在企業經營業務不斷拓展的背景下,將財務管理與經營業務相結合,能夠讓財務人員更加全面地了解各項業務開展計劃,從而實現資金的合理配置,有效防控資金風險,充分發揮業財融合在促進企業健康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本文首先介紹了企業財務管理現狀,隨后概述了現代企業制度下業財融合的重要意義,最后就如何利用業財融合促進財務管理水平提升展開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 業財融合 財務管理 效益最大化 全面預算管理
一、引言
企業各項經營業務和戰略計劃的實施,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影響,例如市場環境的變化、競爭對手的干預等等。為了確保業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要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支持作用。在這一管理需求下,業財融合模式應運而生。業務工作為財務管理提供了大量事實資料,提高了財務管理的有效性;財務管理也確保了各項業務能夠得到充分的資金保障,提高了企業經營效益。因此,在企業內部推廣應用業財融合模式,也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一種必然選擇。
二、企業財務管理現狀
(一)財務管理與實際業務的關聯性不強
在以往的企業運營中,業務依賴于財務的情況十分普遍。各項既定的業務方案,需要得到財務部門的資金調配才能順利開展。而財務部門則很少關注業務詳細信息,沒有開展深入的調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某項業務的預算偏高,而財務部門又沒有及時審核發現,就會造成資金的浪費,甚至會滋生一些腐敗問題。企業財務管理與經營業務之間缺乏雙向關聯,不能做到相互統一,引發財務風險,也影響業務的正常開展。
(二)復合型財務管理人才匱乏
財務管理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必須要組建一支復合型財務隊伍,才能更好地應對多變市場環境下企業財務工作開展需求。例如,在業財融合背景下,在職的財務人員,既要精通財會知識,又要熟悉企業各項業務,才能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在信息時代,財會人員也需要熟練運用計算機技術,操作財務管理軟件。目前來看,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財務人員學歷不高、知識結構單一的情況還比較普遍,這也制約了他們財務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缺乏風險防范與預警機制
企業財務工作始終伴隨著風險,政策的調整、市場的變動、決策失誤等,都是有可能引發財務風險的因素。實現財務風險的提前防控,可以將損失降到最低,這也是財務管理的目標之一。現階段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企業財務人員沒有形成強烈的管理意識,缺乏必要的風險預警機制。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真的發生了財務風險,也難以進行有效的應對,從而造成企業資金的流失。
三、業財融合對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帶來的影響
(一)業財融合有助于防范財務風險
業財融合的出發點,就是通過整合業務與財務兩項工作,從源頭上進行風險防控,達到提升財務工作質量的目的。基于業財融合實現風險防控的可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財務人員能夠對各項業務的具體情況、資金配置等進行嚴格監控,確保每一筆資金都能夠高效率地應用到相應的項目中,避免因為資金浪費引發的財務風險。其二,各項業務在財務監督下開展。除了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外,還能夠加快項目進度,縮短資金回籠周期,確保企業現金流的穩定周轉,防止因為資金周轉困難影響業務計劃順利開展的問題。其三,業財融合還能夠實現對風險的應急處理。即便是在業財融合模式下,也不可能杜絕風險,但是這種模式能夠確保風險在第一時間被發現并且得到控制,間接地提升了財務工作水平。
(二)業財融合有利于實現效益最大化
企業效益最大化是企業經營的目標,效益最大化就是要實現經濟資源配置的最大效用。價值最大化的目標是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實現效益最大化,例如,采購環節要實現采購成本的最小化;項目投資要實現現金流量現值的最大化。財務部門對于成本和效益比較敏感,當業務部門要做出決策時,財務部門可以通過預測、測算、預算等方法,恰當地識別各項生產要素和成本費用,提供有關決策的翔實數據。如果關于某項業務的成本預算出現偏高的情況,在業財融合模式下,財務人員能夠第一時間發現這一問題,從而重新計算業務開展所需成本,避免預算偏高引發資金風險問題。從這一層面上來說,業財融合在幫助企業追求效益最大化目標上也產生了積極作用。
(三)業財融合是提升財務管理水平的基礎
財務部門如果單打獨斗,沒有深入了解業務內容和現金流特征,這樣的結果造成財務工作無法體現出管理作用。只有財務與業務的融合,財務人員才能對業務的具體性質有深入的了解。否則財務預測無法做到精準,財務分析就無法做到有理有據。財務工作要想從幕后轉移到幕前,從被動轉向主動,首先要做到財務工作方式轉變,即改變以往財務工作與業務相分離的狀態,實現兩者的融合。例如,同樣一項業務,在不同的時間段內開展,由于受到市場形勢變化影響,可能需要投入的資金有很大差異。在業財融合模式下,財務人員能夠動態地調整管理策略,并根據當前業務開展的外部環境,重新制定一套適用性更強的財務方案,為業務開展提供支持。
四、加快推進業財融合的可行性策略
(一)樹立全面預算管理意識
在財務管理中,全面預算管理是一種優化資金使用、防范財務風險的有效措施,主要分為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和反饋優化等幾個環節。在前期的預算編制環節,財務人員首先要結合業務工作的實際情況,開展精細化預算,提高預算方案的可行性。既要保證配置的資金能夠支持業務項目的順利完成,又要避免預算浪費。在中期的預算執行環節,財務人員也要動態監督業務開展情況。例如很多大型項目都是分階段進行的,要對照各個階段的預算執行情況,避免超預算問題的發生。在后期的反饋優化環節,財務人員要及時總結業財融合模式下全面預算管理還存在哪些問題,以便下一步進行重點改進。
(二)優化組織結構,完善業財融合模式
在一些規模較大、平行部門較多的企業,業財融合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是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問題。銷售部、市場部、后勤部等部門,由于業務上的差異,導致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偏少,這種組織結構讓財務部門很難與業務部門進行溝通、交流。因此,企業管理層需要進行組織結構優化,在財務部門與各業務部門之間建立起便捷的信息交換渠道。例如,可以設置預算管控小組,由財務部門、銷售部門、制造部門等組成。依據實際的市場價格,編制資金預算表,若是在企業執行資金預算時,碰到業務量增加、出現新任務的時候,要依據實際情況,合理地調整資金預算,適當地增加資金預算,同時也要做好后續的監測、追蹤工作。這為以后各部門的資金用量提供了數據參照,企業可以更好地對各部門的資金使用進行預算、管控。
(三)重視業財融合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
在企業內部推行業財融合模式,需要有一支專業化的財會人才負責具體的工作,從而發揮業財融合的應用優勢。企業管理者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其一,要為業財融合創造良好的環境,例如在企業各部門之間引進信息管理系統,為財務部門更加便捷、及時地掌握各部門業務信息提供便利。這樣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財務人員的壓力。其二,要適當拓寬財務人員的業務范圍,例如定期組織財務人員熟悉本企業的業務開展情況,讓財務人員也能夠從一線獲取資料信息,為財務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四)做好成本管理與投資管理
成本控制是業財融合模式下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直接影響企業利益的核心要素。業財融合的成本控制,并不是一味地削減預算、控制支出,而是要在業務開展與成本控制之間維持一種動態平衡。例如,針對某一業務項目,提前開展成本預算,確定成本目標,進行預算監督等,要將成本管理貫穿于企業各項業務開展的全過程。投資活動是企業進行資產增值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同時也存在較高的風險。業財融合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找到正確的投資方向,通過前期評估、風險評價等,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實現企業業務規模的擴展。
五、結語
業財融合是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財務工作從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的一種必然選擇。業財融合模式下,企業財務人員不僅要負責做好本職工作,還要熟知本企業各項業務的開展情況,通過做好預算編制、監督預算執行,確保資金得到最優化利用,有效防范因為財務管理不到位引發的資金浪費以及其他風險問題。同時,也要做好配套的制度建設、人才建設,為業財融合應用價值的體現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作者單位為重慶長江輪船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李妍.基于“業財融合”視角下的《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改革思考[J].經貿實踐,2019,243(01):147+149.
[2] 趙燕.從財務共享中心建設到業財融合——以海爾集團為例[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19):89-90.
[3] 林巍巍.基于財務共享模式的管理會計體系構建探討——以保險經紀公司為例[J].會計之友,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