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剛
【關鍵詞】 語文教學;學生;健康人格;塑造
【中圖分類號】 G6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2—0055—01
學校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培養,其核心是人格的發展,而語文是傳情達意的工具,在人格塑造方面有著無與倫比、得天獨厚的優勢,“詩言志”,言為心聲,文以載道,文道統一是語文教學的自身要求,它能夠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情操陶冶于一體。人格塑造是在引導學生追求人的完美性過程中對性格、氣質、品格、情操等方面施以積極的影響。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從以下途徑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
一、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修養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語文教學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達到提高學生人格思想素質的目的。
艾青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表達了對祖國真摯深沉的愛,文天祥《過零江洋》里“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氣節流芳溢彩,陸游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效仿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情懷,感人淚下。通過這些詩詞,激發青少年學生確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努力追求生命永恒的實在意義,教師授課時聯系學生實際,樹立人格榜樣,講魯迅的文章時,要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不屈不撓、無私為國奉獻的高貴人格。讓作家的良好性格和偉大的人格滲透到學生的潛意識中,成為學生自覺效仿的楷模。
二、充分發揮語文教學中的交流教育功能
孟子曰:“人人皆有不忍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動之以情”是在與學生交流中最重要的手段。我們要用飽含情感的語言誘發學生的情感。例如學習《背影》一課時,首先讓學生自己講述他與父親之間的一些小故事。然后老師也可以動情地講述自己的父親。最后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父親身上的優秀品質,這樣學生就會懷著對父親的深厚情感學習《背影》一課,學生就會把孝心自然而然地深刻在心底。
教師對學生的關心是教學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將直接影響師生的思維和行動方式,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格。在師生交流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使其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寬松氛圍下形成健康和諧的人格。比如講授《口語交際》給父母親想說的一句話時,我飽含深情地講述了我和我女兒之間的故事,回憶了女兒小時候的趣事,也講述了女兒成長之事,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一下子沉浸在父女之間的深情當中,這樣不僅啟發了學生的思路,更深入觸及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出與父母之間的真實事例,流露了如何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情。
三、充分發揮語文教學中閱讀教育功能
閱讀是心靈的大門,記憶中的一切經由選擇注意察覺后,由閱讀進入我們的心靈,有句話說得好“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可見閱讀與做人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對塑造健康的人格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的教育功能不容忽視。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發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激勵學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感受作品,讀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不僅要教會學生讀書,而且要教會學生從所讀的書中去了解自己、對照自己和分析自己,進而提高自己,讓他們在感知課文的同時,自身的人格受到正面熏陶,這對語文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和取向,同時也應該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教師要通過表情范讀或指導誦讀,生動描述或指導創造性復述。以富有藝術性的教學語言,開啟學生形象思維,激發情感,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體會文章中寄予的喜怒哀樂、愛恨等豐富而深刻的感情。例如,在學習《阿長與山海經》時,我既讓學生聯系實際,講解自己母親的故事,又讓學生分析人的生存環境對人格的影響,再讓學生反復讀文中記述的作者與阿長之間的七件事,找出詳略之處,讓學生真實而親切地感受到作者自己童年時期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深刻體會一個農村貧困勞動婦女的善良、慈愛又迷信的質樸形象。再如在《愚公移山》教學中,采用對比閱讀方法,讓學生比較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對移山的不同態度,從而體會到,愚公之所以移山,關鍵在于樹立“子子孫孫無窮匱”“而山不加增”的信心,同時還讓學生認識到今天我們要取得成功,就必須有信心。
編輯:陳富祥